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机器视觉在内部物流中自动进行订单拣选》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3-01-13
  • 利用机器人在内部物流中进行订单拣选
    机器视觉集成商Cretec Cybernetics 为西班牙厨房清洁剂和去污剂市场领导者KH Lloreda 开发了一款基于机器人的卸垛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利用机器视觉进行订单拣选。在实施该应用的过程中, Cretec Cybernetics 得以沿用现有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码垛流程已通过激光线轮廓分析仪实现自动化。然而,这并不能进一步优化性能和生产力。只有机器视觉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改进和效率提升。因此, KH Lloreda 在其生产中实施了机器视觉软件MVTec HALCON 。
    “机器视觉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非常适合内部运输货物,” Cretec Cybernetics 初级应用工程师 Irene V á zquez Mart í n 介绍道。在内部物流中实施新应用的过程中,有几个需要克服的挑战:“其中之一是机器人动态变化的工作环境,” V á zquez Mart í n 表示。例如,每个托盘的装载方式并不完全相同,箱子位置和大小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此外,仓库照明条件差,因而难以采集高分辨率图像。
    机器人接管物流中的码垛和卸垛任务
    Cretec Cybernetics 开发的应用在调试中的运行情况如下:收到订单后,开始集成自动卸垛流程。应用的核心是一个机器人,其手臂上装有一个传感器。机器人接收到新订单请求后,移动到提供的产品托盘。停在该处后,传感器采集当前托盘顶层布局的图像。MVTec HALCON 然后处理有关箱子数量和对应坐标的信息,并将其发送回机器人。然后,机器人逐层卸垛,直到达到订单要求的箱子数量。最后,将箱子码垛到当前订单的空托盘上。这个码垛卸垛流程会针对每个装有不同产品的工作站自动重复,直到订单完成。
    机器人学习视物:MVTec HALCON可对每层的纸箱进行分区。
    通过机器视觉软件实现仓库调试自动化
    这套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调试应用使用了 MVTec HALCON 软件。“我们之所以选择HALCON ,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稳定可靠的算法,” V á zquez Mart í n 表示。使用HALCON 设计编写强大的算法,可为客户使用的 3D 传感器所需的功能增强提供支持。传感器用于动态环境,无需额外光源。
    图像处理的对象是机器人手臂上的传感器取回的 XYZ 图像。 HALCON 库提供大量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对于 Cretec Cybernetics 开发的应用,使用了算子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SER) 和3D变换 ,以及定制的标定板。根据所需操作,连续使用这三种技术。第一步,将 MSER 算法应用于 Z 图像,这意味着从全部箱子中划出单个部分。这些部分对应于单个箱子。然后,根据来自 XYZ 图像的信息,通过在相机坐标系中进行刚性 3D 变换,计算托盘上箱子的位置和方向。这样,通过手眼标定即可将此变换转换为机器人坐标系。现在,码垛机器人已经“知道”单个纸箱堆放在托盘上的位置和尺寸。
    只需几个不同位置的图像即可确定纸箱位置。
    自动调试成功效果迅速展现
    自 2021 年 7 月开始, KH Lloreda 在其内部物流中成功使用了 Cretec Cybernetics 开发的应用。自动化调试将生产力提高了约 50% 。“我们得以大大缩短周期时间和动态。与旧有的激光轮廓分析技术相比,这套系统现在可以即时捕捉同一层的多个图像,并提供更为强大可靠的结果,” Cretec Cybernetics 的 V á zquez Mart í n 介绍道。“机器人技术和机器视觉的结合还具备巨大潜力。因此,我们会继续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快、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产品/品牌图片受DataVision版权保护。保留所有权利。 .
  • 原文来源:http://www.gongkong.com/article/202301/102705.html
相关报告
  • 《重磅!中芯国际与ASML签订12亿美元大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10
    • 3月4日,中芯国际公布一则重磅消息。据公司公告显示,中芯国际根据批量采购协议已于 2020 年 3 月 16 日至 2021 年 3 月 2 日的 12 个月期间就购买阿斯麦产品与阿斯麦集团签订购买单。该订单的总价约为12亿美元,支付方面,发出订单后先首期付款30%,余款在产品收到后支付。 由于有关阿斯麦购买单于香港上市规则第 14 章规定的一个或多个适用的百分比率高于 5%但低于 25%,阿斯麦购买单构成本公司的须予披露交易,须遵守香港上市规则第 14 章的公告规定。 公告显示,中芯国际于 2021 年 2 月 1 日与阿斯麦上海签订了经修订和重述的阿斯麦批量采购协议,据此,阿斯麦批量采购协议的期限从原来的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延长至从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 中芯国际根据批量采购协议已于 2020 年 3 月 16 日至 2021 年 3 月 2 日的 12 个月期间就购买用于生产晶圆的阿斯麦产品与阿斯麦集团签订购买单。 公告还显示,为应对客户的需要,中芯国际将继续扩大其产 能、把握市场商机及增长。 批量采购协议及ASML购买单乃于本公司正常业务过程中就购置用于生产晶圆(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相关机器作出。由于ASML批量采购协议的期限已到期,本公司签订经修订和重述的ASML批量采购协议。董事认为,批量采购协议及ASML购买单各自的条款公平合理,符合本公司及其股东整体的利益。 中芯国际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技术最先进全面、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跨国经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提供 0.35 微米到 14 纳 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目前中芯国际在上海建有一座 300mm 晶圆厂、一座 200mm 晶圆厂和一座实际控股的 300mm 先进制程晶圆合资厂;在北京建有一座 300mm 晶圆厂和一座控股的 300mm 晶圆厂;在天 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 200mm 晶圆厂;在江阴有一座控股的 300mm 凸块加工合资厂。 本次签订合约的另一方 ASML是在荷兰注册成立的公司,ASML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供货商之一,向全球芯片制造商提供硬件、软件及服务。其最为先进的技术就是EUV光刻机,能用于生产5nm及以上的先进工艺芯片。 是否包含EUV光刻机仍是未知数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最先进及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商,其生产芯片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就是光刻机。光刻机是芯片制造中紫外线曝光环节所需要的设备,是生产的核心,其工作原理类似胶片相片冲洗,而这也决定了芯片制程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次合约签订表明了中芯国际后续还可以向ASML订购光刻机设备,但并未透露可订购光刻机的具体型号。2020年年底,美国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时明确表示,将原则上拒绝向其出口EUV等支持先进制程开发的技术。 此外,在3月1日的报道中,中芯国际已获得美国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和国务院四部委的批准,允许美领先设备厂商对中芯国际供应14nm及以上(14nm及28等成熟工艺)设备的供应许可。但消息中并未提到EUV光刻机也获得批准,同时,对于10nm及以下技术节点的出口许可,暂无进展。 在2020年10月举办的ASML财报会议上的视频采访中,ASML CFO Roger Dassen提到了与中芯国际等中国客户的业务情况,他表示一些情况下出口光刻机是不需要许可证的。 Roger Dassen指出,按照该司对美国新规的整体理解,如果阿斯麦从荷兰向中国买家供应DUV光刻系统,无需出口许可证。但是直接出口涉及到美国方面的零部件及设备,阿斯麦则必须提交出口申请,待获批后才能进行正常买卖。 换句话说,一般的光刻机包括DUV光刻机在内的都可以卖,但EUV光刻机必须要获得许可证。 DUV光刻机和EUV光刻机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DUV是深紫外线(Deep Ultraviolet Lithography),EUV是极深紫外线(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两种不同的光源让光刻机获得了不同的曝光能力,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工艺制程范围。 DUV光刻机最多只能做到25nm,英特尔曾凭借双工作台的模式做到了10nm,但是却无法达到10nm以下,后来胡正明教授(梁孟松的老师)发明了FinFET工艺之后,极尽所能的压榨了这台机器的潜能,让它走到了7nm制程。 但是即使采用了FinFET工艺,芯片再想往5nm、3nm先进工艺继续延伸,那就不得不使用EUV光刻机了。因此,DUV光刻机和EUV光刻机的价格差别也很大,DUV光刻机的价格为2000万-5000万美金/台,而EUV的价格是1-3亿美金/台。 那么,ASML此番表态也等于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般的光刻机可以卖给你,但是好又贵的EUV光刻机,想卖给中国却是有心无力。 不过,眼下能够得到官方确认的光刻机订单,无疑是一则好消息。在中芯国际此前公布的财报业绩中显示,14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对中芯国际营收占比最大。不管是此次供货许可证顺利获批,还是接下来顺利与ASML续签订单的消息,都意味着中芯国际的经营和业绩将恢复到正常,也说明中芯国际和美国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重新建立,为中芯国际和美国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消除了障碍。能够有效缓解中国芯片产能紧张的现状,为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产能保障。 全球芯片紧缺,中芯国际积极布局 目前,全球芯片供需失衡,先后传出车用芯片、手机芯片缺货的消息,芯片产业受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球多国注意,中美等芯片大国相继出台对应措施保证本土芯片平稳发展。对于中芯国际来说,在这个芯片紧缺时期,公司走下的每一步都颇为重要。 前不久,中芯国际联合国家大基金二期、北京亦庄投资在北京建设的超级晶圆厂中芯京城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斥资500亿,拟2024年完工。目前中芯国际成熟制程业务发展稳定增长,公司在电源管理、超低功耗、射频、图像传感、指纹识别,特殊存储器等产品平台上,特别是0.15/0.18微米,65/55纳米,45/40纳米等工艺节点上,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并且实现了0.13微米铜制程和0.15/0.18微米铝制程8寸与12寸工厂制成产品平台的互转,在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上都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MCU和高压驱动器芯片的产量也在不断的成长。 在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影响下,2021年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也对中芯国际先进制程造成不小影响。在先进制程方面,中芯国际FinFET取得了不错的成绩,N+1进入风险量产。但是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去年四季度起FinFET产能利用率不足,爬坡需要时间,收入贡献尚未达到预期水准,折旧又对公司整体盈利造成了负担。 对此,中芯国际在此前投资者调研报告中表示,对待先进制程:第一,要保障生产连续性,将继续与供应商推进出口准证的申请。第二,谨慎扩充产能。去年年底,中芯国际完成了1万5千片安装产能的目标,但离经济规模尚远。如需进一步扩产,还需要走出口许可申请流程。第三,中芯国际考虑加强第一代、第二代FinFET多元平台开发的布建,并拓展平台的可靠性及竞争力。
  • 《超160万台订单!割草机器人撬开激光雷达新战场》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27
    •        多家割草机器人企业大量下单激光雷达!         2025年,割草机器人行业掀起了一场激光雷达采购潮,大额订单接连落地,激光雷达也成为了这一赛道备受关注的行业焦点。         早在今年 2 月,览沃科技便宣布已累计交付10万台Mid-360激光雷达,并计划在未来三年交付超百万个激光雷达,为这场采购潮拉开了序幕。进入二季度后,行业热度持续攀升。4月,追觅旗下庭院品牌可庭科技与禾赛科技达成协议,约定未来一年由禾赛科技供应30万颗JT 系列激光雷达;5 月,库犸科技与速腾聚创宣布将共同开发基于车规级全固态技术的高端割草机器人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仅首批订单就约定三年内合作120万台,展现出行业对激光雷达技术的高度认可。 随着这些合作的推进,曾经多见于汽车行业的激光雷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后花园。 优势显现,激光雷达强势破局 在割草机器人领域,导航与感知系统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迭代升级与锂电化趋势的加速渗透,割草机器人完成了从传统 “埋线式” 到 “无边界” 作业的关键跨越。在此过程中,RTK(实时动态定位)、UWB(超宽带)等技术与视觉传感器的融合方案,在成本控制与定位精度之间实现了较好平衡,成为行业内的主流部署选择,富世华、宝时得、九号机器人等头部厂商均沿用了这一技术路线。 而随着全球市场对割草机器人的需求持续爆发,行业迫切需要具备更精准感知与更高精度导航能力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全地形适应、全天候可靠、全自动高效”的作业目标。在此背景下,激光雷达凭借其独特优势进入行业视野。其无需依赖外部信号,在阴雨、雾霾、夜间等复杂天气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精度测距与障碍识别,在路径规划、边界识别、动态避障等核心功能上表现突出。随着激光雷达价格下降和算法优化,其在割草机器人中的应用加速渗透,并向中高端机型拓展。 激光雷达技术在割草机器人领域的优势正迅速转化为市场订单的增长。这一趋势下,不少割草机器人行业的重量级玩家加速与激光雷达厂商达成合作,为激光雷达割草机器人的量化生产筑牢基础。         库犸科技与速腾聚创的合作,不仅推动高端产品 LUBA mini AWD LiDAR 成功上市,其订单量更刷新了今年上半年的行业纪录;可庭科技与禾赛科技、览沃的合作,确保了未来 1-3 年内激光雷达的大规模供货;MOVA 科技搭载禾赛科技 JT16 激光雷达的全新割草机器人 MOVA 600/1000,发布不足半年出货量便突破十万台,这一量产成绩直接证明激光雷达方案已不再是试水阶段。与此同时,亮道智能、蓝海光电等激光雷达厂商均有开发出适配割草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并完成量产。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边界在加速融合,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义。一方面,自研派强势崛起。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积淀深厚的行业巨头科沃斯,将其自研激光雷达技术成功延伸至割草机器人领域;2025年3月发布的智能割草机器人旗舰新品GOATA3000 LiDAR,标志着其正式入局激光雷达割草机器人市场。另一方面,上游激光雷达厂商躬身入局。以激光雷达为主营业务的供应商乐动机器人,敏锐捕捉到下游应用爆发的巨大机遇,自2023年起便开始小规模尝试割草机器人项目,并启动战略转型。当前,乐动机器人的核心业务包含“视觉感知产品+智能割草机器人”两大板块,从核心部件供应商跨界杀入终端产品制造领域。这些动作共同构成了激光雷达在割草市场快速上位的真实写照。 随着合作订单的涌现、自研势力的崛起以及跨界布局的展开,应用激光雷达技术的割草机器人正在不断拓展市场。         多重驱动,共助订单潮         为何割草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和供应链巨头,会在当下这个时间点集中签下如此大额的合作协议?核心驱动力可归结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技术突破、价格下探、供应链成熟以及市场需求升级。这四大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了行业的集中签单潮。 技术突破是基础前提,为激光雷达方案的规模化应用清扫了部分障碍。早期园林场景对激光雷达的挑战集中在草坪反射率低、强光干扰、雨雾信号衰减等方面,如今随着技术迭代,这些痛点已逐步得到解决。新一代固态激光雷达在性能上实现了多重突破,其可靠性与稳定性显著提升,能适应复杂户外环境;扫描速度与精度更高,可捕捉更细微的地形变化;尺寸与体积进一步缩小,更易集成到机器人机身。这使得割草机器人得以构建“高感知+高精度定位+高可靠性”的底层能力,为全天候高效作业奠定了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视觉、IMU 等多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激光雷达在复杂地形中可实现厘米级导航精度,动态避障与边界识别能力也同步增强。当激光雷达能在绝大多数园林场景中稳定工作时,厂商无需再担心方案的适配风险,转而将其作为产品差异化的核心卖点,大胆投入规模化生产。技术的成熟,让“敢用”成为可能。 除了技术成熟,价格的快速下探则让 “能用得起” 成为现实,进一步推动厂商集体出手。过去,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长期维持在万元级,而割草机器人整机售价多在几千至两万元区间,高昂的硬件成本让厂商难以消化。但近年来,受益于车载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激光雷达的量产成本持续下探,目前已进入行业可承受范围。从市场价格来看,速腾聚创E1R数字固态激光雷达电商售价约4999元,览沃Mid-360约3999元,禾赛JT系列与思岚 Aurora等产品甚至已进入千元级区间。 结合市场上的割草机器人整机售价来看,这一变化对割草机器人市场的影响尤为显著。        目前,割草机器人的售价分为三个等级,入门款800-1500美元,中端款1500-2500美元,高端款则超过3000美元。从所收集的采用激光雷达感知方案的割草机器人来看,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集中在中高端区间。这表明,高端产品的溢价能力能够覆盖激光雷达的硬件成本,而中高端机型则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将成本摊薄到可控范围,从而使激光雷达在整体市场中的普及成为可能。 图表:部分割草机器人激光雷达方案产品 技术可行、成本可控之外,供应链的成熟则为大规模合作提供了“敢签大单”的底气。上游供应链的成熟让厂商有信心签下大单,速腾聚创、禾赛科技、览沃等头部供应商具备稳定的大规模交付能力。这种供应链的成熟度,让割草机器人企业无需担心核心部件的供应稳定性,从而敢于签订大额采购协议,为规模化生产铺路。 而海外市场的需求增长也在倒逼厂商加快高端化升级。一方面,欧美地区园林场景复杂(如多坡度、多障碍物),且高端消费者对智能化、自动化的支付意愿更强,这使得搭载激光雷达的割草机器人在出口产品中具备天然优势。另一方面,行业竞争的加剧也推动品牌寻求差异化突围。在割草机器人进入规模化竞争阶段后,技术路线的差异成为关键竞争力,而激光雷达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技术标签。         综上,技术突破解决了 “能不能用” 的问题,价格下探回答了 “用不用得起” 的疑问,供应链成熟保障了 “大规模用得上” 的可行性,市场需求升级则明确了 “必须加快用” 的紧迫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2025年的割草机器人行业迎来了一波集中签单的浪潮。 从当前趋势来看,激光雷达方案在未来从“可选”走向“必选”的可能性正不断提高,割草机器人行业的技术与市场版图也将随之被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