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21
  • 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1位。

    《报告》统计,2022年共有371种国际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34.86万篇。按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分析结果,中国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9.36万篇,占世界总量的26.9%,被引次数为64.96万次,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均排在世界第1位。

    截至2023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数量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了6.7%。世界排名保持第1位。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79万篇,占世界总量的30.8%,数量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了16.2%,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

    此外,按照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数学6个学科排名世界第1位,比上年度新增数学学科。

    《报告》还统计称,2022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59.58万篇,比2021年增加了11.53万篇,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7.89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31.69万篇。2022年分布在医学领域的卓越科技论文数量较多,卓越科技论文数量达到2万篇以上的学科有临床医学,化学,环境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地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农学和中医学等10个学科。

    所谓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由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国内的论文共同组成。其中,国际部分选取各学科领域内被引次数超过均值的论文,在此基础上,加入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各学科最具影响力论文、国际顶尖期刊论文等不同维度选出的国际论文。国内部分选取近5年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且论文“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

  • 原文来源:https://www.istic.ac.cn/html/1/284/338/1506840141409544642.html
相关报告
  • 《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20-11-18
    • 近日,《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为62.14,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专家表示,广东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得益于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培育出一批“高精尖”“独角兽”创新企业。 从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来看,排名前十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重庆。其中,陕西排名从2019年的12名上升到2020年第9名,湖北排名上升一位,安徽排名上升2位,重庆排名下降,天津跌出前十。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认为,此次的评价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创新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于报告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已连续发布21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38个四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其中,知识创造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取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利用外部知识及产学研合作的能力;企业创新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内企业应用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工艺,以及制造新产品的能力;创新环境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为技术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创新绩效用来衡量创新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能力。
  • 《《2025年中国端侧AI产业全景图谱报告》即将发布!》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23
    • 《2025年中国端侧AI产业全景图谱报告》即将在2025数智融合领袖峰会上发布。此次峰会由物联网智库、智次方、凯文教育集团和北京海科思创联合发起,主题为“潮启东方·新质领航”,汇聚了数智领域的先锋力量。报告深入分析了端侧AI产业的发展情况,并预测了未来的产业趋势。 报告提出了几个关键洞察:首先,2025年端侧AI将成为人工智能的新战场。随着企业广泛采用AI和数据分析技术,传统的云端模式由于延迟、成本等问题,无法满足实时决策需求。未来的AI将演变为混合分布式模型,结合边缘计算的即时性和云计算的强大分析能力。其次,DeepSeek等生成式AI模型的出现,提高了AI投资回报率(ROI),推动了端侧AI硬件的智能化普及。第三,硬件正在成为端侧AI生态的重要入口,OpenAI收购硬件初创公司IO Products,意在解决模型落地问题。第四,DeepSeek技术的应用促进了AI模组的创新和落地,尤其是在终端设备中,其低成本和高性能优势扩展了端侧AI的应用场景。最后,AI功能的商业落地和市场转化被视为今年的首要目标,特别是在政府支持「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导向下,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发展。 总之,这份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端侧AI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行业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