《人民日报评论员:织就长江黄金经济带擎起绿色发展新未来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0
  • 近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文化系于根脉,历史照亮现实,长江流域的繁荣昌盛筑牢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坚实根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 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沿江人民祖祖辈辈依水而居、繁衍生息,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谱写了光辉璀璨的乐章。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要明确。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韧性好、潜力足、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大的优势。要加强规划引导,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推动沿江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要有力。必须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增强系统思维,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规划引领,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项资源要素,更好发挥上中下游地区“统”的功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战略引领未来,实施决定成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战略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省市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扎扎实实做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让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相关报告
  • 《绿色巨龙 舞动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述评》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21
    • 2017-09-20 15:17:36 来源:新华社 长江口外,东海之中。红色塔林密布的上海洋山港,来自长江沿线腹地的货物从这里被运往世界各地……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浩浩向东的长江宛如一条巨龙舞动在世界东方,见证着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激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新理念新发展让中华民族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勇立潮头 ——顺应时代潮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理念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长江居西,大海在东。上海崇明,从一粒沙到一座绿岛,经历千百年沧桑巨变后,如今正在演绎新的时代传奇。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左右、建筑高度不超18米、东滩保护区禁止一切开发活动、发展海洋智能制造等产业……《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发布,描绘了崇明发展的新蓝图。“崇明是上海最为珍贵、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将开启长江口时代的新上海。”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 崇明的探索,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开启发展新篇章的脚注。千百年来,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带给沿岸人们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为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然而,犹如水位的落差,长江也是一条东中西发展不均衡的经济带。流域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大,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新问题出现,昔日大干快上、追求规模与速度的发展模式已然走到尽头。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顺应时代潮流,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重大部署。 “中西部加快追赶的进程中,必须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压舱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激流勇进 ——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启古老母亲河新发展 金秋时节,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的长江边上,一处非法码头已被拆除,曾经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煤炭和大量装卸船舶设备早已不见踪影。 “长江大保护,我们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湖北省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蒋茂芳说,去年以来,全省已清理长江干线各类非法码头657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重塑长江的重要指南。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常态下推动长江保护发展的更高要求。 一年前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我国首个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的长江之歌正在神州大地上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7月,环境保护部等多部门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勾画了到2020年前建设和谐、健康、清洁、优美和安全长江的美丽画卷;年底前沿江各省市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呼之欲出。 黄金水道带来黄金效益—— 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工程进展顺利、上海洋山港四期基本建成、沪昆高铁贵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加快建设,一条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在形成。 创新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东部创新发展、先行带动,中西部后发启动、弯道超车,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大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超过8%。如同一条巨龙,长江经济带初现龙首牵引、龙腰支撑、龙尾摆动的良性格局。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联动,将带动整条长江巨龙起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 奔腾向前 ——联动东中西、辐射南北方,呼应“一带一路”和“京津冀”,撑起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 翻开中国地图,漫长的东部海岸线宛如一张蓄力已久的长弓,长江经济带就是那根蓄势待发的锐箭。箭的能量和长度,决定着中国经济所能到达的方位。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长江流域如今正以开放创新的新姿态,支撑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这是中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谋篇布局—— 作为沪浙首个紧密合作的开发区项目,位于浙江省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已累计引进各类项目42个,成为浙江接轨上海和长三角协调发展的一个样本。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的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将为中国经济探索一条超越以往的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大格局的深度融入—— 溯江而上,从位于入海口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到太仓南京,从中游的九江武汉到上游的重庆宜宾,一张完整的综合物流网络已然成型。 “仅去年一年,长江支线给上海港贡献的集装箱货源在1000万标箱以上,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上港集团副总裁方怀瑾说。2016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713万标箱,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 “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联动‘一带一路’,辐射京津冀,勾连起广袤内陆和宽广海洋,区域协同联动效应初步显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巨龙腾飞正当其时。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个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长江经济带,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一条绿色的永续发展之路。
  •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4
    • 天高,云凝,干热的风。脚下哗哗的水声,是湍急的金沙江在滚滚东流。云南丽江玉龙县的金沙江边,一个种柳故事让人感动。 流水,栈道,笔直的杉。眼前密密的树林,3万棵中山杉正茁壮成长。云南昆明的滇池东岸,一片水上森林令人震撼。 两年多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指导着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台,《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的签署,各省区市生态红线的划定……从顶层设计到各地措施,都贯彻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参加“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此行见到的一个个人、听到的一句句话,则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普通人对长江认识的细微变化以及生态意识的点点提升。 金沙江边原来是没有柳林的。这柳林,是江边干部群众数十年来植树造林的成果。长江上游又称金沙江,河谷坡陡、风大。和长江中下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不同,在上游,江流并不宽阔,一下大雨就容易发洪水。有心插柳柳成林,柳林长起来,村民们发现,不仅防风防沙,还能保护耕地。这几年,不仅乱砍滥伐的几乎没有了,还有很多人参与志愿植树。“环境好,生活才幸福。”石鼓镇84岁的赵碧老人道出心声。 中山杉原本也不生长在滇池边。它们几年前才被引进到滇池边的捞渔河湿地。附近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被引入捞渔河湿地,经过中山杉的处理,降低氮磷含量再流入滇池。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环保局局长杨福顺从事环保工作25年了,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粗放排污、围湖造田,到后来的污水净化、退耕还湖,再到现在的综合治理、科学施策,既是治理思路的进步,也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市民生态意识越来越强,遇到破坏环境的事,就算对自己没有直接影响也要管一管”。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怎样坚持?我在这里看到了。坚持不只是严密的法治监管、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普通人从自发到自觉的参与。 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水上森林,我想起在云南玉龙听到的纳西人那句话:人与自然是兄弟。我想,虽然很多人也许没有听过同样的表达,但是我们心中都有同一个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向往,也怀着同一种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情。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