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通常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提高能效、减缓气候变化、提高空气质量等多重益处,并有利于提高与之相关的人民健康。在中国,水泥业是第二大能源消耗行业,是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PM2.5排放总量的14%。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最新的建模框架,该框架将不同方法和工具(例如,省级节能供应曲线、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全球化学传输模型、健康影响评估等)整合到同一平台,以评估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PM2.5排放的潜力,以及评估中国水泥行业带来的污染对人民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省际的显著差异性存在于PM2.5的减排潜力、PM2.5的浓度以及PM2.5造成的健康影响。与基准情景相比,采用特定的能源效率措施将使2020年PM2.5的排放总量减少2%(范围:1-4%),到2030年将减少4%(范围:2-8%)。与基准情景相比,到2030年省级年度PM2.5浓度降低潜力为0.03%到2.21%。相对于基准情景,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避免10000例过早死亡。河南省和湖北省占到避免过早死亡数量的43%,其次是重庆(占9%)和山西(占10%)。如果仅考虑节能效益,37%的能源效率措施并不划算。但是,这些措施带来的协同效益(包括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健康效益)却大约是实施能源效率措施所付出成本的两倍。因此,本研究清晰的表明,同时进行能源和空气质量相关政策规划可以在这两个政策领域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