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端侧AI产业全景图谱报告》即将发布!》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23
  • 《2025年中国端侧AI产业全景图谱报告》即将在2025数智融合领袖峰会上发布。此次峰会由物联网智库、智次方、凯文教育集团和北京海科思创联合发起,主题为“潮启东方·新质领航”,汇聚了数智领域的先锋力量。报告深入分析了端侧AI产业的发展情况,并预测了未来的产业趋势。 报告提出了几个关键洞察:首先,2025年端侧AI将成为人工智能的新战场。随着企业广泛采用AI和数据分析技术,传统的云端模式由于延迟、成本等问题,无法满足实时决策需求。未来的AI将演变为混合分布式模型,结合边缘计算的即时性和云计算的强大分析能力。其次,DeepSeek等生成式AI模型的出现,提高了AI投资回报率(ROI),推动了端侧AI硬件的智能化普及。第三,硬件正在成为端侧AI生态的重要入口,OpenAI收购硬件初创公司IO Products,意在解决模型落地问题。第四,DeepSeek技术的应用促进了AI模组的创新和落地,尤其是在终端设备中,其低成本和高性能优势扩展了端侧AI的应用场景。最后,AI功能的商业落地和市场转化被视为今年的首要目标,特别是在政府支持「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导向下,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发展。 总之,这份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端侧AI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行业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和参考。
  • 原文来源:https://www.iot101.com/news/9914.html
相关报告
  • 《储能电池产业链全景图谱》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12
    • 储能系统的构成中,电池是储能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储能电池一般指的是储能蓄电池,储能蓄电池主要是指使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可再生能源储蓄能源用的蓄电池。 储能电池的概念及分类 储能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的主要载体,通过电池完成能量储存、释放与管理的过程。目前主流的储能电池有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是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电池。 储能电池行业定义与分类 行业发展历程 储能电池行业的发展历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00-2015年的萌芽期,2016-2019年的扩张期以及2020年至今的发展期。 早期储能行业市场规模小,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2016年后,锂离子逐渐取代铅蓄电池开始被广泛应用。2017年,首个储能行业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行业发展目标。2020年后,磷酸铁锂电池成为行业主流。 行业政策背景 2017年,我国发布了储能行业第一个指导性政策《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等多方面为行业进行了明确部署。随后,一系列政策出台,持续引导和支持储能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行业产业链分析 储能电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及设备、中游电池制造及系统集成安装、下游应用。 1、上游 我国储能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储能电池产业链上游以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为主,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集成系统设备主要包括涂布机、搅拌机等。 2、中游 产业链中游主要为储能系统及集成。储能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逆变器(PCS)四个部分,其中最核心的是由电池组与电池管理系统组成的储能电池系统。 储能系统示意图 3、下游 产业链下游为储能电池的应用。储能电池的应用领域包括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电源侧储能的主要需求为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平滑电力输出;电网侧储能以电力辅助服务为主;用户侧储能主要为分时管理电价。其中,电源侧应用最广泛。 4、企业分布情况 从产业链全景来看,在上游领域,电芯原材料代表企业有德方纳米、贵州安达、贝特瑞、天赐材料、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公司;电池生产设备商有杭可科技、先导智能、北方华创、赢合科技等企业。 在产业链中游,电池组制造的代表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基新能源、国轩高科等;电池管理系统制造代表企业有科工电子、高特电子、高泰昊能等;储能变流器制造代表企业有阳光电源、科华恒盛、南瑞继保等;能量管理系统制造代表企业有派能科技、国电南瑞、中天科技、平高电气等;储能系统集成代表企业有库博能源、猛狮科技、南都电源、电气国轩等;储能系统安装代表企业有永福股份、特变电工、正泰电器、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 产业链下游系统应用代表企业主要有国家能源、国投电力、中国华能、中核集团等。 行业市场分析 1.出货量 由于俄乌地缘冲突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叠加国内电力市场改革,2022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延续了上一年强劲增长的势头,全年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 2.市场结构 2022年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最大达92GWh,同比增长216.2%,占比70.8%。户用储能电池紧随其后,出货量25GWh,同比增长354.5%,占比19.2%。通信储能电池出货量9GWh,同比减少25%,占比6.9%。便携式储能电池出货量4GWh,同比增长207.7%,占比3.1%。 3.新增装机量 受益于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政府政策的刺激,我国储能电池在2017年0.3GWh新增投入运营的装机量的基础上,于2021年实现了5.8GWh的新增装机量,2017-2021年我国储能电池新增装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9.7%。在国家能源转型及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储能电池是电力系统改革和新能源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23年将达7.1GWh。 4.竞争格局 我国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头部效应较为明显。2021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8Gwh,同比增长2.6倍,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市场份额达59.7%。比亚迪排名第二,储能电池市场份额16.0%。中航锂电排名第三,储能电池市场份额4.3%。国轩高科占比达4%。 6.重点企业分析 目前,在电化学储能市场中,锂离子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主要市场,伴随着全球储能市场需求的爆发,2022年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等动力电池厂商竞相在储能赛道上扩产。 各类储能电池概况 1、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储能主流路线 锂离子电池由四大要素组成,分别是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锂离子电池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电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嵌实现能量存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高,寿命长,因此正逐渐成为电化学储能的主流路线。 根据正极材料的不同,锂离子电池又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等。 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综合优势显著,其能量密度适中,安全性、使用寿命均优于其他电池类型,且成本较低; 钴酸锂电池因金属钴的稀缺性价格远高于其他电池,且循环寿命、安全性差,因此在储能领域几乎无应用; 锰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与磷酸铁锂电池相近,价格虽低于磷酸铁锂,但使用寿命低导致其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高于磷酸铁锂电池,所以应用较少; 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远高于其他电池类型,使用寿命也可以达到8-10年,但安全性相对较差,成本远高于磷酸铁锂电池,因此在不需要极高能量密度的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弱于磷酸铁锂电池。 2、铅酸电池:早期主导技术路线 铅酸电池是以二氧化铅为正极、金属铅为负极、硫酸溶液为电解液的一种二次电池,发展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是最早规模化使用的二次电池。铅酸电池的储能成本低,可靠性好,效率较高,广泛应用于UPS,也是我国早期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的主导技术路线。但因为铅酸电池循环寿命短、能量密度低、使用温度范围窄、充电速度慢,且铅金属对环境影响较大,铅酸电池未来应用将会受极大程度限制。 铅酸电池构成 3、液流电池:适用于长时储能 液流电池技术路径包括全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其中,全钒液流电池综合性能最佳、商业化程度最高。液流电池功率取决于电极反应面积大小,存储容量则取决于电解液体积与浓度,故液流电池规模大小设计更为灵活多变。液流电池在电化学储能技术中占比较低,发展进入提速阶段。 钒液流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相较于锂电池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具备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适用于长时储能。由于全钒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可再生循环使用,因此其残值很高。 同样以储能时长为4小时的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其中废金属的残值估值为300元/kW,折合为75元/kWh,电解液残值约为原有的70%即1050元/kWh,合计残值为1125元/kWh,实际成本为1875元/kWh。而对于储能时长为10小时的系统来说,废金属残值折合为30元/kWh,合计残值为1080元/kWh,实际成本仅为1020元/kWh。因此,对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来说,储能时间越长,其全生命周期成本越低。储能时长分别为4小时和10小时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生命周期成本估算。 4、钠电池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储能领域 钠电池基于锂电池技术,目前正处于产业化阶段,发展前景广阔。钠电池的工作原理与锂电池相似,具备安全性高、成本低廉、低温性能好等特点,可适配储能系统的标准要求。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利用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嵌脱过程实现充放电。钠离子电池相对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能、低温性能、快充性能更高,成本更低,且钠资源远比锂资源丰富且遍布全球各地,若钠离子能够广泛应用,我国将很大程度上摆脱目前锂资源受限的情况。钠离子电池劣势主要体现在循环次数较低和产业链不成熟。目前钠电池循环寿命普遍在2000-3000次,产业链不成熟则导致上游价格较高,钠电池成本优势无法显现。 综合而言,锂电池、钠电池与全钒液流电池发展空间较大。这三者广泛与风电、光伏配合使用,全钒液流电池主要用于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钠电池将在大型储能电站中对锂电池形成一定替代,对能量密度敏感性较高的工商业与家用储能中,锂电池仍将占主导地位。 储能和动力电池的区别 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两者在应用场景、性能要求、使用寿命、电池类型、面临的竞争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储能电池发展趋势 1.锂离子电池逐步取代铅酸蓄电池 电池是效率较高的储能方式。锂离子电池具有环境污染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强等优点,随着其成本下降,锂离子电池的经济性开始日益凸显,在储能市场的应用也愈发广泛。新建电池储能设施更加广泛地采用锂离子电池,已投入使用的存量铅酸蓄电池也逐渐被锂离子电池所取代。未来,储能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前景较大。 2.磷酸铁锂电池备受青睐 在储能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材料电池更具优势,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主流方向,主要原因在于:储能电池主要关注电池生产使用的经济性,更多考虑电池成本、循环性能、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因素。因此,磷酸铁锂电池因其低生产成本、高循环次数等优势备受青睐。
  • 《2018年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排名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30
    •   中国能源网丨 6月28日上午,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原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联盟,以下简称“生物质能产业促进会”)举办的《2018年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排名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新华网》、《中国能源报》、《中国证券报》、《中国改革报》、《北极星电力网》等多家媒体记者 围绕新时代下 生物质发电产业的 发展进行研讨。新闻发布会由 生物质能产业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大勇主持。   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面临的能源安全和环境生态保护问题日趋严峻,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各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能源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不同领域,电力系统建设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开始成为全球电源建设的主流。生物质发电技术是目前生物质能应用方式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质能已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其中热电联产是生物质能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   《 2018年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排名报告》 在 公布各省农林生物质发电排名情况、垃圾焚烧发电排名情况、沼气发电排名情况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数据,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生物质能产业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大勇重点解读了《 2018年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排名报告》出台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张大勇秘书长同时指出,我国以发电为主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生物质热电联产是生物质发电的必然趋势,生物质能清洁供热是当前和未来生物质能发展的主要方向,呼吁全行业企业向生物质热电联产方向转变。   《 2018年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排名报告》旨在让全社会对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规模有一个客观清醒认识,让各省份对所属区域生物质发电发展规模在全国所处位置有一个系统了解,让行业先进企业带动落后企业,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产业发展势头。通过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稳步快速提升,从而促进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后期,生物质能产业促进会还将陆续发布 《农林生物质发电及热电联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8)》、《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发展报告(2018)》、《生物质成型燃料及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18)》、《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电价补贴机制研究报告》、《丹麦生物质能供热经验解析》等一系列报告, 为 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提供更多、更深、更全面的行业发展数据和产业发展思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