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细胞催化制备熊去氧胆酸项目启动产业生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05
  • 近期,采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员及吴胜副研究员团队的全细胞催化制备熊去氧胆酸技术十吨罐发酵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产品超过欧盟药典标准要求,标志着熊去氧胆酸项目进入产业链生产阶段。

       熊去氧胆酸(UDCA)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是治疗胆结石在内的肝胆类疾病公认无毒副作用的一线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近年来在皮肤护理的化妆品行业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工业上熊去氧胆酸主要是利用鹅去氧胆酸(CDCA)通过化学催化合成的。但是鹅去氧胆酸主要来自鸡胆和鹅胆,受资源所限,产量严重不足。另外工业上少量的酶法生产熊去氧胆酸,要求必须是高纯度的鹅去氧胆酸,其反应需要添加昂贵的辅酶,导致熊去氧胆酸价格高昂。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陶勇研究员及吴胜副研究员团队全细胞催化制备熊去氧胆酸技术以市场上廉价的分离去除胆红素的猪粗胆酸为原料,设计了高效的分离纯化工艺,可从粗胆酸中获得高纯度鹅去氧胆酸,同时进一步通过生物转化高效合成熊去氧胆酸。此项技术克服了目前熊去氧胆酸工业生产中的不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2019年以2000万元转让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陶勇研究员及吴胜副研究员技术服务团队克服疫情引发的诸多困难,与企业单位积极协调、及时沟通、确定方案,技术支持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本项技术以最小的、最廉价的原料消耗,最大化地生产熊去氧胆酸,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发酵工艺、转化工艺和熊去氧胆酸纯化工艺,2吨级反应转化率超过98.5%,熊去氧胆酸的纯度达到99.9%,超过欧盟药典标准要求,具有非常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盈利能力,5年内将形成年产200吨熊去氧胆酸的生产规模。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103/t20210305_5970500.html
相关报告
  • 《一种通过半酶法将猪胆酸合成熊去氧胆酸的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19-05-09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半酶法将猪胆酸合成熊去氧胆酸的方法,包括氧化、还原、黄鸣龙反应、萃取成盐中和等工艺步骤。本发明的合成方法是利用猪胆提取鹅去氧胆酸和猪去氧胆酸后的下脚料猪胆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法与生物酶法相结合的方式合成熊去氧胆酸粗品,其工艺简单、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收率高,适合规模化生产。
  • 《全国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在攀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03
    • 3月31日,攀枝花市光解水制加氢项目建设启动暨氢能交通供需对接会举行,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正式启动建设,项目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获得氢气。 活动现场该项目采用的“多面体钛酸锶聚光量子制氢氧电热一体化技术”,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段东平科研团队主导研发。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标志着我国在绿氢制备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光和水是这项光解水制氢技术的化工反应原料,在我们独有的复合催化材料的光电转换界面上,分区产出氧气和氢气。根据实验室检测数据,其氢气纯度可以达到99.8%、氧气纯度可以达到98.6%。”段东平说。 制氢实验演示装置“项目不仅有突出的效益优势,还具备清洁、可再生、无污染、分布式、灵活性高的环保优势。”作为三家合资建设该项目的企业之一,攀枝花城建交通集团董事长陈曦介绍,项目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落地后将实现“三大跃升”,即:技术跃升,突破光能转化效率世界级难题,填补国内规模化光解制氢空白;产业跃升,首期200吨产线投产将带动万吨级制氢基地建设,三年内可形成年产1.2万吨绿氢的超大型产业集群;生态跃升,项目完全达产后,年减排二氧化碳48万吨,相当于新增3.5万亩森林碳汇。 液氢重卡下一步,如何加快推进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设?攀枝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以项目建设蓄积发展动能,推动东方电气、四川能投、国家电投、正氢科技等签约企业项目落地,促进氢燃料电池产线、氢能轻量化装备、“谷电+光伏”制氢等项目建设。将以链式思维打造产业集群,统筹氢能全要素、全链条发展,构建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拓展氢能交通、冶金、化工、储能、发电等领域示范应用,推动制氢储氢加氢装备制造业发展。将以建圈强链构建产业生态,锚定氢能产业建圈强链目标,对照“产业图谱”和“四张清单”,建立氢气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