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套柔性交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投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7
  • 历经14个月的艰苦研发,进行了多项拓扑创新设计和仿真验证,完成了成百上千次的阀体调试和控制保护调试。终于,12月26日,在零下21摄氏度的河北张北县阿里巴巴小二台数据港内,张北柔性变电站及交直流配电网科技示范工程完成全部试验和试运行考验,标志着世界首个基于柔性变电站的交直流配电网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在工程投运现场: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田博

    该示范工程是集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多元供电服务、光伏扶贫、清洁能源消纳于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是我国率先提出并实现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工程正式投运为应对配电网电源清洁化、多元化,网络电力电子化、信息化以及负荷特性复杂化、互动化的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实现了清洁能源高品质消纳、柔性接入和灵活调配,提高了区域能源“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水平,支撑了未来电网运行方式的灵活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邱宇峰

    作为项目主要研发单位之一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邱宇峰在发言中介绍,作为世界首个全可控电力电子柔性变电站及具有柔性控制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示范工程体现出“技术原创”“柔性自愈”“灵活开放”“智能高效”的基本特征,其首创应用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取得了5大技术突破,较现有技术能量密度提升200%,大幅降低了设备成本和占地。

    自2016年以来,立足于探索未来配电网的发展形态,服务于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着眼于高端产业的高品质电力需求,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下,国网冀北电力协同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南瑞集团中电普瑞科技等单位,与阿里巴巴集团、亿利集团紧密合作,发扬首创、原创精神,以配电网技术创新引领“源-网-荷”协调发展,建成张北柔性变电站及交直流配电网科技示范工程,在理念上、技术上、效益上提供了丰富、广泛的示范价值。该工程是交直流高度融合、多电压等级协调互动、高度智能化的配用电网络,是未来配电网的雏形。具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技术原创”:开创技术引领发展的新方向

    示范工程原创性地提出了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柔性变电站概念,赋予了变电站全新的功能形态,推动了变电站关键设备由“多种设备组合”向“单一设备集成”方向发展,有效减少配电网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示范工程首创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取得了5大技术突破,实现了多端口一体化变压变换、直流故障隔离、端口间能量双向互济、交直流负荷高可靠供电4大功能,较现有技术能量密度提升200%,大幅降低了设备成本和占地。

    “柔性自愈”:打造配电网发展的新形态

    示范工程对未来配电网发展形态进行了大胆尝试,提出了基于柔性变电站的交直流配电网新理念,构建了成套设计的框架体系,设计了多种交直流配电网组网模式。示范工程发展完善了交直流配电网理论,攻克了“源-网-荷”协调优化控制和直流快速保护技术难题,实现了功率潮流的灵活调控、故障限流与自愈。示范工程将阿里巴巴集团数据中心和亿利集团光伏扶贫电站连接,组成包含“源-网-荷”元素的交直流配电网,首次实现了智能电网与云计算产业的深度结合,勾勒了未来电网发展的新形态。

    “灵活开放”:开启高品质电力供给的新模式

    柔性变电站的核心设备电力电子变压器具有4个交直流端口,在配电网中相当于“纵横交错江河中的码头”。在低压侧能够提供直流750V(含240V)、交流380V等3种灵活的供电方式,可实现多种能源、多元负荷和储能的即插即用和灵活接入,丰富了用户对电能供应的自主选择权。引入张北县德胜村2.5MW光伏扶贫发电,满足了阿里巴巴集团数据中心绿色用能需求。示范工程打造了灵活开放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发电、电网、用户等多利益主体的共赢,开启了高品质电力供给的新模式。

    “智能高效”:彰显电力技术突破升级的新成效

    示范工程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源-网-荷”协调发展,为发电、电网、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先进的电网调度控制技术,让配电网更加智能,能够实现“源-网-荷”间的能量互补调剂。让光伏发电既能优先在数据中心就地消纳,又能在发电富余时保证全额上网消纳,同时保证数据中心不间断的高可靠供电。领先的电子电力技术,让电力系统更加高效。根据初步测算,光伏发电采用直流升压,提高了光伏系统效率约2%,每年可以为德胜村新增约7万元发电收入。数据服务器采用直流供电,可以节省数据中心设备投资约1%(每1万台服务器节省投资约60万元),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约10%-20%。

    据了解,示范工程相关技术已被张家口冬奥专区等地采用,正在开展示范项目的前期工作,其成果必将有力推进我国配电网和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

相关报告
  • 《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年底投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26
    • 炎炎夏日,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激战正酣,电力系统的“蜘蛛侠”们正在茫茫山岭里穿梭,多数区段已完成组塔、架线、金具安装等工程,预计年底建成投运。届时,张家口市新能源外送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工程每年可向北京地区输送约225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 该工程是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也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多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新建张北、康保、丰宁、北京4座±500千伏柔性直流换流站,线路总长度666公里,总换流容量900万千瓦。 冀北地区是国家规划的9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尤其张家口地区近年来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8年年底,张家口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1213.1万千瓦(不含接入河北南网部分),是当地历史最大负荷的5.1倍。 受新能源固有的随机性、波动性等特征影响,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是世界性难题,如何把这些绿电输送出去,项目的设计者采用了柔性直流输电的方式。 项目施工单位的变电项目经理陈桂青,是一位从事电力建设三十余年的老师傅。据他介绍,与常规交直流输电技术相比,柔性直流输电克服了交流输电技术和常规直流输电的固有缺陷,有效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不上”“送不出”的难题,同时,该方式充分利用区域大规模风、光的互补特性与抽水蓄能的灵活调峰特性,打造灵活的能源交互平台,解决了当地绿电“难消纳”难题。 该工程是冬奥会配套主体工程,去年2月28日开工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分公司的郭良介绍,张家口坝上地区10月份开始飘雪,次年4月份转暖,冬季大风低温,极端温度可达零下40℃,一年的有效施工期仅7个月。加之全线70%地处丘陵,地势起伏大,部分塔位位于高山大岭之上,海拔高达1500米至2000米,一切工作都要往前赶。“工作人员经常利用现场搭建暖棚、电炉取暖,在严寒天气作业。”郭良说。 工程投运后,可向北京地区输送约225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标煤7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40万吨,为服务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冬奥场馆100%清洁能源供电提供有力支撑。
  • 《全国首个村级自治微电网示范工程投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7
    • 日前,莱芜小增家庄村三端低压柔直互联系统实现常态化运行,这标志着国内首个村级自治微电网示范工程正式建成投运。小增家庄村隶属济南市莱芜区羊里镇,是一个以水泥预制为主业的专业村。该村白天工业用电需求大,居民用户用电负荷较低,光伏大发配变潮流整体反送,台区电压波动大、线损明显增大,反向重过载运行风险加剧。晚间居民用电负荷集中、迅速增加。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持续推行,预计村内及周边村镇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加速发展,用户充电需求将迅猛增加,但村内缺乏安全便捷、大功率的快速充电设施。一方面,低压台区运行状态感知能力不强,故障后无法第一时间实现故障定位和主动抢修;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等分布式资源也无法有效最大化就地利用,无法有效支撑民生用户不停电。 小增家庄村面临的问题是当前配电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普遍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要求,国网山东电科院联合莱芜供电公司在小增家庄村设计搭建了国内首个村级自治微电网。构建了光储充一体化直流充电站,不仅大幅提升了小增家庄村民生负荷的供电可靠性,也为新能源汽车在农村普及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力推动农村地区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该示范工程具备全要素、全功能、全数字的“三大特色”,高度契合数智化坚强电网“四大特征”。首先是多元主体灵活调配能力强。充分发挥多台区、多要素的互补性,依托三端柔性互联的物理网架和高算力的数字孪生管控系统,实现了台区间功率的快速灵活互济和源网荷储高效协同互动,有效解决了分布式光伏出力强随机波动性、间歇性带来的潮流频繁反转、电压越限、设备反向重过载等问题。其次,通过构建微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具备计划停电和故障停电离网运行能力,在10千伏线路或台区失电情况下为民生负荷提供不少于2小时的电力供应。此外,还实现了台区运行状态数智化管控。可以推演分析村级微电网未来运行态势,指导智慧运维、智能运行优化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