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抑制性多肽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9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朱毅敏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筛选获得了针对PD-L1分子的抑制性多肽,验证其具有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降低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免疫学研究》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基金的资助。

      据朱毅敏介绍,近年来,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特别是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治疗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上获得了非常积极的治疗效果。程序性死亡分子PD-1和它的配体蛋白PD-L1分子是具有抑制作用的重要的免疫检查点蛋白,目前针对这两种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已有5种。

      而多肽与蛋白分子具有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可以作为单克隆抗体的替代分子,解决抗体的高成本和高免疫原性等不利于其广泛应用的因素。朱毅敏说:“我们从2012年开始布局项目,此项研究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把10~5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多肽,它可以在体外合成,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多肽分子量很小,比较有渗透度,很容易扩散到肿瘤内部,理论上效果很好。”

      研究团队运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通过对任意多肽库和偏向多肽库的筛选,获得了若干条可以与PD-L1特异结合的多肽序列;通过对其理化性质的比较,确定其中一条多肽TPP-1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适宜的亲和力;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其具有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具备与已上市的PD-L1抗体相媲美的抑制小鼠肿瘤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型的、潜在的药物候选者。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PD-L1抑制性多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0
    • 近年来,免疫疗法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 , 特别是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治疗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上获得了非常积极的治疗效果。程序性死亡分子 1 (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和它的配体蛋白 PD-L1 (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分子是具有抑制作用的重要的免疫检查点蛋白,目前针对这两种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有 5 种。多肽与蛋白分子具有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可以作为单克隆抗体的替代分子,解决抗体的高成本和高免疫原性等不利于其广泛应用的因素。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朱毅敏研究员团队首次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筛选获得了针对 PD-L1 分子的抑制性多肽,验证其具有阻断 PD-1/PD-L1 信号通路,降低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具体来说,运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通过对任意多肽库和偏向多肽库的筛选,获得了若干条可以与 PD-L1 特异结合的多肽序列;通过对其理化性质的比较,确定其中一条多肽 TPP-1 ( YASYHCWCWRDPGRS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适宜的亲和力;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其具有激活 T 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可以与已经上市的 PD-L1 抗体相媲美的抑制小鼠肿瘤生长的作用(见图例)。实验结果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潜在的药物候选者。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癌症免疫杂志上( Cancer Immunol Res 2018, 6(2):178-188 )。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基金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 : http://cancerimmunol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6/2/178   图例TPP-1 在小鼠肿瘤模型抑制肿瘤生长。 A ,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 H460 荷瘤小鼠的生物荧光成像情况; B ,荷瘤小鼠生物发光随时间变化数据统计; C ,荷瘤小鼠肿瘤体积随时间变化统计; D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E ,免疫组化结果的定量分析。 .
  • 《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等在碳纳米管限域合成一维磁性原子链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12
    •   低维磁性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磁学性质,在基础理论发展和自旋电子器件应用均有重要研究价值,因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二维磁性材料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取得了长足进展,如铬基卤化物范德瓦尔斯磁体 CrX3(X=I、Br、Cl)具有高度可调的磁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层数依赖。然而,这些奇妙的特性能否从二维延续到一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合成高质量一维磁性原子链是研究其物理特性的重要前提。然而,将二维宏观尺寸缩小到一维原子链,必然会导致卷曲和不稳定,这使得合成和表征非常具有挑战性。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研究员等人采用碘辅助真空化学气相传输(I-VCVT)方法,以碳纳米管为模板,在其空腔内部高效率地制备了高质量一维CrCl3原子链,并在光谱研究中发现了一维原子链结构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荷转移。对该体系动态磁性的全面研究发现,一维CrCl3原子链在3 K左右存在自旋玻璃态冻结。该工作为控制合成一维磁性原子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策略,其丰富的磁学性质提供了物质基础充分研究其内在物理机制,也为未来开发基于一维磁性的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基础。   使用化学气相传输中常用的碘作为气相传输剂,增强了前驱体从碳纳米管表面向内部的扩散行为,从而获得了结晶质量优异的高连续性一维CrCl3原子链。  大范围的STEM以及EDX元素图谱的扫描表明一维 CrCl3 原子链被高效及均匀地封装在 SWCNT 的空腔内,原子分辨的低压TEM以及模拟图揭示了被封装的一维CrCl3原子链的结构。   Raman表征发现了碳纳米管与封装物之间的主客体电荷转移,以及由此产生的G模式蓝移和RBM模式的抑制,XPS的C 1s峰向低能量移动佐证了主客体电荷转移。  相关工作以Efficient Synthesis of Highly Crystalline One-Dimensional CrCl3 Atomic Chains with a Spin Glass State为题发表于ACS Nano,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李云飞和博士后李阿蕾、李晶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曹克诚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研究员、李清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雏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