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关于鱼类结冰耐受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2
  •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繁殖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一些恒温脊椎动物采取冬眠的方式,而无法调节体温的变温脊椎动物如南极冰鱼可通过产生抗冻蛋白的方式避免体液结冰。而有种不常见的生存策略是忍受体液的结冰,例如分布在北美的木蛙在冬天时会冻成“冰块”,春天时又能融化复苏。虽有较多关于结冰耐受的机制研究,但这种复杂的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团队对已知唯一具有结冰耐受能力的鱼类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以及其近缘但不具有耐寒能力的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 hainanensis)开展了比较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研究发现,葛氏鲈塘鳢与海南新沙塘鳢约在1千5百万年前分化,葛氏鲈塘鳢具有更快的蛋白进化速率。

       研究发现,葛氏鲈塘鳢基因组中与低代谢(如nadufaf6和atp5f1d)、细胞压力反应(如shc1、oxr1、hspa12b、ercc8和ercc6l2)、细胞骨架稳定性(如kntc2、spc24、haus3、CTT complex、tppp)、抗冻保护剂的合成(如g6pc和g3pp)、跨膜转运(如aqp1、aqp3、aqp4、aqp7和glut2)以及神经传递相关基因(如adora、gabrg2、mglur5和fbxo2)发生了快速进化或特异性扩张,并进一步揭示了相关基因在结冰前期、结冰期和复苏期的表达调控模式,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在葛氏鲈塘鳢结冰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的多种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并发现了多种糖类、醇和氨基酸可能是葛氏鲈塘鳢的抗冻保护剂(图1)。

      上述研究为剖析变温脊椎动物结冰耐受适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证据,并为医学上的抗冻保护剂研发以及解析人类神经相关疾病如抑郁症等疾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2/t20230221_4875488.shtml
相关报告
  • 《植物耐干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8-20
    •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极端耐干植物的典型代表,能够承受超过98%的细胞脱水,并在遇水后几秒钟恢复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能够快速响应水分的变化。在植物应对水分变化过程中,蛋白质磷酸化是一种快速且可逆的翻译后修饰,在启动信号转导、调节蛋白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从磷酸化的角度,学界对齿肋赤藓的秒级响应机制尚不明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双团队利用4D-label-free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齿肋赤藓脱水-复水过程中蛋白质和磷酸化蛋白质进行了精确定量分析,并解析了齿肋赤藓在脱水-复水过程的全局磷酸化调控通路,靶定了一个关键磷酸化蛋白——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ScDHAR1。 研究显示,在齿肋赤藓脱水-复水五个阶段中共定量了2854种蛋白质和1177种磷酸化蛋白质,其中包括1447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和699种差异磷酸化蛋白质。同时,在磷酸化蛋白质中,36.5%的蛋白质丰度发生显著变化。整合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磷酸化在脱水和复水过程中可动态调控不同的代谢途径,即在脱水过程中,光合作用、谷胱甘肽代谢、柠檬酸循环、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DNA修复协同作用,以维持细胞稳态并增强保护性反应;在复水过程中,磷酸化激活核糖体生物合成、能量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大分子复合物组装等途径,以促进细胞功能恢复。其中,谷胱甘肽代谢是介导脱水-复水反应的核心磷酸化调控途径,且关键抗氧化酶ScDHAR1在Ser29和Ser218位点的磷酸化可增强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增强干燥耐受性。 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齿肋赤藓耐干响应的磷酸化分子调控机制,深化了学界对其极端耐脱水与快速复水机制的理解,为培育耐干作物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Phosphoproteomics analysis provides novel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of extreme desiccation tolerance of the desert moss Syntrichia caninervis为题,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 《水生所关于黑斑原鮡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8
    •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形成了大量高山和河流,显著改变了欧亚地区的地貌和气候。与其他生物相比,鱼类更易受到影响,这是由于它们主要生活在水中。面对青藏高原的激流环境,鰋鮡鱼类进化出巨大的胸鳍和更多的鳍条,形成一个吸附器官。然而,这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团队基于鰋鮡鱼类的代表物种黑斑原鮡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检测到大量进化速率显著加快的基因,特别是在涉及骨骼发育、能量代谢和低氧反应的基因中。研究发现,Hoxd12a在黑斑原鮡中发生了加速进化,在斑马鱼中进行基因敲除后发现该基因在塑造鱼类的胸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其他具有特异氨基酸替换和正向选择的基因包括参与低温(TRMU)和缺氧(VHL)反应的蛋白质。功能实验表明,黑斑原鮡TRMU等位基因比在低海拔鱼类中发现的等位基因产生更多的线粒体ATP。VHL等位基因的功能分析表明,黑斑原鮡等位基因具有比低海拔鱼类更低的反式激活活性。上述研究为剖析黑斑原鮡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