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下一轮国际政治洗牌的决胜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1
  • 各国光伏产业的“竞赛”已然开始,节奏也在逐渐加快。在“太阳能技术”成为新的“黑金”之后,石油时代两次经济危机的悲剧是否会重演?

    在石油尚未被完全替代的当今,天然气作为新能源强势崛起,相较之下才刚刚显露头角的光伏产业究竟何以得到国家的关注与青睐呢?

    我们不难发现,石油的生产效率与经济乃至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1929年-1933年发生的经济大萧条,亦或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些动荡发生时,其高收入群体在社会中所占百分比都处于较高位。

    现如今,石油纯度降低,产量下降,世界几大油田面临枯竭,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加剧。寻找替代的清洁能源不仅仅是在为“后石油时代”铺路,这个“新能源”如同石油一样,不仅仅只是能源,更是一个关乎人类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多种清洁的替代能源都在世界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发着,但为何却只有光伏产业不约而同地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

    『 兵家必争之地 』

    太阳能有着其他能源无可比拟的三大优势。其一,是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其二,是太阳能电池的便携性。太阳能电池的便携性不仅直观地体现在民用的便利性上,更反应于分布式能源及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上。

    光伏产业:下一轮国际政治洗牌的决胜子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相对于电厂式的集中发电而言的,这种模式将能源发电点分散到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由于分散,每个系统的出电量都不会特别大,可根据用户需求而定,并且同时可以实现冷热电联产,这样“化零为整”的供电方式无法依托于任何实体型能源媒介实现,而太阳光普照大地,从而使得太阳能也如影随形。

    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则建立在“分布式能源”的基础之上,它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将分布式能源点并入同一网络,在双向计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如同物理上的“连通器”一般为各个需求点提供适量的电。当接入网络的分布点出现变化时,能源互联网也能起到快速的协调作用,原先“供电”的发电点一旦意外断电,就能够通过能源互联网的协调,得到其它发电点富余的电量,实现一个由“送”转“接”的过渡。

    可以说,只有太阳能发电能实现的分布式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的结合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能源的阶梯利用与能源智能化,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浪费,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

    而这样显著的优势也催生了第三个使得所有国家都对光伏产业据理力争的理由——强大的军事及政治潜力。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由于光伏发电的地理位置几乎不受限制,原先难以达到的偏远地区,难以运达的物资,都有可能在光伏汽车的实现下变得不值一提,而粮食与水的供应也极有可能因为“光伏发电”的到来而逐渐变得可以获取。如此一来,诸如萨赫勒地区这样的“无人区”极有可能就此消失,在大量贫困地区被开发的同时,人类的足迹也将在地球上进一步扩大。很快,不依赖于实体能源的太阳能发电尖端技术也将大面积运用到军事领域。对于那些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刚开始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政治局势尚未稳定的地区,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极有可能再次上演。而这次“战争”又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对于远在东亚的中国来说,伊拉克的战火看似鞭长莫及,却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了初步考验。从短期来看,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致使国际油价稳步上涨,对于当时还没有构建起系统石油战略储备的中国来说,国际油价的短期暴涨将对我国构成严重考验。而从长远来看,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影响和控制将日趋全面,对伊拉克的邻国,也对我国石油重要采集地——伊朗构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伊拉克战争如若对美国构成利好,我国的石油安全将可能进一步长期处于美国的影响与控制之下,一旦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与控制牵制我国。

    而在光伏产业惠及全球的大背景下——上述情况将不再有可能出现。

    太阳能的普遍性使得“能源”本身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控制”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并轻易获取——但是否能够将其转化为可以被投入生产使用的能量则是另一回事情。当能源的获取不再具有门槛,将其转化并利用的技术则成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可以说,在“光伏时代”,国家之间比拼的将不再是谁能获取更多的太阳能,而是谁能更高效地利用这“人手一份”的能源——得技术者得天下。

    这其中就牵涉到一个转化率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汉能集团子公司Alta Devices制备的单结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组件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其光电转化率达到25.1%,创下最新世界纪录。另外两家子公司制造的玻璃基大面积铜铟镓硒(CIGS)薄膜组建的柔性铜铟镓硒薄膜组件转化率分别达到了18.7%和17.88%,均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而这个纪录上次被刷新仅仅是在15年。

    可以说,各国光伏产业的“竞赛”已然开始,节奏也在逐渐加快。也是在15年之前,中国光伏产业凭借其成本优势与资本优势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在令世界侧目的同时,很快也遭到了来自欧美的“双反”,一度陷入“光伏产业的凛冬”。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欧美国家在经济低迷的同时也已经意识到了大力扶持本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所谓的“先发优势”并没有那么强势。

    我们必须直面的事实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仍需进一步克服光电转换效率低和材料成本高等问题,而在太阳能产品的应用方面,美国也远远领先于我国——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光伏产业上本就不明显的优势将逐渐丧失,从而导致我国在这场“光伏竞赛”中陷入被动。但即使如此,这也并不能改变人类终将逐渐迈入“光伏时代”的事实。“光伏竞赛”显然已经起跑,即使我们距离全面普及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终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许多国家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大势所趋”,并开始你推我搡地奋勇追赶。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开打了中美贸易战的第一枪,准备对接近600亿的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其中包含了大量高科技产品。而在这之后,中国政府也迅速作出反应,其在3月23日早7时左右发布的“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约3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立即生效。这30亿的“回应”,也仅仅只能算作中国方面对上一次“双反”的“报复”罢了。

    贸易战的开打,不仅仅是美方在特朗普上台后对于全球化贸易态度上的转变,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已对美方产生严重威胁,其中,光伏领域也不能免俗。

    『 或将引发新问题 』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新能源时代的不断临近,我们必须意识到新的威胁也正在产生。对于数据安全的关注与顾虑催生了“区块链”的概念,而新时代的“能源安全”却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们手握煤炭与电气,而当大战结束时,他们掌握了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们手握石油与内燃机,而大战的结束依靠的却是核能。

    在此,笔者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在能源史的演进中的确确少不了战争的身影和无数冤魂的哀鸣。从煤炭到石油,从石油到核能——即使广岛的蘑菇云依然长留影片之中,即使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仍在封禁之时,能源背后隐藏着的风险也并没有能够阻止人类对其进行利用。

    诚然,笔者在前文中提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安全上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光伏时代”就真的能让人们高枕无忧。潜藏的威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与不可抗力。

    所谓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来自能源网络外部的攻击。我们不敢妄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是否会是下一次全球大规模战争的契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届时有那么一场战争,它展开的方式也必定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从远程导弹拦截到无人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正在日趋“远程化”。出于各种考虑,军方更倾向于“决胜于千里之外”,而非“搏命于毫厘之间”。

    在这个趋势下,预测未来情境,我们需要考虑到与“光伏时代”一起到来的尖端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无人驾驶……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战争将不再是士兵拿起枪支在战场上火拼,或是国与国之间的导弹在太平洋上方碰撞出令人惊惧的爆炸,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据流中的一串代码,恰到好处地钻入某个漏洞,只需几秒便可让一个地区的能源互联网陷入瘫痪,从而彻底阻碍该地人类的日常社会活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

    发动一次针对人们能源安全攻击的代价将变得前所未有的低,不需要任何炸弹或是军事设施,只需要动动手指,网络另一端的灾难就会变为现实。这样的可能性无疑是科技进步对世界提出的新的挑战——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恐怖主义与和平世界之间。

    另一方面,就如同石油时代的“剧情”一般。现如今光伏发电的成本还较为高昂,由石油向天然气过渡,由天然气再向太阳能过渡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也非旦夕之功。可以说,人类最后放弃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绝对不是因为世界上的石油被开采殆尽,而是利用石油进行能源转化的效用已大大低于开发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同理,“光伏时代”的到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势必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天然气与太阳能并行”的双能源过程——其中,天然气能源转化率与性价比的逐渐降低,与光伏技术日益成熟后转化率及性价比的增长并行,带来的问题是实现平稳过渡后“新能源”与经济形势之间的矛盾。

    在“太阳能技术”成为了新的“黑金”之后,石油时代两次经济危机的悲剧是否会重演?

相关报告
  • 《美页岩业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06
    •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国际油价暴跌,导致大批油气企业被动搭上债务重组甚至破产的列车,美国页岩油气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美国信贷市场呈现出油气债券抛售加剧、垃圾债券暴增的现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页岩债券收益率持续攀升,业界预计,今年大型油企开源节流将成为常态,而中小型页岩企业再融资、业务重组、破产等相关活动将只多不少。 ■“页岩先锋”撑不住了 据彭博社日前报道,美国“页岩气先锋”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和去年斥资380亿美元收购阿纳达科以扩张页岩版图的西方石油公司,恐将成为这轮低价周期中的最新“阵亡者”。 成立于1989年的切萨皮克,一度是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但去年底,该公司债务总额已高达97亿美元,股价今年迄今已累计下跌75%,目前市值不足4亿美元。 《金融时报》指出,切萨皮克已经确定了律师事务所和财务顾问公司,以帮助其重组近百亿美元的债务,该公司2025年到期的价值22亿美元的债券,已经从2月20日每1美元兑超过80美分跌至3月18日仅兑18美分,投资者普遍认为其面临严重违约风险。 西方石油则更为悲惨,去年以370亿美元从雪佛龙手中抢到阿纳达科,进一步扩张了在页岩重镇二叠纪盆地的面积,但如今却变成了庞大负担。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收购间接损害了其应对油价暴跌时的财务灵活性,出售资产以弥补赤字的计划面临越来越大阻力。为进一步降低运营和企业成本,将大砍90%股息并将今年资本支出从52亿-54亿美元区间削减至35亿-37亿美元区间。 信贷评级机构穆迪3月18日撤销了西方石油的投机级评级,同时将其300多亿美元的债券定为“垃圾”,该公司股价随即跌至近20年来最低点。西方石油债券价值暴跌促使收益率飙升,其中该公司2049年到期的长期债券价值已经从3月初的每1美元兑93.53跌至60.29美分,收益率则跃升至7.9%。 ■中小企业“在劫难逃” 路透社指出,眼下大多数美国油气公司能做的就是“维持生命”。 《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称,长期驻扎北达科他州和科罗拉多州的石油钻探商WhitingPetroleum、以阿巴拉契亚地区为业务重心的天然气生产商AnteroResources,都开始探讨重组方案并寻找潜在顾问公司。加州最大油气公司CaliforniaResources、专注于俄亥俄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独立油气生产商GulfportEnergy则同时雇佣了华尔街专业财务顾问和金融服务集团普望负责其债务重组工作。 据了解,WhitingPetroleum日前将其投资预算削减了30%,以保持流动性,因为该公司正在考虑处理29亿美元的债务,其2021年到期的价值7.7亿美元的债券,已经从1月中旬的每1美元兑100美分降至目前的仅24美分。 AnteroResources2023年到期的7.5亿美元的债券价值,已经从每1美元兑超过70美元跌至32美分,该公司目前拥有66亿美元债务,过去两年中每年都呈净亏损状态。CaliforniaResources2022年到期的一笔债券,3月18日已经跌至每1美元仅兑4美分。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和艾略特管理公司牵头投资者财团宣布放弃对美国油气钻探公司EPEnergy进行再融资。早前,该财团承诺为EPEnergy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破产重组提供4.63亿美元的资金。 再融资破局意味着EPEnergy将无法在债务于2026年到期之前进行再融资,特别是在油价承压的情况下,该公司一笔价值10亿美元的债券,已经从2月中旬的每1美元兑65美分跌至20美分。EPEnergy的钻井业务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州和犹他州,但很可惜,已于去年10月宣布破产,重组计划要求该公司消除33亿美元的现有债务,并将公司的企业市值重置为25亿美元。 此外,二叠纪盆地大型页岩生产商响尾蛇能源公司,近期股价创纪录暴跌44%,其与西方石油迄今是2020年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两支股票。有银行家警告称:“这将是一场彻底的洗牌,除了规模较大的公司,任何一家勘探与生产公司都处于危险之中,都在考虑申请按照《破产法》第11章破产保护。 ■能源巨头“节衣缩食” 常规油气公司也难逃“节衣缩食”的命运,值得关注的是,标准普尔已于3月中旬将埃克森美孚评级从“AA+”降至“AA”。《纽约时报》指出,埃克森美孚、BP、埃尼、Equinor等能源巨头均表示将大幅削减开支,雪佛龙和壳牌在此基础上削减股东回报并暂停股票回购,年初以来股价砍半的道达尔则确定大减开支和股东回报并暂停招聘。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发布最新报告称,面对当前低油价,油企需酌量投资,今年全球石油上游企业的酌量投资降幅可能超过25%。大型新项目将会被暂停,短周期酌量投资将会被下调至最小水平,只有成本最低和财务状况最好的企业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酌量投资。 挪威行业咨询机构雷斯塔能源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30美元上下,今年新油气项目投资或将在去年1920亿美元的基础上下降68%至610亿美元;如果升至每桶40美元,将下降57%至820亿美元。 伍德麦肯兹同时警告称,大约1/10的原油产量正变得“不经济”。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25美元左右,全球将有1000万桶/日原油供应收入无法覆盖生产成本和政府税费,这约占当前全球总产量的9%;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35美元,全球将有400万桶/日原油供应收入不足以覆盖生产成本和政府税费。 有分析师指出,本次油价下跌带来的生产关停将会比2015-2016年油价下跌时期更为严重,鉴于重启被关停成熟油田设施面临困难和高成本,被关停的生产中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永远不会再回到市场。(■本报记者王林)
  • 《美页岩业进入新一轮洗牌期》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4-07
    •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国际油价暴跌,导致大批油气企业被动搭上债务重组甚至破产的列车,美国页岩油气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当前,美国信贷市场呈现出油气债券抛售加剧、垃圾债券暴增的现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页岩债券收益率持续攀升,业界预计,今年大型油企开源节流将成为常态,而中小型页岩企业再融资、业务重组、破产等相关活动将只多不少。   -“页岩先锋”撑不住了  据彭博社日前报道,美国“页岩气先锋”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和去年斥资380亿美元收购阿纳达科以扩张页岩版图的西方石油公司,恐将成为这轮低价周期中的最新“阵亡者”。  成立于1989年的切萨皮克,一度是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但去年底,该公司债务总额已高达97亿美元,股价今年迄今已累计下跌75%,目前市值不足4亿美元。  《金融时报》指出,切萨皮克已经确定了律师事务所和财务顾问公司,以帮助其重组近百亿美元的债务,该公司2025年到期的价值22亿美元的债券,已经从2月20日每1美元兑超过80美分跌至3月18日仅兑18美分,投资者普遍认为其面临严重违约风险。  西方石油则更为悲惨,去年以370亿美元从雪佛龙手中抢到阿纳达科,进一步扩张了在页岩重镇二叠纪盆地的面积,但如今却变成了庞大负担。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收购间接损害了其应对油价暴跌时的财务灵活性,出售资产以弥补赤字的计划面临越来越大阻力。为进一步降低运营和企业成本,将大砍90%股息并将今年资本支出从52亿-54亿美元区间削减至35亿-37亿美元区间。  信贷评级机构穆迪3月18日撤销了西方石油的投机级评级,同时将其300多亿美元的债券定为“垃圾”,该公司股价随即跌至近20年来最低点。西方石油债券价值暴跌促使收益率飙升,其中该公司2049年到期的长期债券价值已经从3月初的每1美元兑93.53跌至60.29美分,收益率则跃升至7.9%。  -中小企业“在劫难逃”  路透社指出,眼下大多数美国油气公司能做的就是“维持生命”。  《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称,长期驻扎北达科他州和科罗拉多州的石油钻探商WhitingPetroleum、以阿巴拉契亚地区为业务重心的天然气生产商AnteroResources,都开始探讨重组方案并寻找潜在顾问公司。加州最大油气公司CaliforniaResources、专注于俄亥俄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独立油气生产商GulfportEnergy则同时雇佣了华尔街专业财务顾问和金融服务集团普望负责其债务重组工作。  据了解,WhitingPetroleum日前将其投资预算削减了30%,以保持流动性,因为该公司正在考虑处理29亿美元的债务,其2021年到期的价值7.7亿美元的债券,已经从1月中旬的每1美元兑100美分降至目前的仅24美分。  AnteroResources2023年到期的7.5亿美元的债券价值,已经从每1美元兑超过70美元跌至32美分,该公司目前拥有66亿美元债务,过去两年中每年都呈净亏损状态。CaliforniaResources2022年到期的一笔债券,3月18日已经跌至每1美元仅兑4美分。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和艾略特管理公司牵头投资者财团宣布放弃对美国油气钻探公司EPEnergy进行再融资。早前,该财团承诺为EPEnergy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破产重组提供4.63亿美元的资金。  再融资破局意味着EPEnergy将无法在债务于2026年到期之前进行再融资,特别是在油价承压的情况下,该公司一笔价值10亿美元的债券,已经从2月中旬的每1美元兑65美分跌至20美分。EPEnergy的钻井业务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州和犹他州,但很可惜,已于去年10月宣布破产,重组计划要求该公司消除33亿美元的现有债务,并将公司的企业市值重置为25亿美元。  此外,二叠纪盆地大型页岩生产商响尾蛇能源公司,近期股价创纪录暴跌44%,其与西方石油迄今是2020年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两支股票。有银行家警告称:“这将是一场彻底的洗牌,除了规模较大的公司,任何一家勘探与生产公司都处于危险之中,都在考虑申请按照《破产法》第11章破产保护。  -能源巨头“节衣缩食”  常规油气公司也难逃“节衣缩食”的命运,值得关注的是,标准普尔已于3月中旬将埃克森美孚评级从“AA+”降至“AA”。《纽约时报》指出,埃克森美孚、BP、埃尼、Equinor等能源巨头均表示将大幅削减开支,雪佛龙和壳牌在此基础上削减股东回报并暂停股票回购,年初以来股价砍半的道达尔则确定大减开支和股东回报并暂停招聘。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发布最新报告称,面对当前低油价,油企需酌量投资,今年全球石油上游企业的酌量投资降幅可能超过25%。大型新项目将会被暂停,短周期酌量投资将会被下调至最小水平,只有成本最低和财务状况最好的企业才能进行有意义的酌量投资。  挪威行业咨询机构雷斯塔能源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30美元上下,今年新油气项目投资或将在去年1920亿美元的基础上下降68%至610亿美元;如果升至每桶40美元,将下降57%至820亿美元。  伍德麦肯兹同时警告称,大约1/10的原油产量正变得“不经济”。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25美元左右,全球将有1000万桶/日原油供应收入无法覆盖生产成本和政府税费,这约占当前全球总产量的9%;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35美元,全球将有400万桶/日原油供应收入不足以覆盖生产成本和政府税费。  有分析师指出,本次油价下跌带来的生产关停将会比2015-2016年油价下跌时期更为严重,鉴于重启被关停成熟油田设施面临困难和高成本,被关停的生产中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永远不会再回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