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基化介导的癌症靶向药物递送的进展》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8-03-29
  • 癌症治疗的靶向药物传递需要以最小化的副作用增强治疗功效,其中配体 - 受体识别是一种常见的靶向方法。 各种配体已被报道,并且碳水化合物(肿瘤细胞膜的关键结构之一)已被证明对细胞选择性结合有效。 因此,糖基化介导的癌症靶向药物纳米载体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综述考察了各种糖基化药物输送系统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最后还会讨论他们的挑战,机遇和未来展望。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饰与抗体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20
    •  近年来,以PD-1/PD-L1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治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PD-1是一个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而肿瘤的发生发展常伴随糖基化修饰的异常,并且PD-1的N-糖基化位点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态性,因此,研究PD-1的糖基化修饰及其对抗体药物作用的影响,对于理解PD-1为靶点的抗体药物作用机制及指导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Camrelizumab是靶向PD-1的IgG4型人源化抗体,该抗体于2019年5月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及肝细胞癌等的治疗,并展示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0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与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邓初夏教授团队合作,在EMBO Reports杂志发表了题为“N-glycosylation of PD-1 promotes binding of camrelizumab”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PD-1分子N-糖基化修饰呈现多态性,不同表达系统的PD-1的蛋白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糖修饰对PD-1分子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分别对camrelizumab与不同表达系统的PD-1的亲和力进行测定,发现camrelizumab与原核表达的PD-1分子的亲和力比与昆虫或哺乳动物细胞制备的PD-1亲和力低约200倍。研究者推测这种亲和力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PD-1分子在三种表达系统中的糖基化修饰不同造成的。   研究者进一步解析了camrelizumab-scFv/PD-1的复合物结构。结构分析发现camrelizumab的重链的三个CDR区均可以与PD-1结合,轻链的LCDR1和LCDR3参与PD-1的结合。Camrelizumab的轻链与PD-1的结合区对PD-L1的结合形成很强的空间位阻,可以有效的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更重要的是,结构分析显示PD-1的N58位点上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海藻糖残基直接参与camrelizumab的结合。结合实验表明, N58A突变后的PD-1以及用去糖基化酶PNGase消化后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PD-1蛋白与camrelizumab的亲和力均显著降低。对PD-1/PD-L1作用的阻断效应是camrelizumab发挥T细胞活化和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而流式细胞分析发现,PD-1的N58位点突变后,camrelizumab阻断 PD-1与PD-L1结合效率显著下降。   本研究阐明了治疗性抗体camrelizumab与PD-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深入分析了PD-1的N58位点的糖基化修饰对抗体结合及其阻断活性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指导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 《Angew封面 | 上海药物所在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位点解析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27
    •  蛋白糖基化是蛋白翻译后修饰之中最为复杂的一类修饰,在药物研发和新的药物靶点发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核心岩藻糖基化,即α1,6-岩藻糖与N-聚糖最内部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残基的连接。许多膜蛋白的核心岩藻糖基化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免疫逃避密切相关,抗体的核心岩藻糖基化会影响抗体的ADCC效应。近年来,核心岩藻糖基化在肿瘤的发生和新治疗靶标的发现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核心岩藻糖修饰的研究工具十分有限。   针对上述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文留青课题组与周虎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可逆无痕”的标记策略,实现了对细胞表面核心岩藻糖基化的精准解析。相关研究工作于2022年10月12日以A Sensitive and Reversible Labeling Strategy Enables Global Mapping of the Core-Fucosylated Glycoproteome on Cell Surfaces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杂志,并被选为当期封面。   团队首先设计合成了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研究发现,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仍然可以被突变型的糖苷内切酶EndoF3(可以特异识别核心岩藻糖结构)所识别。更重要的是,在检测核心岩藻糖结构时,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比传统的叠氮化探针分子2有着更好的灵敏度,比传统凝集素检测核心岩藻糖的方法灵敏度高50倍左右。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素化探针分子3(具有很大的修饰的基团)标记的糖肽,在通过链霉亲和素富集之后,仍然可以被野生型的糖苷内切酶EndoF3切割,实现无痕释放。所释放的肽段可以被质谱捕获,从而实现核心岩藻糖基化位点的精准解析。   团队应用该策略系统地分析了两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 and MCF7(高侵袭和低侵袭的癌症类型)核心岩藻糖基化蛋白的组学。科研人员在两种细胞系中都发现了大量与细胞迁移、细胞粘附和基质组织相关的糖蛋白,支持了先前的发现,即核心岩藻糖基化通过调节许多重要的细胞膜相关蛋白的功能进而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侵袭的乳腺癌细胞模型中,核心岩藻糖基化的蛋白种类和位点数目有着明显的提高。而在高侵袭的乳腺癌细胞中,某些关键蛋白的特殊位点出现了核心岩藻糖基化。这暗示了这些新发位点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迁移相关。该项工作将推动核心岩藻糖基化在各种生物学和病理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同时也加速“无痕切割”策略在其他糖基化位点精准解析中的应用。   上海药物所文留青课题组助理研究员田银平和周虎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宇秋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文留青研究员和周虎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港实验室和上海市糖专项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22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