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到底有多神》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2-07
  • 作者:常河 来源:光明日报

    12月4日,包括本报在内的许多媒体报道了一个量子计算的大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陆朝阳等人构建了一台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也就是说,超级计算机需要一亿年完成的任务,“九章”只需一分钟。同时,“九章”也等效地比谷歌去年发布的53个超导比特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悬铃木”快一百亿倍。

    然而,很多读者在惊叹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却对其中的原理、成果的意义、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不明就里,甚至有读者反映,“每个汉字都认识,但还是不懂”。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尝试揭开“九章”神秘的面纱,了解量子计算机的原理。

    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用量子力学原理制造的计算机,目前还处于很初步的阶段。相应的,现有的我们在用的计算机被称为经典计算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袁岚峰一直致力于科普写作,他告诉记者,两者的计算形式不一样,“电脑通过电路的开和关进行计算,而量子计算机则是以量子的状态作为计算形式。”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不管是屏幕上的图像还是输入的汉字,这些信息在硬件电路里都会转换成1和0,每个比特要么代表0,要么代表1,这些比特就是信息,然后再进行传输、运算与存储。正是因为这种0和1的“计算”过程,电脑才被称为“计算机”。

    而量子计算,则是利用量子天然具备的叠加性,施展并行计算的能力。“量子力学允许一个物体同时处于多种状态,0和1同时存在,就意味着很多个任务可以同时完成,因此具有超越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中科大教授陆朝阳说,每个量子比特,不仅可以表示0或1,还可以表示成0和1分别乘以一个系数再叠加,随着系数的不同,这个叠加的形式可能性会很多很多。

    “目前的量子计算机使用的是如原子、离子、光子等物理系统,不同类型的量子计算机使用的是不同的粒子,这次的‘九章’使用的是光子。”袁岚峰说。

    袁岚峰告诉记者,量子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超过经典计算机,而是只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超过经典计算机,因其对这些特定的问题设计出高效的量子算法。“对于没有量子算法的问题,例如最简单的加减乘除,量子计算机就没有任何优势。”

    “九章”到底长什么样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量子实验室,记者见到了确立中国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九章”。

    从外观上看,与其说它是计算机,倒不如说是一台敞开式的运算系统:实验桌上3平方米左右的格子里摆满了上千个部件,“这些都是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的光路”,潘建伟研究组的苑震生教授说,“正是通过我国自主创新的量子光源、量子干涉、单光子探测器等,我们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

    另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九章”的接收器。“如果你站在两张桌子之间,就意味着你置身于‘九章’之中”。

    原来,神秘的“九章”就是一堆光路和接收装置。

    袁岚峰告诉记者,光学是实现量子计算的一种手段,跟超导、离子阱、核磁共振等很多其他手段并列。“中国科技大学把光学这种手段带到了世界的中心,大大扩展了学术界对这种手段上限的估计,这是这项成果在技术上的重要意义。”

    “九章”确立的“量子计算优越性”有多厉害

    “九章”的成果,就是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量子计算机在某个问题上超越现有的最强的经典计算机,被称为‘量子优越性’或者叫‘量子霸权’。”

    袁岚峰随后解释说,“实际上,‘量子霸权’是一个科学术语,跟国际政治无关。它指的是量子计算机在某个问题上远远超过现有的计算机。”

    基于量子的叠加性,许多量子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的计算能力将会远超任何一台经典计算机。2012年,美国物理学家John Preskill将其描述为“量子计算优越性”或称“量子霸权”。2019年,谷歌第一个宣布实现了量子优越性。他们用的量子计算机叫作“悬铃木”,处理的问题大致可以理解为:判断一个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是不是真的随机。

    “谷歌造出的‘悬铃木’包含53个量子比特的芯片,花了200秒对一个量子线路取样一百万次,而现有的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完成同样的任务需要一万年。200秒对一万年,如果这是双方的最佳表现,那么确实是压倒性的优势。”袁岚峰说,“九章”跟“悬铃木”的区别,一是处理的问题不同,二是用来造量子计算机的物理体系不同。“九章”用的是光学,“悬铃木”用的是超导。“这两个没有孰优孰劣,只是不同的技术路线。”

    “‘九章’在同样的赛道上,比‘悬铃木’快一百亿倍,这就是等效速度,也意味着我国在量子计算上实现了‘量子霸权’”。袁岚峰进一步解释说,“九章”的成果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阵”地位。这是因为有“悬铃木”在前,“九章”毕竟是第二个,所以只是说中国跟美国相差不远。“而在量子通信方面,我们就不说什么‘第一方阵’了。因为那里没有方阵,中国明确是世界最先进的。”

    何谓高斯玻色取样

    所有的报道中都提到,“‘九章’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一百万亿倍”。那么,什么是高斯玻色取样?

    “玻色取样是用来展示量子计算优越性的特定任务中的一项,一直被科学家寄予厚望。”袁岚峰说,“大致可以理解为,一个光路有很多个出口,问每一个出口有多少光出去。”

    由于量子力学赋予了光子很多匪夷所思的性质,使得光子的不同路径之间,不但可以相互叠加,也可以相互抵消,具体结果视情况而定,非常复杂。“在面对这样的难题时,玻色取样装置就有了用武之地。由于它像计算机一样,能够在较高的精度上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同时又应用了光子的量子力学特性,所以可以称作是一种‘光量子计算机’。”袁岚峰说。

    此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制出的“九章”,和之前的玻色取样机的主要区别,在于输入的光子状态,也就是对从前的“玻色取样”装置进行升级。“玻色取样机输入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光子,而‘九章’输入的是一团团相互关联的量子光波。”袁岚峰说,因此,“九章”比经典计算机快很多倍,真正体现出了“量子计算优势”。

    量子计算机要不要装系统

    “量子计算机本身就是一套‘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林梅教授说,独立的光学组件提供了硬件,复杂的光路结构则决定了它的“算法”。“例如,以光子作为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需要能够产生光子的单光子源,能够改变光子状态、完成‘算法’的特定光路结构,还需要单光子探测器对光子的最终状态进行观测。”

    据了解,对于量子计算机的控制,仍然需要通过普通电脑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工作人员需要在普通电脑上输入初始数据,数据在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进行复杂的转换和运算,最后得到的结果会再传输回工作人员的普通电脑上。

    量子计算机距离实用还有多远

    量子计算机能不能处理有实用价值的问题?答案是:能。

    “例如因数分解,量子计算机就是有快速算法的。因数分解的困难性是现在最常用的密码体系RSA的基础,所以量子计算机能快速进行因数分解,就意味着能快速破解密码。”袁岚峰说,“问题只是在于,现有的量子计算机只能分解很小的数,还不足以破解实用的密码。所以在实现量子优越性之后,下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针对一个有实用价值的问题,造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

    “火车刚发明的时候,连马车的速度都赶不上;飞机刚发明的时候,只能在天上坚持飞1分钟;量子计算机刚发明的时候,计算过程也坚持不了几分钟。”袁岚峰说,量子计算发展到今天,我们研制出的“九章”不仅速度快、稳定性高,而且有着潜在应用价值。“不管量子计算机现在有多么初级,总有一天,它会像曾经的火车和飞机一样,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也许将来,我们能够用光学实现真正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也就是可编程的、能处理很多有实用价值问题的量子计算机。”

    科学界如何评价“九章”

    “九章”问世后,赢得科学界一致肯定,《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此项成果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德国马普所所长、沃尔夫奖和富兰克林奖章得主Ignacio Cirac称,“总体来说,这是量子科技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朝着研制比经典计算机具有量子优势的量子设备迈出了一大步。”奥地利科学院院长、沃尔夫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Anton Zeilinger评价道,“这项工作成果很重要,因为潘建伟和他的同事证明,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也可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我预测很有可能有朝一日量子计算机会被广泛使用。甚至每个人都可以使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得主、斯隆奖得主Dirk Englund则称之为“一个划时代的成果”。他说,“这是开发中型量子计算机的里程碑。它表明,在复杂系统的前沿领域中,我们正处于非常特殊的时刻,复杂系统具有我们今天无法在计算机上预测的复杂性。因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量子科学和技术研究所所长Barry Sanders说,“我认为这是一项杰出的工作,改变了当前的格局。我们一直努力证明量子信息处理可以战胜经典的信息处理。这个实验使经典计算机望尘莫及。我认为这是量子计算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个实验不存在争论,毫无疑问,该实验取得的结果远远超出了传统机器的模拟能力。我想说的是,这个实验技术挑战非常巨大。为了获得此结果,他们必须解决许多非常困难的技术问题。仅仅在技术层面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实验,他们做成了,让梦想走进现实。”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2/449745.shtm
相关报告
  • 《纳米技术到底有多小?》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8-15
    • 在这个视频中,说明了纳米技术究竟有多小。利用发射的分子电子束拼写的字母,最小的是20纳米,或大约100个原子。视频中用镓原子拼出来林肯的脸和伯克利实验室的标志。
  • 《鼠疫到底有多可怕?其又是如何传播和扩散的?有无安全有效的疫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7-20
    • 2020年7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7月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确诊1例腺鼠疫病例,随后该市发布鼠疫防控Ⅲ级预警,预警期自2020年7月5日起,持续到2020年底,就在此前,蒙古国西部的科布多省也确诊了2例鼠疫病例,刚果(金)伊图里省也出现了腺鼠疫疫情。针对此次出现在巴彦淖尔市的鼠疫病例,内蒙古疾控中心分析研判认为。长爪沙鼠疫源地疫源性将长期存在,偶发人间病例风险依然存在,人与人传播鼠疫风险依然存在,远距离传播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提到鼠疫可能会让很多人闻之色变,那么鼠疫到底是什么疾病呢?其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称作黑死病,其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是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时,由法国学者亚历山大-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和日本学者北里柴三郎(Shibasaburo Kitasato)各自独立发现的。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鼠疫主要由媒介蚤类传播,其传播途径包括:1)鼠-蚤-人传播途径,即腺鼠疫;2)人-人传播途径,即肺鼠疫。鼠疫的潜伏期较短,感染后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颤、体温突然上升至 39~41℃,剧烈头痛等,有时患者会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疾病表现。 鼠疫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流行,共造成大约1.7亿人死亡。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引起的死亡人数约1亿人,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即中世纪的黑死病,共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 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鼠疫的流行才有所控制,主要呈现散发流行状态,20世纪70-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1000例左右,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比如1989-2003年,全球25 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而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 例患者死亡。 我国也是深受鼠疫影响的国家之一,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共发生过6次鼠疫大流行(包括明末大鼠疫、1894年香港鼠疫、1910年东北大鼠疫和1949年张家口鼠疫等),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人,死亡约1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多个省区仍然存在不同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近些年一直有散发病例发生。但是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其传播流行的基本单位是鼠疫疫源地, 即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由鼠疫菌、宿主和媒介生物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生物地理群落。目前,我国有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滇闽居民区黄胸鼠疫源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等12个鼠疫疫源地,局灶性疫情时有发生,未来鼠疫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鼠疫耶尔森菌的发病机制与其独特的毒力因子及与哺乳动物宿主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毒力因子在昆虫和哺乳动物内有所不同,与哺乳动物的相互作用则包括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袭、细胞内繁殖及与宿主免疫细胞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鼠疫耶尔森菌在昆虫体内的毒力因子包括磷脂酶D和生物被膜,而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毒力因子则包括III型分泌系统、Pla蛋白酶分子和F1胶囊蛋白(F1a)等。 在细胞内繁殖的初始阶段,鼠疫耶尔森菌能够适应哺乳动物宿主内的环;在典型的自然传播中,被感染的鼠蚤在摄入哺乳动物血液的同时就会通过呕吐的方式将鼠疫耶尔森菌注入宿主皮下组织中,而宿主的巨噬细胞则将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耶尔森菌摄入,这一过程就为鼠疫耶尔森菌创造了独特的细胞内生态位,为其后续成功进行胞内繁殖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提供了有效条件;此后鼠疫耶尔森菌就会通过多种毒力因子迅速适应哺乳动物宿主内环境,避免被吞噬并开始启动其细胞外周期;除此之外,鼠疫耶尔森菌还会通过抑制吞噬体的酸化及自噬,从而使未成熟的吞噬体成为保护细菌和促进胞内繁殖的重要屏障。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问,既然人类与鼠疫抗争了这么多年,到底有没有针对鼠疫有效的疫苗呢?我国于1954年从苏联引进鼠疫减毒活疫苗,经皮下注射免疫,但由于接种者会出现不良反应严重,因此于1960年起改为皮上划痕接种,一直沿用至今;该疫苗在鼠疫的预防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皮上划痕接种操作复杂,不能准确定量,而且紧急状况下暴露的高危人群可能会服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果此时给予活疫苗接种,很可能造成接种无效;所以现用活疫苗可能无法满足紧急状态下高危人群实施预防的需要,因此研究人员就需要研制安全有效的鼠疫疫苗;目前研究者所开发的疫苗包括鼠疫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近年来,鼠疫亚单位疫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由F1抗原和V抗原构成的双组分疫苗或F-V融合抗原疫苗是当前鼠疫亚单位疫苗的主要形式,在小鼠等多种动物模型中进行测试后,研究者发现,该类疫苗在抗腺鼠疫及肺鼠疫中均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同时大量研究表明,DNA疫苗免疫后可在机体中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应答,DNA疫苗有许多优点,比如疫苗较易构建、生产成本低、稳定性好,而且能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等。 目前国内新研制的鼠疫疫苗已经完成IIa期临床研究,有望成为新一代鼠疫疫苗;现有研究表明,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使用不同种类疫苗的保护效果要好于同种疫苗免疫;结合我国鼠疫疫苗现状,对高危人群也可以考虑使用鼠疫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然后用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这或许也是一种有效保护人群免于鼠疫感染的方式。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鼠疫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比如2019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发现,作为鼠疫杆菌III型分泌系统的针帽蛋白,LcrV分子能结合人免疫细胞表面上的N-甲酰基肽受体(N-formylpeptide receptor, FPR1),从而就能促进细菌效应因子转运到宿主细胞中,相关研究为寻找抵御鼠疫耶尔森菌的新型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此前Immunity杂志上刊登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鼠疫耶尔森杆菌引发黑死病及黑死病传播的机制,研究者发现,鼠疫耶尔森菌实际上可以让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机体,从而进入淋巴结并且在免疫细胞中隐藏起来,随后就可以通过淋巴结来回流动最终进入肺部和血液,一旦出现这种状况,机体鼠疫耶尔森菌的感染就会扩散开来,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疗法阻断鼠疫耶尔森菌的感染。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鼠疫耶尔森菌引发人类致命性呼吸道感染的分子机制;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鼠疫耶尔森氏杆菌如何通过直接破坏Fas配体分子来引发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研究者寻找应对这种细菌感染的新型策略。 那么针对鼠疫耶尔森菌,目前有哪些检测手段呢?目前包括1)病原学检测;2)血清学检测;3)分子生物学检测三种检测手段,病原学检测包括显微镜涂片检查、分离、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血清学检测包括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法和解离增强镧系元素荧光分析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鼠疫耶尔森菌的检测与疾病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逐步出现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快速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手段包括PCR法、指纹图谱检测法、生物芯片检测法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法等,比如生物芯片检测法就是应用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血清中鼠疫抗体是一种新方法,其是把生物和化学等领域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由微通道形成网络,以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有望取代常规生物或化学实验,目前有望成为鼠疫耶尔森菌检测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那么针对鼠疫,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呢?首先我们不要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其次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做好防蚤叮咬,通过使用驱避剂、减少躯体暴露,避免被蚤叮咬等。(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池水晶,张立国,赵凯峰. 鼠疫防控知识 [J].河北医学,2019,25(11):1936 【2】向锁玉,孙希,吴忠道. 中国鼠疫的疫情及防治进展 [J]. 中国热带医学, 2020,20(5):486-490 【3】张怡,张昊澄. 鼠疫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微生物与感染, 2019,14(6):326-332 【4】魏东,赵爱华,王国治,等. 鼠疫疫苗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微生物与感染,2020, 15(3):135-142 【5】邴琪,王忠惠,赵斌. 鼠疫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8,33(5):490 【6】Osei-Owusu,P.,Charlton,T.M.,Kim,H.K. et al. FPR1 is the plague receptor on host immune cells. Nature 574,57–62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570-z 【7】Ashley L. St. John,W.X. Gladys Ang, Min-Nung Huang,et al. S1P-Dependent Trafficking of Intracellular Yersinia pestis through Lymph Nodes Establishes Buboes and Systemic Infection, Immunity (2014) doi:10.1016/j.immuni.2014.07.013 【8】Adam J. Caulfield,Margaret E. Walker,Lindsay M. Gielda,et al. The Pla Protease of Yersinia pestis Degrades Fas Ligand to Manipulate Host Cell Death and Inflammation, Cell Host & Microbe (2014) doi:10.1016/j.chom.2014.03.005 原文链接: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5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