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RA探讨海水淡化与水回用领域的技术进展、ESG整合、PFAS处理及公众接受度提升,并分析有效融资模式》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7-04
  • 在社会层面,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仍是阻碍水资源再利用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饮用水再利用方面。文化偏见和缺乏意识 even 在缺水地区也会拖延其应用。克服这些障碍需要采取协调行动,包括制定明确的政策、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投资激励以及通过像 IDRA 的雷克雅未克峰会这样的平台分享知识和建立全球势头,将再利用作为主流水资源解决方案。 在海水淡化领域,目前最有前景的技术进展主要集中在提高可持续性、效率和公众接受度上。技术方面的创新,如氧化石墨烯和高排斥膜的设计,大大降低了能耗和运营成本,使反渗透技术更加高效和易于获取。采用能量回收装置和批量反渗透配置也显著提升了性能,有些系统的能耗降低了超过80%。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也非常重要,太阳能供电的淡化系统(包括MIT开发的无电池型号)和波浪能供电单元在离网和气候适应应用中显示出真正的前景,尤其对偏远和缺水地区至关重要。 另一个重大进展是环境管理方面的进步,特别是零液体排放(ZLD)和高回收系统的推广,这些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盐水浪费。类似IBTS温室的方法通过结合可再生能源、模块化设计和极低能耗,将环保理念推向了新高度。随着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水密集型行业可以通过有效整合淡化和水再利用来改善其ESG表现。
  • 原文来源:https://smartwatermagazine.com/news/international-desalination-and-reuse-association-idra/leadership-water-means-listening-acting
相关报告
  • 《中新道与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布局海水淡化领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12
    • 近日,中新道控股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工程项目业务推广、技术开发及金融资本领域的合作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新道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布局,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   2017年下半年以来,如何实现海水资源化引起了水处理业内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随着水处理产业向纵深挺进,海水淡化领域越来越受资本追捧。但在淡化海水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技术路径、运营成本的问题则困扰着海水淡化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相关扶持政策与产业逐步成熟,海水淡化行业将逐渐告别以往低迷回归理性,并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在海水淡化项目、水资源循环利用、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有望催生出体量较大的投资空间。   随着近年来国家将海水淡化行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同时还通过PPP的方式在供给侧和需求侧融合时给予补贴,国内海水淡化市场快速发展,需求开始凸显出爆发式增长。2016年底,印发的《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具有海水淡化、化水处理、中水废水处理、矿泉水、纯净水、超纯水制备等工程涉及和施工经验。中新道以金融服务资源、带动实业发展的战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构建“金融+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投资控股企业。 .
  • 《新加坡海水淡化项目对中国水治理PPP模式的启示》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在中国发展迅猛,成为政府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化解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重要途径。从2014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首批推出80个基础设施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至今,环境(特别是水治理)领域已经成为PPP模式推进的重点和热点。 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发布的2015年年底,财政部、环境部就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对运用PPP模式解决水治理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基本操作规范。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则》也明确指出,要加大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治理环境污染的支持力度。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公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上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政策文件和讲话进一步推动了PPP模式在环境和水治理领域的快速广泛运用。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项目库的数据,截至2018年5月,全国PPP项目成交量为7253个,成交金额达10.91万亿元,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农田水利及环保类项目868个*,占全部成交项目总数的11.96%;成交金额9949.8亿元,占全部成交金额的9.12%。 (*此为二手资料。由于缺乏原始数据,不能严格区分农田水利项目与环保类项目的具体数量,也不能明确环保类项目中具体的涉水项目数量,但有文章指出环保类项目中大约80%是涉水类项目。) 据投资单价和工程任务量等相关数据估计,完成“水十条”的总投资可能达到4.6万亿元,预示着PPP模式的应用将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目前来看,在建和投入运营的项目存在“重工程、轻工艺;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规划;重投资、轻运营;重土建、轻技术”的问题。尽管这些项目在建设期能够拉动GDP增长,但后期运营乏力,水治理效果不佳,还可能形成新的污染源,投资难以获得回报也会引发各种法律纠纷。此外,由于项目招标过程中对竞标单位的资质审核偏重资金、规模和工程类指标,导致中标参与PPP项目的国企多、民企少,并没有真正激发盘活民间资本,也没有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运营水平的提升。 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新加坡新泉海水淡化厂(SingSpring desalination)PPP项目的分析,总结促成水治理领域PPP项目成功的因素,为中国此类项目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