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局部高浓度电解液增强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25
  • 锂硫电池质量轻、环境友好、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和比能量密度,作为新一代储能器件引起广泛关注。然而锂枝晶和多硫化物穿梭效应使得该类电池循环能力和容量迅速衰减,成为了锂硫电池商业化应用的一大障碍。马里兰大学Chunsheng Wang教授研究团队使用高氟化度的共溶剂对高浓度电解质(HCE)系统进行稀释,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局部高浓度电解质(LHCE),展现出抑制锂枝晶生长以及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双重功能,大幅增强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将乙二醇二甲醚(DME)和1H, 5H-八氟戊基-1,1,2,2-四氟乙基醚(OFE)按照不同比例混合(OFE/DME体积比为50:50、85:15和95:5,对应电解质分别命名为OFE50、OFE85和OFE95),并将适量的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盐溶于混合溶剂配成1 mol/L的LHCE。系统研究了不同电解质组成对离子电导率、Li+转移数和粘度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OFE的比例增加,离子导电率降低而锂离子迁移数增高,同时电解液黏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锂盐难溶于OFE,相同体积溶液中电荷离子数随OFE比例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了OFE与锂离子的亲和力小,难以形成配合物,意味着电解液内部LiFSI-DME的配合物会更加稳定,使得这种LHCE电解液保持与高浓LiFSI-DME电解液相似的溶剂-溶质结构,即保持了类似的电化学特性。随后将上述电解液应用于锂硫电池并进行100 m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电化学循环测试。实验发现,基于OFE95电解质性能最优,循环150周后仍有775 mAh/g的比容量,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9.2%,远高于同样循环测试条件下的OFE50(314 mAh/g)和OFE85(633 mAh/g)两种电解质电池。随后将放电电流密度提升至2A/g和4A/g,OFE95电解质电池依旧可以获得 402和223 mAh/g放电比容量,表现出优秀的高倍率性能。为了探究电池性能改善的潜在缘由,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循环后的电池拆解并对电极进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发现,在OFE95电解质中Li金属电极表面循环前后基本没有变化仍然呈现光滑表面形态,但是在OFE85、OFE50电解质中的Li金属表面上可以明显观察到一些微小的Li枝晶生长,证明在OFE95电解质中形成了稳定的SEI薄膜成功地抑制了Li枝晶形成。此外,对多硫化物Li2S8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OFE比例增加,其溶解性越来越小。即通过将惰性OFE共溶剂引入LiFSI-DME电解质中,逐步控制多硫化物的溶解,有效抑制了穿梭效应。该项研究采用高氟化度的溶液对高浓度电解质进行稀释,制备了新型的局部高浓度电解质,有效地克服了锂枝晶生长和多硫化物的穿梭问题,从而获得了高倍率和良好循环稳定性的锂硫电池,为设计高性能长寿命锂硫电池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相关报告
  • 《局域高浓度电解液有效增加锂金属电池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1
    • 可充电的锂金属电池具有高达3860 mAh g-1的理论比容量,是一款极具发展前景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然而该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枝晶,枝晶不仅会断裂和加速电解液分解导致电池容量衰减,还可能刺透隔膜使电池短路引发严重安全问题。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Ji-Guang Zhang教授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全新的局部高浓度电解质应用于锂金属电池,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大幅增强了电池循环寿命。研究人员采用“惰性”稀释剂2,2,2,-三氟乙基醚(BTFE)稀释高浓度电解质双氟磺酰亚胺锂碳酸二甲酯混合液(LiFSI/DMC,双氟磺酰亚胺锂浓度为5摩尔),以获得局部1.2摩尔高浓度电解质双氟磺酰亚胺锂的碳酸二甲酯/2,2,2-三氟乙基醚混合溶剂(LiFSI/DMC-BTFE)。接着以锂金属为负极、锂镍锰氧化合物为正极,与LiFSI/DMC-BTFE结合组装成完整的锂金属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在2 mA cm-2(2C倍率)的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下,采用传统电解质的电池获得了14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100次循环后容量大幅衰减至初始状态的40%,库伦效率不到98%;相反,采用局部高浓度新型电解质LiFSI/DMC-BTFE的电池获得了高达15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且300次循环后仍可维持初始容量的95%,库伦效率高达99.5%,而当降低倍率至C/2时,电池表现出更强的循环寿命,7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超过80%,表现出极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通过对充放电循环产物的扫描电镜表征,结果显示采用新型局部高浓度电解质电池的电解液和电极表面没有形成树突状的产物,也即采用LiFSI/DMC-BTFE电解质确实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该项研究设计开发了全新的局域高浓度电解液,有效地抑制锂枝晶生长,大幅增强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不仅为锂金属电池性能改进提供了新方向,这一局部高浓度电解质概念也还可以延伸拓展应用到其他电解液的锂金属电池,如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具备了良好的可扩展性。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 《新型硫化锂碳/纳米管复合电极增强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3
    • 锂硫电池是极富潜力的下一代高能电池系统,其理论能量密度可达2600 Wh kg-1,是锂离子电池理论能量密度的3-5倍。然而金属锂负极容易形成枝晶带来安全隐患,此外金属锂的高活性、易燃等特点为锂硫电池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使锂硫电池实用化困难重重。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Arumugam Manthiram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以硫化锂(Li2S)为正极、以铜箔(Cu)为负极的新结构体系的锂硫电池,有效地克服了锂的非均匀沉积、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从而显著增强电池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为了改善电极的导电性,研究人员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与Li2S纳米颗正极粒进行复合。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Li2S纳米颗均匀分散在多壁碳纳米管组成的三维网络,这有利于为电子传输提供快速通道,同时大量的孔隙能够让电解质与电极进行充分接触,让活性材料更多地参与电化学反应,有助于电池性能的提升。随后研究人员将其作为正极分别与传统的Li负极、 以及无负极Cu箔组装成完整的电池(分别标记为Li || Li2S和Cu || Li2S)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C/10倍率下,两种电池的初始放电比容量相近,采用传统LiF负极的Li || Li2S电池经过5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出现大幅衰减几近于零,平均库伦效率不到50%;相反,采用无负极Cu箔Cu || Li2S则展现出极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经过100次循环次数后仍可保持初始容量的50%以上,且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7%。为了探究两种结构电池性能差异的缘由,研究人员对电池充放电中间产物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发现Li || Li2S放电产物是不可逆的多硫聚物,且电极表面出现了大量凹凸不平的Li枝晶,堵塞了电极孔洞,同时消耗Li电极活性物质,导致电池性能衰退;而Cu || Li2S电池放电中间产物是高度可逆的过硫化锂(Li2S2)和Li2S,抑制了Li枝晶和多硫聚物穿梭,因此Cu || Li2S电池具备了更加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寿命。该项研究制备新型的Li2S正极以替代传统的S正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结构的Cu || Li2S电池,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克服了多硫聚物穿梭效应,从而增强了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锂硫电池提供了新的路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