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科学家研究出新型二维材料半导体量子晶体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0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国平教授研究组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等机构学者合作,于国际上首次在半导体柔性二维材料体系中实现了全电学调控的量子点器件,这种新型半导体量子晶体管为制备柔性量子芯片提供了新途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子刊《科学·进展》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半导体门控量子点作为一种量子晶体管已经成为制备量子芯片的热门候选体系之一。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体系成为柔性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由于其能带结构、界面缺陷杂质等因素,使得二维材料中的量子点无法实现有效的电学调控。

    基于此,郭国平研究组近期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日本理化研究所学者合作,选择新型二维材料二硫化钼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利用一系列现代半导体工艺手段,结合氮化硼封装技术,有效减少了量子点结构中的杂质和缺陷,首次在这类材料中实现了全电学可控的双量子点结构。在极低温下,通过电极电压,实现了人造原子到人造分子的电学可控调制。

    该研究揭示了二硫化钼这种材料中短程缺陷和自旋轨道耦合对电学输运性质的影响,深入探索了应用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可能性,在量子电子学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关报告
  • 《科学家设计出新型智能可扭曲、弯曲和愈合的有机晶体多功能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2
    • 所有的晶体特性都是脆性和非弹性的吗?一种新型的智能可弯曲的晶体有机材料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设计出了一种分子软共晶结构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机械力或紫外光的刺激下可以进行可逆地弯曲和扭曲而不会分裂。正如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报道的那样,这种多功能性质使其成为先进分子电子学和其他新材料的候选材料。 晶体结构可以很有弹性。这个概念是在十年前第一个动态和适应性分子晶体被报道后才出现的。能够弯曲而不分裂的晶体材料在微机器人、柔性电子器件和光学设备中都十分有吸引力。现在,由印度Meghalaya国家技术研究院的Naba Kamal Nath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纽约大学的Pan?e Naumov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将单晶的界限推向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他们开发了一种分子软晶体,它分别在加热和冷却时扭曲和解开,在紫外线下进行可逆地弯曲,并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改变。此外,科学家指出,晶体中的裂纹可以通过热循环自行愈合。 分子有机晶体的结晶性来源于分子层的堆积。这些层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疏水作用或芳香环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在适当位置的。Naumov和Nath制备的晶体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一种是用于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化合物丙磺舒,另一种是4,4'-氮杂吡啶,它是一种杂芳族偶氮化合物,当用紫外光照射时会从伸长状态变为更加弯曲的构象。由这两种分子形成的单晶体由层叠的二维层组成,呈纵横排列。 作者发现,加热使这种结构发生了相变,轻微的重排形成了不同的堆积角。长而薄的结晶纤维片扭曲,但不是永久的,冷却会使其恢复原来的分子顺序,使板材再次变直。此外,机械弯曲可能不会造成其开裂,并且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引起快速、可逆的弯曲。 该材料不仅结合了加热可逆扭曲、机械力引起的弹性弯曲和紫外光作用下的快速、可逆弯曲三种功能,而且还能自行愈合。作者报道,当晶体在室温和高温之间循环时,裂缝和小裂纹会消失。 这些效应意味着有机晶体有着显著的多功能性。因此,它被认为是用于下一代固态半导体、柔性电子学和其它技术中的有用材料,人们希望同时实现看似矛盾的力学性能。
  • 《石墨烯“打底” 我科学家制备出高速晶体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31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员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晶体管“硅—石墨烯—锗晶体管”,成功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并将其截止频率由兆赫兹(MHz)提升至吉赫兹(GHz)领域,未来将有望在太赫兹(THz)领域的高速器件中应用。该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   1947年,第一个双极结型晶体管(BJT)诞生于贝尔实验室,引领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技术的新时代。过去的几十年里,提高BJT的工作频率一直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HBT)和热电子晶体管(HET)等高速器件相继被研究报道。然而,当需要进一步提高频率时,这些器件便遭遇到瓶颈:HBT的截止频率最终被基区渡越时间所限制,而HET则受限于无孔、低阻的超薄金属基区的制备难题。   近年来,石墨烯作为性能优异的二维材料备受关注,人们提出将石墨烯作为基区材料制备晶体管,其原子级厚度将消除基区渡越时间的限制,同时其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也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低阻基区。   “目前已报道的石墨烯基区晶体管普遍采用隧穿发射结,然而隧穿发射结的势垒高度严重限制了该晶体管作为高速电子器件的发展前景。”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半导体薄膜和石墨烯转移工艺,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的硅—石墨烯—锗晶体管。   该研究人员表示,与已报道的隧穿发射结相比,硅—石墨烯肖特基结表现出目前最大的开态电流和最小的发射结电容,从而得到最短的发射结充电时间,使器件总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器件的截止频率由约1.0MHz提升至1.2GHz。   据悉,我国科研人员同时对器件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验数据建模发现了该器件具有工作于太赫兹领域的潜力,这将极大提升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性能,为未来最终实现超高速晶体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