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开发出温和的,微观的手来研究微小的柔软材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2-25
  • 用人类的手处理非常柔软、易碎的物品而不损坏它们已经够难的了,更不用说用实验室仪器在显微镜下操作了。三项新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如何利用精确控制的流体流动来打磨处理微小软颗粒的技术。这项技术允许研究人员测试这些软颗粒的物理极限,以及由它们制成的东西——从生物组织到织物柔软剂。

    这三项研究由伊利诺伊大学的查尔斯·施罗德(Charles Schroeder)、雷和贝弗利·芒策(Ray and Beverly Mentzer)学院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者领导,详细介绍了Stokes阱的技术和应用。在最新发表在《软物质》(Soft Matter)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利用斯托克斯陷阱(Stokes trap)研究了囊泡的动力学。囊泡是一种充满液体的软质颗粒,是细胞的简化版,与生物系统直接相关。这是对《物理评论流体》和《物理评论应用》两篇最新研究的跟进,这两篇研究扩大了诱捕法的力量。

    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研究生、两项研究的主要作者Dinesh Kumar说:“还有其他几种操纵小颗粒的技术,比如广泛使用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光阱法,它使用仔细排列的激光来捕捉颗粒。”“与其他方法相比,Stokes阱有几个优点,包括便于研究多个粒子,以及能够控制不同形状粒子(如杆或球)的方向和轨迹。”

    有了改进的Stokes阱技术,研究小组开始了解脂囊泡远离正常平衡状态时的动力学。

    施罗德说:“我们想知道当这些粒子被强气流拉动时会发生什么。”“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材料在相互作用时被拉伸;它们被加工、注入并不断承受导致变形的应力。它们变形时的行为对它们的使用、长期稳定性和加工性能有重要影响。

    库马尔说:“我们发现,当囊泡在强气流中变形时,它们会拉伸成三种不同的形状——对称哑铃、非对称哑铃或椭球形。”“我们观察到这些形状的转变与囊泡内外流体的粘度无关。这说明斯托克斯陷阱是一种测量软材料在溶液中远离平衡的拉伸动力学的有效方法。

    通过他们的新数据,研究小组能够制作出一个相图,研究人员可以用它来确定某些类型的流体流动将如何影响变形,最终,当从不同的流动方向被拉时,软颗粒的物理特性。

    库马尔说:“例如,织物柔软剂等产品是由囊泡悬浮物组成的,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就不能正常工作。”“使用Stokes阱,我们可以找出是什么类型的粒子相互作用导致气泡聚集,然后设计出性能更好的材料。”

    研究人员说,这项技术目前受到Stokes阱所能捕捉和处理的粒子大小的限制。他们正在与粒子,一般直径大于100纳米,但为了使这个技术直接应用于生物系统,他们将需要能够抓住粒子直径10到20纳米——或甚至一个单一的蛋白质。

    该团队目前正致力于捕获更小的颗粒,并与斯坦福大学的同事合作,将Stokes阱应用于膜蛋白的研究。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23日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面向新型芯片的绝缘材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8
    • 作为组成芯片的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尺寸随着芯片缩小不断接近物理极限,其中发挥着绝缘作用的栅介质材料十分关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团队开发出面向二维集成电路的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材料——人造蓝宝石,这种材料具有卓越的绝缘性能,即使在厚度仅为1纳米时,也能有效阻止电流泄漏。相关成果8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二维集成电路是一种新型芯片,用厚度仅为1个或几个原子层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构建,有望突破传统芯片的物理极限。但由于缺少与之匹配的高质量栅介质材料,其实际性能与理论相比尚存较大差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说。 狄增峰表示,传统的栅介质材料在厚度减小到纳米级别时,绝缘性能会下降,进而导致电流泄漏,增加芯片的能耗和发热量。为应对该难题,团队创新开发出原位插层氧化技术。 “原位插层氧化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控制氧原子一层一层有序嵌入金属元素的晶格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子傲说,“传统氧化铝材料通常呈无序结构,这会导致其在极薄层面上的绝缘性能大幅下降。” 具体来看,团队首先以锗基石墨烯晶圆作为预沉积衬底生长单晶金属铝,利用石墨烯与单晶金属铝之间较弱的范德华作用力,实现4英寸单晶金属铝晶圆无损剥离,剥离后单晶金属铝表面呈现无缺陷的原子级平整。随后,在极低的氧气氛围下,氧原子逐层嵌入单晶金属铝表面的晶格中,最终得到稳定、化学计量比准确、原子级厚度均匀的氧化铝薄膜晶圆。 狄增峰介绍,团队成功以单晶氧化铝为栅介质材料制备出低功耗的晶体管阵列,晶体管阵列具有良好的性能一致性。晶体管的击穿场强、栅漏电流、界面态密度等指标均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对未来低功耗芯片的要求,有望启发业界发展新一代栅介质材料。
  • 《科学家开发出最小微芯片 有望大幅提高处理速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24
    • 2月18日消息,萨塞克斯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开发出了史上最小的微芯片。 在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在材料上制作扭结来改变石墨烯的结构。据了解,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微芯片尺寸比传统微芯片小100多倍。 参与研究的艾伦·道尔顿教授表示:“我们改造石墨烯结构的方式有些像折纸。通过这次研发,我们的计算机芯片尺寸大幅缩小,处理速度将大幅提高,未来电脑和手机的处理速度有望提升数千倍。” 值得一提的是,与常见的芯片制造技术相比,科研团队此次采用的技术更为环保和可持续。据研究员马诺·特里帕蒂介绍:“因为我们不需要向其中添加额外材料,同时加工过程在室温而非高温下进行,因此制作这种微芯片所需的能源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