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向科学和气候行进》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huangzheng
  • 发布时间:2017-04-23
  • 本月食品安全中心(CFS)将参加在华盛顿和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两个重大科学marches-the 3月,4月22日,和人民气候3月,4月29日。代表我们的农村社区,我们的农民,我们的食物,和环境,CFS将3月为真理和正义。

    4月22日我们行进的真理。

    # ScienceServes…我们的食物、农场和环境

    我们将为科学3月公开反对科学的抑制和捍卫科学在保护人类和地球的重要作用。

    一个中心的事实是,今天的工业化农业系统负责至少30%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我们必须转变远离这种破坏性的能量、化学强化模型,科学表明危害不可思议的人,传粉者,水道,长期的粮食安全,和更广泛的环境,而是主张健康和可持续农业系统的真实性。

相关报告
  • 《【观点】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支持开放科学为什么要停订Scopus?》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4-01-16
    • 前几天发这个新闻的时候CNRS还没有发通稿,正好有人问我为什么停订商业数据库就是支持开放科学?既然今天看到CNRS的官宣,就干脆再发一次,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几年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就承诺开放科学,当然这也包括需要找到可持续开放解决方案的出版数据库。CNRS决定在2023年12月31日停止使用爱思唯尔(Elsevier)的Scopus文摘数据库。事实上,一旦开放解决方案足够成熟,CNRS 将完全停止使用商业文摘数据库。与此同时,该机构将继续订阅 Clarivate Analytics 的 Web of Science。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开放科学政策,旨在开放科学出版物、共享和再利用数据、重新思考研究评估以及开发文本和数据挖掘方法和开放源码软件。推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重新利用自己的工作成果,使整个社会都能利用科学,显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取消订阅 Scopus 文摘数据库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商业数据库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向更符合其开放科学政策的免费文摘工具的第一阶段。订阅所节省的费用将使 CNRS 能够支持和巩固可持续的开放解决方案。 CNRS 与各研究所的代表共同做出了这一决定。使用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 Web of Science 的频率远远高于 Scopus,因此在向新的免费文献计量工具过渡期间,将继续订阅 WOS。其他工具包括 OpenAlex、Crossref 和 Dimensions,以及HAL 开放档案都是替代性资源,可供所有人获取。莱顿科技研究中心(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n Leiden)宣布将于 2024 年推出透明可复制的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将基于从 CrossRef 和 OpenAlex 开放数据中得出的文献计量指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将推出 NASA Science Explorer 书目门户网站。这个新的门户网站涵盖了 NASA 的所有研究领域--地球科学、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太阳物理学、生物学和行星学--并符合 FAIR 原则,以确保数据易于访问、理解、交换和再利用。 停订商业数据库就是支持开放科学? 正如CNRS在新闻中阐述的,取消订阅 Scopus 文摘数据库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商业数据库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向更符合其开放科学政策的免费文摘工具的第一阶段。订阅所节省的费用将使 CNRS 能够支持和巩固可持续的开放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将有限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开放基础设施的开发。 那为什么要从商业数据库中解脱出来呢? 《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20 周年新建议》中建议的资助方要优先投资于分布式的、独立的、可互操作的,由社区控制的开放基础设施,而不是封闭的、专有的商业基础设施,因为商业数据库封闭,受合同约束,从限制访问中得到更多利润,并且可能会在因为被收购而改变愿景。 为什么强调由社区控制?该怎么理解呢?我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商业数据库就像苹果全家桶,封闭的系统,很方便很好用,同时价格不菲。那我们用苹果全家桶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有安卓系统,甚至为什么华为还要开发鸿蒙系统呢?因为苹果全家桶虽好,但是完全封闭的,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公司,安卓系统虽然开源的,采用开放许可协议,也不是封闭系统,但也属于美国公司,而当前国际形势下,面对美国制裁、监视和打压,打造一个自主可控,更灵活、更高效、更安全的操作系统是华为唯一的选择。
  • 《 为什么气象卫星能预报农作物产量?》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11-29
    •   天气预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安排。对于农民来说,气象信息不仅指导出行,对庄稼收成也有重要的实际作用,农作物生长得好不好也可以由气象卫星来预报。   气象卫星是一种人造地球卫星,专门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按其轨道的不同,有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种。卫星上载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各种遥感仪器,可获得云系分布概貌,还能监测大气层中某些气象要素的分布和变化。例如,云、地面或海面温度、大气温度和大气湿度的垂直分布、风和各种辐射资料。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由于卫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来,中国又相继成功发射了多颗极轨气象卫星和多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2008年5月7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它是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功能和技术更为先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外科学家就已开始利用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极轨气象卫星获得的数据对农作物生长进行动态监测,包括农作物病虫害及冻害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测算、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报等。   不同种类的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不同品种、不同长势状况和健康程度,具有不同的植物形态和细胞结构,叶绿素和水的含量差别也较大,因此它们对太阳辐射中不同的光谱波段会出现不同的反射率和光谱特征。这就是利用气象卫星预报农作物产量的物理基础。农业气象工作人员根据卫星传感器收集到的地面资料,可以判识耕地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计算出反映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指数,利用数学统计模型,进而就可以预报出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了。   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高低的因子很多,地形地貌、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病虫害、气候异常(如发生旱涝灾害)等都是很重要的决定因子。这些环境因子也可以通过气象卫星进行实时监测。1986年,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大暴雨致使洪涝成灾。当时,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资料测算出了准确的灾区分布和农作物坏死面积,成为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水灾的首例。   但必须指出的是,地面上监测到的资料也很重要,地面上定点和非定点的监测资料是对卫星资料的有力支持,解译卫星遥感资料、建立定量解译标准、组建相关模式都要依据地面监测资料。   气象卫星除了能监测灾害性天气、动态监测农作物生长以外,还能探测森林和草原火灾,分析鱼群活动情况,监测海雾、海冰、冰川、环境污染等。可见,气象卫星真是多才多艺呢。事实上,卫星遥感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