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两大四小” 吕梁积极打造铝系新材料产业集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10
  • 控制室宽敞明亮,工人正在电脑前娴熟地操作;室外厂区干净整洁,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空气里更是闻不到丝毫的异味……阳春三月,走进位于孝义市千万吨级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鹏飞集团项目基地,不禁令人感叹:黄土高原上、能源基地中的焦化项目竟然如此高精尖,如果不是高塔林立、管道纵横、星罗棋布的自动化设备“提醒”,压根想不到笔者身处的是一座正在生产中的焦化企业。这是孝义市多年来坚持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2018年,孝义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在延续“产能大整合、园区大集中、化产大延伸”思路的基础上,按照循环化、规模化、园区化模式,进一步推进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发展,坚持走清洁型、循环型、低排放的路子,笃定打造“2 3”现代产业集群。

    按照循环化、规模化、园区化模式,打造铝系新材料产业、新型煤化工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该市将打造铝系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两大四小”,以雄厚的千万吨级氧化铝产业为基础,加快“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多品种氧化铝发展,重点抓好信发240万吨氧化铝扩建、110万吨轻质合金、20万吨阻燃剂,兴安化工110万吨高精铝材等项目建设,实现铝系新材料链条向高端延伸;打造新型煤化工优势产业集群,以鹏飞、金岩、金达、东义、金晖、金州等大型骨干焦化项目为基础,加快鹏飞40万吨费托合成蜡、30万吨甲醇制芳烃、90万吨超级悬浮床加氢,晋茂30万吨环己酮,金岩100万吨乙二醇联产5.5亿立方米LNG、金州5万吨针状焦项目、金晖16万吨合成氨投产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转变;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围绕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加快推进孝能移动能源产业园、中锐新材料100万吨活性氧化钙、30万吨纳米碳酸钙及20万吨净水材料项目建设,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党建等加快中科三阳物联网科技研发应用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功能性食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启动大北农种猪基地建设,引进新型功能肥料、有机牧草种植加工项目,支持一果、铭信等企业加快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大办文化旅游,打造休闲旅游、民俗文化、观光农业等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水舞孝义”对外营业等,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和经济效益。

    积极推进“2 3”现代产业集群向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发展。一产将坚持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功能农业、生态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城郊农业等多种现代农业业态,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二产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建设好两个千万吨级产业基地,加快“高精尖新特冷偏深”铝材及精细煤化工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占比稳步提高,逐步形成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三产将顺应产业结构优化、消费升级趋势,向绿色化、健康化、安全化方向转变,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把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大数据、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打造成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性增长点。

    加快推动“2 3”现代产业集群跨界融通发展。通过循环发展、技术变革、“互联网 ”等,深度推动“八个一批”,即:改造提升一批、非煤产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引进一批、推进转型项目投产一批、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一批、依托开发区孵化承载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批、深化改革激活一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66691
相关报告
  • 《山西发布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17
    • 山西省工信厅近日发布《山西省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2020年)》,力争到2020年底,全省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或接近1500亿元,成为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行动计划,山西省将围绕制造业千亿产业培育工程总体要求,聚焦“半导体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四个重点领域,重点推进61个重大项目建设,培育15户骨干企业,新增1—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攻关5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核心技术专利。以产业集聚为方向、以项目推动为抓手、以招商引智为助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任务推进为牵引,着力推动产业链、项目链、招商链、创新链、政策链、任务链6链协同。 山西省将重点推进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太钢集团年产16万吨高端冷轧取向硅钢等61个新材料产业牵引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848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248亿元,力争年底前有25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提升山西省在高端新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加大技改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对技术领先、填补空白、替代进口、出口创汇、扶贫工程等重点项目进行倾斜支持,推动产品向精细化、规模化、产业化、高附加值化发展,带动全省新材料高端产业及其配套下游、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 拓展招商链,积极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入晋落地。积极融入京津冀产业发展,承接长三角、粤港澳等地新材料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山西省产业基础,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不畅的问题,采取“以商招商、联盟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股权招商”等创新招商模式,以与山西省新材料重点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有紧密合作联系的省外优质企业为重点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招商,切实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垂直扩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积极推动中电科33所、中科晶电、山西百信等省内企业与华为在半导体材料、器件、整机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积极引进上海西格里石墨技术有限公司,与烁科晶体开展石墨材料纯化技术合作、提供高品质原料,完善太原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产业链条;会同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积极引进北京巨鹏、南山铝业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弥补产业短板、填补产业空白、融合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山西省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山西省将围绕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煤—煤沥青—中间相沥青—沥青基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煤—煤基石墨—中间相炭微球—石墨烯、电容炭”“衬底材料—外延片生产—芯片设计—芯片制作—封装—应用产品”“植物秸秆—木质素—生物树脂—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农林废弃物—纤维素—乳酸—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特殊钢—冷轧板材—取向硅钢、轮轴钢—高铁轮对、特高压变压器”“电解铝、原镁—镁铝合金板带、铸件—汽车、轨道交通轻量化部件”“气凝胶粉体—浆料(预氧化)—水性涂料(玻璃纤维毡)”等8个具有全国比较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条。(记者 许晶晶)
  •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我国还有多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8
    • 一、背景介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由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链间的竞争逐渐转为产业集群、产业网络和产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新材料是国家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国防工业的基石之一。因此,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性保障。 二、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1.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特征 在了解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含义之前,需要明确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含义。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由龙头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相关中介机构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形成一种高度协同、开放、技术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网络,处于技术、产 品、工艺、营销等全球价值链环节的中高端,在主导全球价值链、网络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国际化创新和集群治理创新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高地。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就是由新材料先进制造企业及关联机构高度集聚形成的产业链完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创新协同的新材料产业网络,在国际化运营、品牌效应、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域性。是某一制造业中若干跨国公司和大量中小企业的地理集中。汇集新材料领域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呈现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进行配套性生产和创新的融通发展格局。 (2)世界性。集群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在全球新材料产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产值规模在本国乃至全球占据较大份额。 (3)先进性。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等方面引领世界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占据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2.典型的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全球各地区的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众多产业集群,其中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技园以及韩国大德科技园最为典型新材料产业集群,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美国硅谷 硅谷是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产业集群之一。目前拥有超过100万的科技人员,年产值超过7000亿美元,孕育了包括苹果、谷歌、英特尔、惠普、思科、甲骨文、IBM等在内的大批知名高科技公司,已形成微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物医学产业等产业集群。人平均收入为14万美元,是美国平均6.8万美元的两倍多。 (2)日本筑波科学城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最大科研基地,作为日本建设世界级纳米技术研发基地的重要据点。筑波科学城拥有筑波大学,31个国立科研机构。集聚了英特尔日本分公司、SoftEther软件公司、日本甴信甴话公司、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等300多家以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其研究人员中1/2获得博士学位,1/4来自欧美韩印中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每年会产生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3)英国剑桥科技园 英国剑桥科技园是欧洲最成功的的科学园区,也是欧洲最著名的科学园区之一。剑桥科技园以剑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发展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国防等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超过120家企业,其中61%的企业起源于剑桥大学,50%的企业成立了十年以上,30%的企业是外资企业,共拥有6 500多名雇员。 (4)韩国大德科技园 韩国大德科技园集教育、科研和生产为一体,重点研究通信、能源、精细化学、新材料、生物医疗、机械等基础科学,以及国家战略产业高技术和大型复合技术。园区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吸引外国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入住,与海外研究开发创新群体形成协力关系,法律法规制度、税收及投融资、孵化等配套完善,进入了世界级集群行列。 三、我国初步具备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及优势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新材料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合作已显现,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目前国内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 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技术创新推动最为明显,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长三角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物流便利、产业配套齐全,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新材料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向长三角地区聚集的同时,也为国内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兴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以支撑配套为主,下游产业拉动明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 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离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差距 尽管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呈现了企业分布密集、科研院所众多、资金、市场等配套要素高度集聚的态势,但与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缺乏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整体规划和引导、本土领军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协作不充分、创新能力不突出。 一是对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 二是本土领军企业数量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不够强,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国际市场份额偏少,呈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具有国际垄断竞争力的产品。 三是区域协作不充分,缺乏行之有效的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同质化布局仍普遍存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集群效益不明显。 四是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部分领域的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德国掌控,关键零部件及设备仍大量依赖进口。 五、高格局、新机制,助力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打造 参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结合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针对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应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以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中央引导和地方主导相结合,完善培育方式与机制。我国需要结合产业集群的实践情况,加快制定新材料产业集群政策体系,以集群创新和组织变革为核心,推动跨区域协作和开放融合,切实增强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跨区域协作和融合发展相结合,转换升级培育理念。构建共享利益分享机制,建立集群内企业和各类机构间互联互通、互动互补、协作协同的创新格局,推动集群内各要素集聚,促进集群转型升级。 重视集群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注重整个产业配套环境以及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集群文化培养与塑造,有效解决竞争型企业合作的问题,进而培育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竞争力需要集群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之中,不断增强集群的开放包容性和区域根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