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水淡化项目对中国水治理PPP模式的启示》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在中国发展迅猛,成为政府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化解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重要途径。从2014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首批推出80个基础设施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至今,环境(特别是水治理)领域已经成为PPP模式推进的重点和热点。

    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发布的2015年年底,财政部、环境部就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对运用PPP模式解决水治理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基本操作规范。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则》也明确指出,要加大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治理环境污染的支持力度。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公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上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政策文件和讲话进一步推动了PPP模式在环境和水治理领域的快速广泛运用。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项目库的数据,截至2018年5月,全国PPP项目成交量为7253个,成交金额达10.91万亿元,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农田水利及环保类项目868个*,占全部成交项目总数的11.96%;成交金额9949.8亿元,占全部成交金额的9.12%。

    (*此为二手资料。由于缺乏原始数据,不能严格区分农田水利项目与环保类项目的具体数量,也不能明确环保类项目中具体的涉水项目数量,但有文章指出环保类项目中大约80%是涉水类项目。)

    据投资单价和工程任务量等相关数据估计,完成“水十条”的总投资可能达到4.6万亿元,预示着PPP模式的应用将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目前来看,在建和投入运营的项目存在“重工程、轻工艺;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规划;重投资、轻运营;重土建、轻技术”的问题。尽管这些项目在建设期能够拉动GDP增长,但后期运营乏力,水治理效果不佳,还可能形成新的污染源,投资难以获得回报也会引发各种法律纠纷。此外,由于项目招标过程中对竞标单位的资质审核偏重资金、规模和工程类指标,导致中标参与PPP项目的国企多、民企少,并没有真正激发盘活民间资本,也没有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运营水平的提升。

    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新加坡新泉海水淡化厂(SingSpring desalination)PPP项目的分析,总结促成水治理领域PPP项目成功的因素,为中国此类项目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报告
  • 《中新道与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布局海水淡化领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12
    • 近日,中新道控股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工程项目业务推广、技术开发及金融资本领域的合作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新道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布局,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   2017年下半年以来,如何实现海水资源化引起了水处理业内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随着水处理产业向纵深挺进,海水淡化领域越来越受资本追捧。但在淡化海水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技术路径、运营成本的问题则困扰着海水淡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相关扶持政策与产业逐步成熟,海水淡化行业将逐渐告别以往低迷回归理性,并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在海水淡化项目、水资源循环利用、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有望催生出体量较大的投资空间。   随着近年来国家将海水淡化行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同时还通过PPP的方式在供给侧和需求侧融合时给予补贴,国内海水淡化市场快速发展,需求开始凸显出爆发式增长。2016年底,印发的《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具有海水淡化、化水处理、中水废水处理、矿泉水、纯净水、超纯水制备等工程涉及和施工经验。中新道以金融服务资源、带动实业发展的战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构建“金融+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投资控股企业。 .
  • 《海水淡化系统可以生产比自来水便宜的淡水》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1
    • 发布时间:2023-10-09
    • 麻省理工学院( MIT )和中国的工程师们正试图用一种完全被动的装置将海水转化为饮用水,这种装置由海洋激发,由太阳提供动力。 在今天发表在《焦耳》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该研究小组概述了一种新的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吸收盐水并利用自然太阳光加热。 该装置的结构允许水在漩涡中循环,其方式类似于海洋中更大的"热盐"循环。这种循环,结合太阳的热量,驱动水蒸发,留下盐的后面。由此产生的水蒸气可以被冷凝并收集为纯净的、可饮用的水。在此期间,剩余的盐继续循环通过和退出设备,而不是积累和堵塞系统。 与目前正在测试的所有其他被动式太阳能海水淡化概念相比,新系统具有更高的产水率和盐截留率。 研究人员估计,如果将该系统放大到一个小行李箱的尺寸,它可以每小时生产大约4至6升的饮用水,并持续几年,然后再需要更换零件。在这种规模和性能下,该系统可以以比自来水更便宜的速率和价格生产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