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项目被喊停?!这一产业链迎来深度洗牌》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9-02
  • 美联新材8月29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议案,同意公司子公司安徽美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暂缓建设锂电池湿法隔膜产业化项目。此次调整系公司基于实际发展规划而做出的审慎决策,不会对公司及子公司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多个项目被喊停? 近期,多个项目被喊暂缓。综合来看,终止或者暂缓推进的原因,无外乎全力消化已有产能、市场需求不振、赛道拥挤竞争激烈、海外订单存在不确定性等等。政策层面,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从电池网统计的信息来看,截至目前,年内已有华体科技、美利云、西藏珠峰、科翔股份、芳源股份、惠云钛业、华软科技、天力锂能、易成新能、宝明科技、安凯客车、江淮汽车、弗迪电池、浙储能源、国际实业、豫光金铅等公司宣布终止项目投资或定增募资。 2024年3月底 PVDF头部企业日本企业吴羽宣布,将中止中国EV电池材料(PVDF树脂)的增产计划。 4月1日 诺德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分别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同意终止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同时公告,将延期“湖北黄石年产15000吨高档电解铜箔工程项目”,项目计划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24年3月调整为2024年12月。 4月19日 芳源股份近19亿定增终止,原计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86亿元,用于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及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补充流动资金。 4月26日 华软科技发布公告称,终止年产12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和年产6000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 4月28日晚间 宝明科技公告,因公司投资规划发生变化,为避免项目资源投入的浪费,经审慎研究并与宁马新型功能区管委会、马鞍山市横望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协商一致,拟解除《项目投资建设合同》等,终止复合铜箔生产基地投资项目,该项目原拟投资62亿元。 4月29日 天力锂能公告,公司拟终止“淮北三元正极材料建设项目”,并拟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5.3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5月6日 易成新能公告,其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的议案》,同意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 图表来源:我的电池网 深度洗牌,全产业链如何发力? 锂电池产业链可以细分为上游基础原料、中游锂电池材料和锂电池模组、下游应用和锂电池回收利用等部分。其中,上游基础原料主要包括钴、锂、镍、锰、磷酸、石墨等,这些原料的开采和精炼是锂电池制造的起点。中游锂电池材料主要有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这些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是锂电池制造的关键环节。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储能、消费电子等,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锂电池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我国锂电池产业链建设已较为完整,产业链企业数量较多,实力较强。2023年,锂电产业链终端应用市场展现出新的活力,新能源车市场同比增长40%,储能市场更是同比增长了57%。这强劲的需求推动了整个锂电产业链上游达到30%左右的增长速度,相比2022年增速略有下降。我国锂电池行业在2020—2022年急速扩张,导致2023年产线利用率下降。2022年我国锂电池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大约为76%,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57%,企业竞争压力较大,市场预期下调。2023年锂电池产业扩张速度放缓,产业链的招标量相比2022年减少了近一半。大多数企业在年初设定的目标未能实现,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完成60%以上的预定目标,而多数企业的完成率在40%至55%之间。一些三线及以下企业因产能过剩、客户缺乏和成本劣势等问题开始面临经营困难。 专家表示,碳酸锂材料价格的崩盘和电芯产能的快速释放是2023年锂电池电芯价格腰斩的关键。长期来看动力锂电池价格仍将保持下降趋势。预计2024年锂电池产业链主要环节产品价格在2023年基础上降价幅度在5%~15%。 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出清、产业链分化,几乎可以确定,锂电行业已经步入新一轮残酷竞争与洗牌周期。不过有观点认为,虽然市场波动不断,但新能源锂电长期向好态势不变,回归本质是产业链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0NzEyMA==&mid=2650343445&idx=5&sn=a58803f3bc37bfd9ed66d772e1196327&scene=0
相关报告
  • 《中石油又一项目获备案!》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6-18
    • 6月1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线性装置聚烯烃弹性体生产优化改造项目获备案。 总投资额3910万元。项目采用中石油集团公司自有技术,对现有线性聚乙烯装置实施脱瓶颈改造,生产气相法聚烯烃弹性体(POE)。主要产品为聚烯烃弹性体(POE)4万吨/年。 6月9日,大庆石化公司新建3万吨/年POE工业示范装置项目主体工程EPC总承包中标公示,中标人: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本项目为大庆石化公司新建3万吨/年POE工业示范装置项目主要内容:采用中国石油自有技术,包括原料储存精制、催化剂配置、聚合、溶剂及单体回收、挤出造粒等工艺单元,并配套公辅设施。计划工期:本项目自合同签订生效日起至2026年6月30日中交。 中石油集团石化院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攻克了反应器快速取热、聚合稳定控制、深度脱挥、产品造粒等一系列工程化难题,建设了“千吨级/年溶液法高端弹性体试验装置”,开发了12个POE产品,涵盖光伏胶膜、抗冲改性、发泡、电缆等领域;设计了万吨级/年工艺包,实现工程转化。该工艺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实现了中国石油POE新材料领域的全面突破。 中石油集团多套万吨级POE装置目前已进入建设阶段。 1.兰州石化 兰州石化公司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为改扩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西固化工园区内,涉及兰州石化西固炼油厂区和化工厂区。项目总投资约231.7亿元,该项目改造方案可分为三部分:乙烯改造、炼油改造、化工下游配套。 其中,化工下游配套:新建7套生产装置(2万吨/年辛烯-1、10万吨/年POE、14万吨/年EVA、4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40万吨/年聚丙烯、7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7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将现有17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改建为6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装置。 2.蓝海新材料 5月23日,蓝海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POE装置)工程总承包(EPC)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蓝海新材料(通州湾)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 项目地址:通州湾绿色化工拓展区(主体港)内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概况:20万t/a FDPE装置、22.5万t/a乙丙橡胶装置、10万t/a POE装置、10万t/a 1-己烯/1-辛烯装置、21000 Nm3/h电解水制氢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辅助设施 总投资:1162601万元 3.独山子石化 2024年5月6日,独山子石化按计划转产POE。次日产品合格,在国内首次实现气相法生产聚烯烃弹性体技术新突破。同年8月,根据市场反馈,在明确产品改进方向后,独山子石化再次排产POE。 2024年10月14日,独山子石化气相法聚乙烯装置在国内首次实现聚烯烃弹性体(POE)首次工业化生产后,其目标产品UL0588在行业头部企业试用效果良好。 4.大连石化 2月10日,大连石化公司(西中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章节分册编制直接采购项目公示。直接采购唯一服务商: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西中岛)炼化一体化项目 项目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大连市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 建设内容:本项目拟新建10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及其下游装置,并配套建设储运、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项目范围包括炼化厂区、码头和厂外管线以及厂外供电等设施。 下游装置包括:1#40万吨/年PP装置、1#45万吨/年FDPE装置、2#45万吨/年FDPE装置、30万吨/年LDPE装置、2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30万吨/年CHPPO装置等。 5. 大庆石化 大庆石化线性装置聚烯烃弹性体生产优化改造项目:采用中石油集团公司自有技术,对现有线性聚乙烯装置实施脱瓶颈改造,主要产品为聚烯烃弹性体(POE)4万吨/年。 大庆石化公司新建3万吨/年POE工业示范装置项目:主体工程EPC总承包: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采用中国石油自有技术。 
  • 《海上风电市场火热,我国又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13
    • 在海上风电开发高景气态势下,我国积极推动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2023年11月11日,智能制造网从东方电气官微了解到,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于11月10日在福建省福清市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顺利下线,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 据悉,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主要针对的是海上I类风速区域开发的全新一代海上风电机组。在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方面,该机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关键部件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制造,有力推动了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技术进步。 11月10日,由明阳集团研发投运的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正式迎来首批渔获。据了解,该装备采用了智能化渔业养殖系统,通过大数据和AI计算,实现智能投喂、智能监控监测、自动洗网、自动收鱼,是全球首次实现绿电一体化直供养殖的低碳渔业模式。自动化智能化的强劲赋能,为“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探索出了新路径。 11月9日,广东省揭阳市政府发布消息称,国家电投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日前在国家电投揭阳慈航海风场66台风机塔筒内部完成5G覆盖海上施工。该风场是广东省首个实现5G深覆盖的海上风电场。智能制造网了解到,该风场首次实现风场所有风机塔筒内外以及海上升压站、风机间5G信号无缝覆盖,进一步提高海上风电运营集约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近日,由宁德时代投资新设的海上风电公司——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中标成为宁德深水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单位。其实,宁德时代“觊觎”海上风电市场开发已久,此次拿下首个开发项目,也预示着宁德时代的海上风电之旅正式启程,同时也将为海上风电领域带来新鲜血液。 以上不难看出,我国海上风电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相关企业纷纷瞄准目标奋力向前。近日,润邦股份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润邦股份拟在通州湾投建“通州湾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进一步在海洋工程装备、港口起重装备、船舶配套装备等领域展开业务布局,并在公司现有各类高端装备产品基础上新增包括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大兆瓦海上风电稳桩平台、LNG清洁能源模块等在内的新产品。 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对环境影响较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此外,相对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施工难度较低,可以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环境更友好。我国海上风电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已超3000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占比达一半左右。 “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围绕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海上能源岛示范、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等。在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建设上,提到要推进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远海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我国首个漂浮式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 总的来说,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向深远海发展、开发空间广阔、环境友好、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施工较易等方面。相信随着近海风电资源的逐渐饱和以及市场对更高发电效率的迫切需求,我国海上风电将向广阔的深远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