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如何解释:转基因和杂交,到底有什么异同?》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7-26
  • 杂交和转基因到底有什么异同?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不少,但大部分文章看起来有些深奥,没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读者是看不懂的,或者容易被忽悠。很多作者甚至可能都没有吃过转基因食品,也没有种过转基因植物和培育过杂交品种,他们的知识都是书本上来的。我是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老农民,主要以种植给人吃的大白菜为主,附带种一些喂猪的空心菜和莴笋。除此之外,我还亲自种过好几种转基因植物,并培养了多种杂交花卉。最重要的是,我在美国经常吃转基因食品。正因为如此,我对杂交和转基因的了解是第一线的,是不容易从书本上学到的。

    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做白居易,他写的诗都是老妪能解,就是说念给八十岁的老奶奶听,老奶奶也能听懂。我希望读过这拙文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没有机会上过大学的农民兄弟姐妹们,人人都能够知道杂交和转基因的异同,耳熟能详,再也不轻易被城里人忽悠了。

    杂交和转基因的最主要的共同点都是对生物(主要是植物和动物)进行了遗传改造,而这种改造即可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杂交和转基因的最主要区别是,两个杂交的物种一般是近亲。而转基因则不同,用来遗传改造和遗传被改造的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可以很近,但通常很远,甚至可以是不同界的两个物种(如在植物里转入细菌的基因)。接下来,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杂交和转基因的异同。

    村东头的小树林里放养了一头公驴和一匹母马。谁也没有想到,公驴和母马日久生情,悄悄产下了一头小骡子(因为其妈妈是马,所以叫马骡)。村西头的小树林里放养了一头母驴和一匹公马。谁也没有想到,母驴和公马日久生情,也悄悄地产下了一头小骡子(因为其妈妈是驴,所以叫驴骡)。驴和马在一起偷偷地做好事,这就是杂交。马骡的英文叫mule,驴骡的英文叫hinny。这虽是洋文,你们也懂的。

    驴无夜草不胖,马无夜草不壮。到了夜里,驴和马都要吃草,这对于驴和马的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有一天,主人对驴和马说:马儿啊,驴儿啊,我既要你们好,又要你们不吃草!这时候刚好有个城里人路过,他是个疯子动物学家。他说:这有何难!他随手抓了几条蚯蚓,几分钟就把蚯蚓的基因转到了驴和马体内。从此之后,驴和马不吃草,只吃地里的泥巴就长得很好了。这就是转基因。

    白菜是中国人民熟悉和喜爱的蔬菜,一年四季都不可缺少。很多人的习惯是夏吃小白菜,冬吃大白菜,但小白菜和大白菜通常不是一个品种。勤劳智慧的中国科学家经过几年的努力,利用 80 多份种质资源,培育了一个新品种白菜。这新品种就是著名的早熟 5号,一种夏天种植即为小白菜,秋冬种植就是大白菜的优良品种。我在后院菜地种的大白菜,也是早熟 5号,入口即化,老幼皆宜。科学家用不同品种的白菜培育出新品种,这就是杂交。

    大家知道,大白菜的地下部分是细细的根,不能吃,有些浪费。有一天,老农民对大白菜说:你要是地上长白菜,地下长萝卜,那多好!这时候刚好有个城里人路过,他是个疯子植物学家。他说:这有何难!他随手在菜地里拔了一个大萝卜,几分钟就把大萝卜的基因转到了大白菜体内体内。从此之后,大白菜上面长白菜,下面长萝卜,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一小块菜地里就能种出吃不完的萝卜和白菜。这就是转基因。

    中国人过小日子少不了豆腐和豆浆。现在中国的大豆基本有两类。第一类的大豆是中国科学家花了很多心思,找了许多品种的大豆,拉郎配,培育成功了品质好产量高的大豆品种。这就是杂交。大豆有虫害的时候,就要喷农药,既费钱,又污染环境。有一天,老农民对大豆说:你要是自己能产生杀虫剂,那多好!老农民的话刚

    好被狡猾的美国佬听见了,他们都是疯子昆虫学家和疯子植物学家。他们说:这有何难!他们随手在大豆地里抓了一把泥土,拣出泥土里能够产生杀虫剂的几个细菌。他们很快就把细菌的基因转到了大豆体内。从此之后,大豆自己就能产生杀虫剂,害虫吃了豆子之后,马上死翘翘。这就是转基因。

    杂交有时是人为的,但在自然界也非常普遍,而转基因在自然界却很少见,目前已知的天然转基因只有一种,那就是红薯。很久很久以前,红薯藤光长叶子和细根,不长红薯的。有一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土壤里的细菌基因突然转到了红薯里面,红薯藤一受刺激,居然长出胖胖的红薯来了[1]。我们现在吃的红薯、白薯和紫薯,都是转基因植物,体内每一个细胞都带有细菌的基因。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作出这么一个归纳。杂交的关键是“交”。这里的“交”,就是雌雄生物在一起交配。这种交配即可是自愿的(如驴和马),也可以是被人类强迫的(如杂交大豆)。转基因的关键则是“转”。这里的“转”,就是不通过交配,把其他生物的基因转到目标生物(如油菜、玉米和三文鱼)上了。所以,杂交和转基因的后代,其基因都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了。

    在已经过去的几十到几百年中,传统科学家们以杂交为手段,为填饱人类的肚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后的几十到几百年中,疯子科学家们将以转基因为手段,将植物和动物改造基因进行,为人类的肚子变得越来越大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疯子科学家们一统江湖,天下太平矣!

    参考文献:Kyndt et al. 2015. The genome of cultivated sweet potato containsAgrobacteriumT-DNAs with expressed genes: An example of a naturally transgenic food crop. PNAS 112 (18):5844-5849.

    来源:新锐恒丰NEWGROWING

相关报告
  • 《没有农民的深圳 育出“3G杂交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12-14
    • 3G杂交育种 中国育种“圳”能量 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究成果由中组部“相关人才计划”专家邓兴旺和唐晓艳(左一)领衔的“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完成。 从2010年确定利用广泛存在的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一种新型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到最近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完成了自身最重要的一次技术创新,并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这意味着杂交水稻育种将迎来一个新时代。领衔建立“广三系”育种的是两位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学者——邓兴旺、唐晓艳。这套技术也被袁隆平先生称赞为“3G杂交育种技术”。 没有农村、没有农民,但深圳走出了一条生物育种的高端农业产业之路。据了解,近年来,深圳陆续引进和培育不少国内外一流的拥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深圳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示范推广等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农业产业 由“广三系”技术培育的第一个不育系水稻命名为“圳18A”,这套技术被袁隆平称赞为“3G杂交育种技术” 作为深圳市引进的拥有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的发展成果为深圳致力成为“种业硅谷”加上了一次生动的注解,以该研究院为样本或可窥视深圳生物育种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 据了解,该研究院分别在深圳、北京设有研究基地,深圳团队主攻方向为水稻,北京团队主攻方向为玉米和小麦。此外,还在湖南、四川、海南、深圳、北京设有多个育种基地。该团队已完成的核心技术及成果包括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优良性状作物新品系、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等。近几年来,该团队申请提交的专利有50多项,国际专利12项,授权专利已达8项,其中绝大部分是围绕已有核心技术的研究领域。 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是构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一半,其中80%的籼稻为杂交稻品种。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虽然居国际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与提高的问题。 一是我国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仍为传统的杂交选育方法,将优良性状快速聚合在同一亲本的难度大周期长,且可供利用的有利基因源日益匮乏,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在重复研究中。二是目前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三系”杂交稻由于受恢保关系的制约,母本的不育细胞质源较单一,细胞核改良进展也较小,而且恢复系的遗传基础也较狭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遗传背景单一导致杂交育种选育困难。“两系”杂交水稻由于不受恢保关系的制约,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得到明显改善,选育出高产杂交稻组合的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杂交稻的研究和生产,但不育系育性的不稳定性一直是影响两系杂交制种的障碍。 “因此,如何在‘三系法’和‘两系法’的基础上,研究出对种质资源利用率高、杂交制种安全、更易于快速聚合高产、优质、多抗等优良性状的杂交水稻新技术已成为杂交水稻发展的迫切要求。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唐晓艳博士告诉记者,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就是利用广泛存在的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的一种新型水稻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既糅合了传统”三系法“和”两系法“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存在的缺点——在提高水稻种质资源利用率至接近100%的同时,又避免了自然条件(光温)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将杂交制种的风险降低至接近零,同时由于不育系的育性由单基因位点控制,非常便于快速聚合多个优良性状以达到持续改良不育系品质的目的。 据了解,该项技术取名“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其中“广”代表这项技术在广东省各级政府的资助下完成的,又表明该项技术具有广谱的测配选育新品种能力;由“广三系”技术培育的第一个不育系命名为“圳18A”,表明该不育系在深圳培育成功。这套技术被袁隆平称赞为“3G杂交育种技术”。 目前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已经为国内80余家育种机构提供了“圳18A”不育系进行杂交测配,选育高产优质杂交组合。可以预见,随着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及推广,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领域将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杂交水稻育种将迎来一个新时代。 两个月走完以往三五年的路 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已可以实现产业化,比现有水稻产量能提升10%-15% 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研究成果由中组部“相关人才计划”专家邓兴旺和唐晓艳领衔的“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完成。这项技术的创新源头可以追溯到2010年。这一年,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刚落户深圳。 “我们希望从源头做起,为了保证有自主知识产权,用自己的材料和基因。”唐晓艳介绍,选择水稻作为研究载体是因为水稻在中国比较广泛,应用价值更高。 是什么吸引了像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这样的生物育种团队纷纷落户深圳?唐晓艳告诉记者,吸引研发团队落户深圳的是政策和政府的服务。“政策扶持力度大,公开透明,不需要跑项目,在我们产业、人才用房有困难时,政府也给予了相应支持。” 唐晓艳坦言,生育育种行业技术研发花费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风投早期一般不愿意轻易投入,资金紧张感会一直有,政府在农业育种方面的研发支持非常必要。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深圳市经信委、光明新区以及依托单位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在研究经费、实验办公场地以及育种基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谈到我国种业发展前景时,唐晓艳直言,我国种业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但市场大,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现阶段国内种业的特点是种子公司技术比较落后,好的技术在高校和研究所,但离技术产业化有段距离,“深圳土地资源少搞种植不现实,定位高科技农业是对的,把有限土地资源用起来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对整个行业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深圳市场环境成熟,有利于技术产业转化。现在深圳生物育种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从2010年3月确定了研究方向,到2016年11月发表论文,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成熟经历了6年多的时间。据了解,在育种技术研究领域,10年左右的研发周期十分普遍。对于大幅提速的团队创新速度,唐晓艳连称“运气好”。 第一次关键节点是2011年。当年,在海南的稻田中,研究人员筛选得到一株雄性不育体植株。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由于该雄性不育体材料异花授粉结实特别好,并不像雄性不育植株,研究人员差点将其扔掉。 找到了雄性不育系后,2012年,研究团队开始用自己的分析方法克隆基因。但要在水稻中克隆基因并不容易,往往要耗时三五年。最初,研发团队采用的是老方法图位克隆技术找基因,不仅费时还毫无结果。但很快,研究团队迎来了新的契机。彼时,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的研发团队采用了新的基因分析方法,寻找到了合适的基因,花了两个月时间,走完了以往需要花费三五年的路。 唐晓艳告诉记者,该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所涉及的不育性状和转基因都是由单个位点控制,不受遗传背景及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可以通过普通杂交育种手段导入其他品种,高效而有针对性地引入优良性状,形成新的不育系。新型不育系利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隐性核不育基因,丰富了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提高了杂交育种资源利用率,可实现与多种不同的父本进行杂交测配,从而更容易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杂交品种。“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种业公司,也就是通过我们提供的雄性不育系,种业公司与水稻父本进行杂交,再把大量生产的杂交种卖给农民。关键是有了雄性不育材料后,更容易培育出好的品种来。现在,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产业化了,我们今年已经小规模进行生产了。” 根据预测,该技术推广后,选出好品种的几率大大提高,产量方面比现有水稻产量能提升10%-15%。 有机会将与中山大学合作 “希望能通过技术进步引领生物育种产业发展,进一步实现产业化推广” 尽管唐晓艳对于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的成功用了“运气好”三个字,但研究室每天直到晚上12点多才熄灭的灯则表明研发工作的艰辛。 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从刚开始起步时的3人,到现在团队成员已经有将近50人,其中有不少是博士硕士。唐晓艳说,尽管招聘不易,但值得骄傲的是,团队的流动性不大,很多核心员工一直都在与团队共同成长,“我们尽最大努力留人,员工认可我们的技术方向。” 从2011年来到光明新区,唐晓艳一呆就是数年,随着自身创新团队的成长,她也见证了新区高端研发团队的增多,“这说明光明新区的科技竞争力在增强。”她表示,随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未来研究院有机会可以与中山大学开展生物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能通过技术进步引领生物育种产业发展,进一步实现产业化推广。”
  • 《“九章”到底有多神》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2-07
    • 作者:常河 来源:光明日报 12月4日,包括本报在内的许多媒体报道了一个量子计算的大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陆朝阳等人构建了一台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也就是说,超级计算机需要一亿年完成的任务,“九章”只需一分钟。同时,“九章”也等效地比谷歌去年发布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 然而,很多读者在惊叹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却对其中的原理、成果的意义、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不明就里,甚至有读者反映,“每个汉字都认识,但还是不懂”。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尝试揭开“九章”神秘的面纱,了解量子计算机的原理。 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用量子力学原理制造的计算机,目前还处于很初步的阶段。相应的,现有的我们在用的计算机被称为经典计算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袁岚峰一直致力于科普写作,他告诉记者,两者的计算形式不一样,“电脑通过电路的开和关进行计算,而量子计算机则是以量子的状态作为计算形式。”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不管是屏幕上的图像还是输入的汉字,这些信息在硬件电路里都会转换成1和0,每个比特要么代表0,要么代表1,这些比特就是信息,然后再进行传输、运算与存储。正是因为这种0和1的“计算”过程,电脑才被称为“计算机”。 而量子计算,则是利用量子天然具备的叠加性,施展并行计算的能力。“量子力学允许一个物体同时处于多种状态,0和1同时存在,就意味着很多个任务可以同时完成,因此具有超越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中科大教授陆朝阳说,每个量子比特,不仅可以表示0或1,还可以表示成0和1分别乘以一个系数再叠加,随着系数的不同,这个叠加的形式可能性会很多很多。 “目前的量子计算机使用的是如原子、离子、光子等物理系统,不同类型的量子计算机使用的是不同的粒子,这次的‘九章’使用的是光子。”袁岚峰说。 袁岚峰告诉记者,量子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超过经典计算机,而是只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超过经典计算机,因其对这些特定的问题设计出高效的量子算法。“对于没有量子算法的问题,例如最简单的加减乘除,量子计算机就没有任何优势。” “九章”到底长什么样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量子实验室,记者见到了确立中国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九章”。 从外观上看,与其说它是计算机,倒不如说是一台敞开式的运算系统:实验桌上3平方米左右的格子里摆满了上千个部件,“这些都是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的光路”,潘建伟研究组的苑震生教授说,“正是通过我国自主创新的量子光源、量子干涉、单光子探测器等,我们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 另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九章”的接收器。“如果你站在两张桌子之间,就意味着你置身于‘九章’之中”。 原来,神秘的“九章”就是一堆光路和接收装置。 袁岚峰告诉记者,光学是实现量子计算的一种手段,跟超导、离子阱、核磁共振等很多其他手段并列。“中国科技大学把光学这种手段带到了世界的中心,大大扩展了学术界对这种手段上限的估计,这是这项成果在技术上的重要意义。” “九章”确立的“量子计算优越性”有多厉害 “九章”的成果,就是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量子计算机在某个问题上超越现有的最强的经典计算机,被称为‘量子优越性’或者叫‘量子霸权’。” 袁岚峰随后解释说,“实际上,‘量子霸权’是一个科学术语,跟国际政治无关。它指的是量子计算机在某个问题上远远超过现有的计算机。” 基于量子的叠加性,许多量子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的计算能力将会远超任何一台经典计算机。2012年,美国物理学家John Preskill将其描述为“量子计算优越性”或称“量子霸权”。2019年,谷歌第一个宣布实现了量子优越性。他们用的量子计算机叫作“悬铃木”,处理的问题大致可以理解为:判断一个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是不是真的随机。 “谷歌造出的‘悬铃木’包含53个量子比特的芯片,花了200秒对一个量子线路取样一百万次,而现有的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完成同样的任务需要一万年。200秒对一万年,如果这是双方的最佳表现,那么确实是压倒性的优势。”袁岚峰说,“九章”跟“悬铃木”的区别,一是处理的问题不同,二是用来造量子计算机的物理体系不同。“九章”用的是光学,“悬铃木”用的是超导。“这两个没有孰优孰劣,只是不同的技术路线。” “‘九章’在同样的赛道上,比‘悬铃木’快一百亿倍,这就是等效速度,也意味着我国在量子计算上实现了‘量子霸权’”。袁岚峰进一步解释说,“九章”的成果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阵”地位。这是因为有“悬铃木”在前,“九章”毕竟是第二个,所以只是说中国跟美国相差不远。“而在量子通信方面,我们就不说什么‘第一方阵’了。因为那里没有方阵,中国明确是世界最先进的。” 何谓高斯玻色取样 所有的报道中都提到,“‘九章’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那么,什么是高斯玻色取样? “玻色取样是用来展示量子计算优越性的特定任务中的一项,一直被科学家寄予厚望。”袁岚峰说,“大致可以理解为,一个光路有很多个出口,问每一个出口有多少光出去。” 由于量子力学赋予了光子很多匪夷所思的性质,使得光子的不同路径之间,不但可以相互叠加,也可以相互抵消,具体结果视情况而定,非常复杂。“在面对这样的难题时,玻色取样装置就有了用武之地。由于它像计算机一样,能够在较高的精度上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同时又应用了光子的量子力学特性,所以可以称作是一种‘光量子计算机’。”袁岚峰说。 此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制出的“九章”,和之前的玻色取样机的主要区别,在于输入的光子状态,也就是对从前的“玻色取样”装置进行升级。“玻色取样机输入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光子,而‘九章’输入的是一团团相互关联的量子光波。”袁岚峰说,因此,“九章”比经典计算机快很多倍,真正体现出了“量子计算优势”。 量子计算机要不要装系统 “量子计算机本身就是一套‘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林梅教授说,独立的光学组件提供了硬件,复杂的光路结构则决定了它的“算法”。“例如,以光子作为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需要能够产生光子的单光子源,能够改变光子状态、完成‘算法’的特定光路结构,还需要单光子探测器对光子的最终状态进行观测。” 据了解,对于量子计算机的控制,仍然需要通过普通电脑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工作人员需要在普通电脑上输入初始数据,数据在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进行复杂的转换和运算,最后得到的结果会再传输回工作人员的普通电脑上。 量子计算机距离实用还有多远 量子计算机能不能处理有实用价值的问题?答案是:能。 “例如因数分解,量子计算机就是有快速算法的。因数分解的困难性是现在最常用的密码体系RSA的基础,所以量子计算机能快速进行因数分解,就意味着能快速破解密码。”袁岚峰说,“问题只是在于,现有的量子计算机只能分解很小的数,还不足以破解实用的密码。所以在实现量子优越性之后,下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针对一个有实用价值的问题,造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 “火车刚发明的时候,连马车的速度都赶不上;飞机刚发明的时候,只能在天上坚持飞1分钟;量子计算机刚发明的时候,计算过程也坚持不了几分钟。”袁岚峰说,量子计算发展到今天,我们研制出的“九章”不仅速度快、稳定性高,而且有着潜在应用价值。“不管量子计算机现在有多么初级,总有一天,它会像曾经的火车和飞机一样,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也许将来,我们能够用光学实现真正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也就是可编程的、能处理很多有实用价值问题的量子计算机。” 科学界如何评价“九章” “九章”问世后,赢得科学界一致肯定,《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此项成果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德国马普所所长、沃尔夫奖和富兰克林奖章得主Ignacio Cirac称,“总体来说,这是量子科技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朝着研制比经典计算机具有量子优势的量子设备迈出了一大步。”奥地利科学院院长、沃尔夫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Anton Zeilinger评价道,“这项工作成果很重要,因为潘建伟和他的同事证明,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也可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我预测很有可能有朝一日量子计算机会被广泛使用。甚至每个人都可以使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得主、斯隆奖得主Dirk Englund则称之为“一个划时代的成果”。他说,“这是开发中型量子计算机的里程碑。它表明,在复杂系统的前沿领域中,我们正处于非常特殊的时刻,复杂系统具有我们今天无法在计算机上预测的复杂性。因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量子科学和技术研究所所长Barry Sanders说,“我认为这是一项杰出的工作,改变了当前的格局。我们一直努力证明量子信息处理可以战胜经典的信息处理。这个实验使经典计算机望尘莫及。我认为这是量子计算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个实验不存在争论,毫无疑问,该实验取得的结果远远超出了传统机器的模拟能力。我想说的是,这个实验技术挑战非常巨大。为了获得此结果,他们必须解决许多非常困难的技术问题。仅仅在技术层面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实验,他们做成了,让梦想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