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等在碳纳米管限域合成一维磁性原子链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10-12
  •   低维磁性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磁学性质,在基础理论发展和自旋电子器件应用均有重要研究价值,因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二维磁性材料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取得了长足进展,如铬基卤化物范德瓦尔斯磁体 CrX3(X=I、Br、Cl)具有高度可调的磁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层数依赖。然而,这些奇妙的特性能否从二维延续到一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合成高质量一维磁性原子链是研究其物理特性的重要前提。然而,将二维宏观尺寸缩小到一维原子链,必然会导致卷曲和不稳定,这使得合成和表征非常具有挑战性。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研究员等人采用碘辅助真空化学气相传输(I-VCVT)方法,以碳纳米管为模板,在其空腔内部高效率地制备了高质量一维CrCl3原子链,并在光谱研究中发现了一维原子链结构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荷转移。对该体系动态磁性的全面研究发现,一维CrCl3原子链在3 K左右存在自旋玻璃态冻结。该工作为控制合成一维磁性原子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策略,其丰富的磁学性质提供了物质基础充分研究其内在物理机制,也为未来开发基于一维磁性的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基础。

      使用化学气相传输中常用的碘作为气相传输剂,增强了前驱体从碳纳米管表面向内部的扩散行为,从而获得了结晶质量优异的高连续性一维CrCl3原子链。

     大范围的STEM以及EDX元素图谱的扫描表明一维 CrCl3 原子链被高效及均匀地封装在 SWCNT 的空腔内,原子分辨的低压TEM以及模拟图揭示了被封装的一维CrCl3原子链的结构。

      Raman表征发现了碳纳米管与封装物之间的主客体电荷转移,以及由此产生的G模式蓝移和RBM模式的抑制,XPS的C 1s峰向低能量移动佐证了主客体电荷转移。

     相关工作以Efficient Synthesis of Highly Crystalline One-Dimensional CrCl3 Atomic Chains with a Spin Glass State为题发表于ACS Nano,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李云飞和博士后李阿蕾、李晶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曹克诚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研究员、李清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雏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sinano.cas.cn/news/kyjz/202310/t20231011_6897190.html;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5819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等在大载流、高导电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3
    •   导体材料是信息交互、电能传输和力、热、光、电、磁等能量转换的基础性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力线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大功率器件的发展,对轻量化、大载流、高导电性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根单壁碳纳米管(SWCNT)拥有极高的载流能力和电导率,载流能力比传统金属铜高出2~3个数量级,电导率更是银的1000倍以上。然而,当SWCNT组装成宏观薄膜的时候,由于碳管间电子/声子散射的影响,载流能力和电导率会显著降低,从而严重制约SWCNT薄膜在大功率器件领域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康黎星研究员等人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型大载流、高导电碳纳米管复合薄膜材料。研究团队采用化学气相输运法将CuI均匀高效地填充到SWCNT管腔中,制备出CuI@SWCNT一维同轴异质结。SWCNT对CuI具有保护作用,保持了CuI的电化学活性,使其能够在恶劣的酸性环境和长期电化学循环下保持稳定性。通过电学测量发现CuI@SWCNT薄膜相较于SWCNT薄膜具有更优的电导率和更强的载流能力,其载流能力提升4倍,达到2.04×107 A/cm2,电导率提升8倍,达31.67 kS/m。   SWCNT填充CuI后,SWCNT中电子流向CuI,导致SWCNT的费米能级降低;同时,在CuI@SWCNT一维范德华异质结中SWCNT的结构没有被破坏,载流子依然保持高效的传递速率,进而使得CuI@SWCNT薄膜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载流能力。CuI@SWCNT复合薄膜在未来高功率电子器件、大电流传输等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相关工作以CuI Encapsulated with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Networks with High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cellent Conductivity为题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硕士生张蓉和博士后王秀君、张珍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陈琪研究员、康黎星研究员和李清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苏州纳米所在仿生人工肌肉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6-26
    •   仿生肌肉纤维在外界刺激下能够产生类生物肌肉的收缩运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驱动器,有望推动仿生软体机器人、智能变翼飞行器、可穿戴及可植入医疗技术等方向的创新发展。螺旋仿生肌肉纤维凭借其独特的驱动放大结构可以输出优异的驱动性能。但在收缩前需要对螺旋仿生肌肉纤维施加张力将纤维相邻的螺环分开为其收缩提供空间,而且其回复过程也需要相同的应力将纤维拉回原长,这导致在一个驱动循环过程中螺旋仿生肌肉纤维的净做功为零。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李清文、邸江涛研究员等报道了一种无预应力、可自回复并能高效循环做功的仿生肌肉纤维。该仿生肌肉纤维以碳纳米管(CNT)纤维的弹性螺旋结构驱动回复,并利用液晶弹性体(LCE)的可逆相变产生驱动形变。所获得的肌肉纤维表现出56.9%的可逆收缩量,1522%/s的收缩速率,7.03 kW kg?1的功率密度和32,000次的稳定循环。  通过连续的浸渍涂覆固化技术实现了复合纤维的连续制备,随后进行并股加捻得到螺旋纤维。其中,CNT纤维表面的沟道初步诱导了液晶分子的排列,加捻进一步诱导液晶分子重排变为相对有序的状态,复合纤维在温度刺激下产生形变。(图1)   经过加捻的复合纤维表面的LCE从无序变为有序,偏光显微镜和WAXS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加捻后LCE的取向变好,取向因子增加,表明螺旋应力有效诱导了液晶分子的排列(图2)。   目前文献中报道的仿生肌肉纤维在收缩和恢复过程中都需要施加恒应力(图3a,循环Ⅰ),整个过程纤维的净做功为零。本工作开发的纤维在通电时收缩提起负载,断电后无需负载回复到原长(图3a,循环Ⅱ),纤维的净做功大于零。该有效做功特性对于仿生肌肉纤维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复合纤维加捻使得LCE在CNT沟槽中沿着CNT取向形成液晶态。在电热的作用下液晶高分子链的刚性棒向无序相转变,导致相邻碳纳米管受到应力而解捻,进而产生收缩驱动。在电热驱动训练过程中复合纤维中的CNT纤维骨架被加工成具有螺环张开且扭矩平衡的结构,纤维受热收缩会对CNT纤维骨架压缩进而储存了弹性势能。断电后弹性势能的释放使得复合纤维恢复到原来大螺距、扭矩平衡的结构。这说明本工作中报道的仿生肌肉纤维的回复不需要外力辅助。因此该仿生肌肉纤维实现了有效循环做功。复合仿生肌肉纤维的驱动量高达56.9%,最大做功能力为2.11 J/g,与文献中报道的LCE纤维驱动器相比,该纤维做功能力处于最大值。在自恢复模式下,纤维循环32,000圈后驱动性能依然保持良好,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图3)  基于LCE/CNT螺旋纤维优异的驱动性能及自恢复特性。研究团队将这种高性能的仿生肌肉纤维作为驱动单元与机械结构结合起来,演示了其在类内窥镜上的作用,可以实现内窥镜镜头的三向弯曲。进一步将纤维集束与仿生手臂结合,模仿人的手臂实现了拉车的动作。此外,基于纤维的快速响应特性,利用其瞬间的爆发力,纤维在机械爬虫及踢足球场景下都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图4)   相关工作以Pretension-Free and Self-Recoverable Coiled Artificial Muscle Fibers with Powerful Cyclic Work Capability为题发表在ACS Nano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硕士生崔波,通讯作者为邸江涛研究员和李清文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