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耐干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8-20
  •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极端耐干植物的典型代表,能够承受超过98%的细胞脱水,并在遇水后几秒钟恢复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能够快速响应水分的变化。在植物应对水分变化过程中,蛋白质磷酸化是一种快速且可逆的翻译后修饰,在启动信号转导、调节蛋白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从磷酸化的角度,学界对齿肋赤藓的秒级响应机制尚不明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双团队利用4D-label-free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齿肋赤藓脱水-复水过程中蛋白质和磷酸化蛋白质进行了精确定量分析,并解析了齿肋赤藓在脱水-复水过程的全局磷酸化调控通路,靶定了一个关键磷酸化蛋白——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ScDHAR1。

    研究显示,在齿肋赤藓脱水-复水五个阶段中共定量了2854种蛋白质和1177种磷酸化蛋白质,其中包括1447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和699种差异磷酸化蛋白质。同时,在磷酸化蛋白质中,36.5%的蛋白质丰度发生显著变化。整合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磷酸化在脱水和复水过程中可动态调控不同的代谢途径,即在脱水过程中,光合作用、谷胱甘肽代谢、柠檬酸循环、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DNA修复协同作用,以维持细胞稳态并增强保护性反应;在复水过程中,磷酸化激活核糖体生物合成、能量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大分子复合物组装等途径,以促进细胞功能恢复。其中,谷胱甘肽代谢是介导脱水-复水反应的核心磷酸化调控途径,且关键抗氧化酶ScDHAR1在Ser29和Ser218位点的磷酸化可增强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增强干燥耐受性。

    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齿肋赤藓耐干响应的磷酸化分子调控机制,深化了学界对其极端耐脱水与快速复水机制的理解,为培育耐干作物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Phosphoproteomics analysis provides novel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of extreme desiccation tolerance of the desert moss Syntrichia caninervis为题,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2508/t20250818_5079767.s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莲开花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莲(荷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颇具观赏价值。开花这一生物学行为是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开花时间也是决定莲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前期不同发育时期莲花芽的比较转录组数据表明,FT基因是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暗示其在莲开花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然而,NnFT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发现莲中共存在8个NnFT同源基因。其中,NnFT2和NnFT3是两个主要的优势表达同源基因,在花相关器官和叶片中表达水平较高,且它们的启动子活性在叶片的维管组织中表现出较强的GUS信号。进一步,研究结合酵母双杂交(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证明NnFT2、NnFT3蛋白能够与诱导开花复合体成员NnFD互作。在拟南芥突变体ft-10中异源表达NnFT2和NnFT3基因,拟南芥突变体的开花时间显著提前,证明NnFT2和NnFT3基因调控植物开花的生物学功能。上述研究揭示了莲NnFTs基因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为莲花期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以FLOWERING LOCUS T?genes control floral induction in lotus为题,发表在《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 《华南植物园关于植物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转录复合体将DNA转录为RNA,是遗传信息由细胞核向细胞质转递的基础。由于核小体与基因组的紧密结合,转录复合体需克服核小体障碍进而确保功能基因的表达。染色质重塑复合体(Chromatin Remodeler)被认为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蛋白复合体能通过水解ATP来调控核小体的组成和分布,从而为转录复合体在DNA上组装创造松散的染色质环境。那么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如何判定基因的激活状态并精确与之结合呢?其次,近些年对植物转录的研究发现,植物的转录起始呈现出与酵母和动物细胞不同的特征,如:转录起始位点呈现的单向转录(酵母和动物细胞为双向转录);植物中存在明显的近端启动子停滞(promoter-proximal pausing)但却缺少与动物同源的参与调控pausing的蛋白因子;真核生物中保守的转录延伸因子SPT6,在植物中能结合到转录起始位点参与转录起始等。这些差异表明了植物转录起始的独特性,而植物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琛研究团队发现拟南芥中转录延伸因子SPT6L(suppressor of Ty 6-like)能与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I/SNF2的SYD(SPLAYED)和BRM(BRAHMA)形成蛋白复合体,并共同结合到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通过转录抑制剂及结构域删减突变,研究发现SPT6L能介导SYD/BRM与Pol II的相互作用,且SPT6L-SYD/BRM蛋白复合体能在不依赖于RNA聚合酶II(Pol II)的前提下形成。而SPT6L的缺失显著降低了SYD/BRM在全基因组上与转录起始位点的结合能力。通过对全基因组核小体排布的分析,科研人员发现SPT6L介导SYD/BRM与转录起始位点的结合,调节了起始位点附近的核小体密度并促进Pol II的转录起始。该研究揭示了植物中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识别和结合转录起始位点的分子机制。由于SPT6L被认为是转录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也表明植物中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对核小体排布的调控事件与转录复合体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组装及转录起始紧密联系。另一方面,SPT6L招募SYD/BRM到转录起始位点并调控核小体分布的发现,也进一步确证了真核生物中保守的转录延伸因子SPT6在植物中同时参与调控了起始和延伸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