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发出最小微芯片 有望大幅提高处理速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24
  • 2月18日消息,萨塞克斯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开发出了史上最小的微芯片。

    在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在材料上制作扭结来改变石墨烯的结构。据了解,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微芯片尺寸比传统微芯片小100多倍。

    参与研究的艾伦·道尔顿教授表示:“我们改造石墨烯结构的方式有些像折纸。通过这次研发,我们的计算机芯片尺寸大幅缩小,处理速度将大幅提高,未来电脑和手机的处理速度有望提升数千倍。”

    值得一提的是,与常见的芯片制造技术相比,科研团队此次采用的技术更为环保和可持续。据研究员马诺·特里帕蒂介绍:“因为我们不需要向其中添加额外材料,同时加工过程在室温而非高温下进行,因此制作这种微芯片所需的能源更少。”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面向新型芯片的绝缘材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8
    • 作为组成芯片的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尺寸随着芯片缩小不断接近物理极限,其中发挥着绝缘作用的栅介质材料十分关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团队开发出面向二维集成电路的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材料——人造蓝宝石,这种材料具有卓越的绝缘性能,即使在厚度仅为1纳米时,也能有效阻止电流泄漏。相关成果8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二维集成电路是一种新型芯片,用厚度仅为1个或几个原子层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构建,有望突破传统芯片的物理极限。但由于缺少与之匹配的高质量栅介质材料,其实际性能与理论相比尚存较大差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说。 狄增峰表示,传统的栅介质材料在厚度减小到纳米级别时,绝缘性能会下降,进而导致电流泄漏,增加芯片的能耗和发热量。为应对该难题,团队创新开发出原位插层氧化技术。 “原位插层氧化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控制氧原子一层一层有序嵌入金属元素的晶格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子傲说,“传统氧化铝材料通常呈无序结构,这会导致其在极薄层面上的绝缘性能大幅下降。” 具体来看,团队首先以锗基石墨烯晶圆作为预沉积衬底生长单晶金属铝,利用石墨烯与单晶金属铝之间较弱的范德华作用力,实现4英寸单晶金属铝晶圆无损剥离,剥离后单晶金属铝表面呈现无缺陷的原子级平整。随后,在极低的氧气氛围下,氧原子逐层嵌入单晶金属铝表面的晶格中,最终得到稳定、化学计量比准确、原子级厚度均匀的氧化铝薄膜晶圆。 狄增峰介绍,团队成功以单晶氧化铝为栅介质材料制备出低功耗的晶体管阵列,晶体管阵列具有良好的性能一致性。晶体管的击穿场强、栅漏电流、界面态密度等指标均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对未来低功耗芯片的要求,有望启发业界发展新一代栅介质材料。
  •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脑机接口,可直连大脑和硅基芯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20-04-02
    • 3月20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脑机接口设备,可将大脑直接与硅基芯片连接起来。该脑机接口包括数百根微导线,每根导线的宽度不到人类最细头发的一半。这些导线可插入大脑,并在外部直接连接到一个硅芯片上。通过记录每根导线传递的大脑电信号,研究人员即可大规模记录神经元活动影像。该设备可记录的数据更多,且侵入性更小,有望提高人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机械假肢的性能以及帮助恢复语言和视力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