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厂向“质”深耕高效农业》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9
  • 营养液代替土壤,LED灯取代太阳光,摆脱光热水土自然约束以及时间空间天然限制的植物工厂,让高产不再看天吃饭。据测算,植物工厂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可达传统模式的数十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植物工厂在解决二十一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健康等问题中有巨大想象空间。

    不久前,《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

    所谓植物工厂,是在可控环境下,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具有高产高效、节能环保、清洁健康、生态智能等特征的周年稳定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植物工厂在解决二十一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健康等问题中有巨大想象空间。

    近年来,随着人工光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加之政策支持,植物工厂在日本、美国、荷兰等国颇受重视,相关技术领先世界。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凭借在光源控制、智能化管控等环节打下的坚实技术基础,为规模化产业落地按下“加速键”,成为全球植物工厂发展的中心之一。

    全天候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

    植物工厂通过智能调节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和肥料等数据,为植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同时,多层式、立体化无土栽培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种植效率,植物工厂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展现出全天候、高产、高效的显著优势。

    走进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办公大楼,13层办公区域里,没有格子间式的工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盒子”。盒子里,在各种不同光谱的照射下,红艳的草莓、嫩绿的黄瓜、水灵灵的叶菜都已经成熟。“我们利用LED植物照明技术,通过光谱配比精准调控,光谱、光强、光周期可调,满足作物全生长阶段光照需求。”植物工厂相关负责人单鹤翔介绍,“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这里以蓝光、红光为主,并有少量黄绿光,也可以根据需求添加适量UV光和远红光。”

    据了解,这个巨大的“透明盒子”是北京运河惠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植物工厂。工厂占地约1200平方米,包含草莓、中草药、蔬菜种植三大板块,采用国内领先的植物工厂设备及技术,通过高精度智能计算机和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全过程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植物生长过程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影响,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

    在植物工厂里,植物们排排站,有的还利用牵引绳“吊立生长”。“‘垂直立体种植’是植物工厂的另一个核心技术,可在空间上纵向延伸,节省耕地的同时,带来产量的大幅提升。植物工厂内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露地栽培的数十倍。”单鹤翔表示。

    露天或温室大棚内栽培的蔬果施肥易出现营养流失、吸收率低、受土壤污染影响等情况,植物工厂为每种植物定制营养液配方,针对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精准控制营养液的成分、浓度和供应量,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相比露天或温室大棚内栽培的蔬果,植物工厂培育的蔬果营养成分更高、品质更优、无污染、零农残。“植物工厂里的种植周期也更短,比如生菜,传统大棚需要40天左右,在植物工厂中只需15—20天。从技术层面来看,所有蔬菜都可以在植物工厂中种植。”单鹤翔说。

    无独有偶,在新疆紫晶川梭高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饲草车间,一批批成熟的饲草出箱上市。在这间智能化LED植物工厂,工人将饲草种子铺在种植盘上,送入种植箱中,通过LED光源照射和喷淋营养液,7天后就可以生产出新鲜饲草。

    每个种植箱大小相当于海运集装箱,内部多层种植面积合计约168平方米,车间共有7个饲草种植箱连续生产,每天可生产饲草8到10吨,可保障3000只育肥羊一天的新鲜饲草供应。蔬菜和饲草的工厂化生产解决了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节约和产业刚性需求等问题。

    全链条数字管理系统的应用。

    植物工厂内,智能环控、全自动分拣包装、成品仓储一体化协同等智能化系统的系统应用,使得仅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的植物工厂,让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北京运河惠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拥有智能灌溉系统、精准环控系统、全封闭洁净环境,科技感满满,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比如智能灌溉系统,可以节约种植水95%,节肥率达90%;精准环控系统可以保障各层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均一性;LED植物照明技术对于不同农作物,可以相应减少光合作用较弱的黄绿光比例,能更好地将电能高效转化为光能,不仅减少了植物因过热而受损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温室或植物工厂内的冷却成本。

    新疆紫晶川梭高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饲草高效生产背后,少不了智能化控制装备的加持。种草箱内部共设置了1000多个探头,这些探头负责监测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以及其他营养物质,通过探头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够精准了解饲草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环境条件以及生长条件的变化情况。除了负责光电水气肥的调控,智能化控制装备还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记录跟踪,二是后台数据集成跟导出。除了控制区以外,亦可在个人电脑、手机上同步实现多平台联动监测、控制,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才能全时高效稳定实现智能种草的质量控制。

    此外,在位于河北省阜平县的保定豆致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里,一粒黄豆变身芽苗菜,脱胎换骨只需要7天时间,工厂生产车间从头到尾全程自动化。这家土培黄豆芽苗菜植物工厂占地4000平方米,集监测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在线化、预测精准化为一体。工厂包含智能泡豆车间、智能播种车间、育苗车间、收割车间及打包车间,种菜就像车间流水线一样,全程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日产芽苗菜1.5万余公斤。

    车间内工人启动按钮,一个个芽盘在智能自动化播种线上列队缓行,通过传送带被机械手臂取出,放到苗床架上。芽苗菜在苗床架上经过7天培育,达到收割条件,再通过传送带被自动化设备收割、清洗、打包、上市销售。工厂的“智慧大脑”集成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生产的全方位、智能化管理。只需通过电脑或手机智慧屏,就能实时掌握芽苗菜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实时对芽苗菜进行科学补水、补光,实现精准化、智能化作业。

    压缩成本是关键。

    目前,植物工厂的“智慧菜”已在市场中展现出巨大消费潜力,根据相关报告,2022年全球植物工厂市场规模达到133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250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9.2%。植物工厂的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不仅是城市,在南北极、高原、沙漠等极端环境下也有施展空间。

    但广阔的市场前景背后,仍有隐忧。

    由于植物工厂包括空调系统、照明系统、营养液循环系统、多层立体栽培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多套复杂系统,需要在完全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运行,较之露天种植、温室大棚等常规生产模式成本明显高。

    据叶菜侠(山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解晓巍介绍,植物工厂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ED植物照明、空调能耗等在内的能源成本占60%左右,设备维护成本和营养液成本各占10%左右,人工成本占15%左右。

    放眼国际,即便是植物工厂产业化发展最为成熟的日本,由于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植物工厂依然存在建设成本高、生产成本高、产量和品质未达预期等问题,不少企业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如何进一步降本增效,成为植物工厂能否真正走向市场的关键。

    迎头赶上的国内植物工厂。

    植物工厂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丹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植物工厂,196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利用人工光的植物工厂。有学者将植物工厂几十年来的发展分为试验探索(1950—1980年)、示范应用(1980—2000年)和快速发展(2000至今)三个阶段。

    我国植物工厂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快。2009年,国内第一个智能型人工光植物工厂由中国农科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发成功,中国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植物工厂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一批LED制造企业、平台企业、房地产企业纷纷加入植物工厂建设行列。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工光植物工厂数量超过200家,居全球前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贺冬仙研究植物工厂多年,她认为,我国植物工厂发展速度较快,在于居民消费能力和对消费品质的需求有显著提升,给植物工厂发展创造了空间。

    “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对高端叶菜有更多消费需求的一线城市,可以成为植物工厂重点发力的市场。”贺冬仙说。

    以上海为例,有数据表明,上海市每天绿叶菜需求量达6000吨以上,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约27.1万户。若目标家庭每周食用1公斤生菜,每天将有38.7吨新鲜生菜的需求,可支持65座日产5000株(120g/株)的生菜植物工厂。

  • 原文来源: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9/195436
相关报告
  • 《国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09-05
    • 生态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 以色列是地中海东南海岸一个狭长的半干旱国家,60%的土地是沙漠,有温带和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北部和中部降雨量相对较大,南部降雨量很少。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平原、加利利山区以及上约旦河谷。受资源环境的限制,以色列长期坚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最大限度循环节约高效利用水、土等稀缺资源,创造了极端不利生态环境条件下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以色列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了以色列大部分农产品,农工一体化,物质和能量合理循环流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严格执行GAP产品认证标准,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 以色列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态农业类型。针对干旱地区,实施精准灌溉,节约资源。利用充足的光热条件,积极发展区域优势生态型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补充农业生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础服务设备,以科技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水循环净化技术。 针对以色列所有城市污水及其他污水都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以色列在全国建设污水净化利用系统,补充农业水资源不足,每年约有4亿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灌。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针对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土地退化、病虫草害等因素,采取各种技术措施进行合理调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农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沙漠日光温室。 以色列沙漠温室汇集了许多科技创新。温室用塑料薄膜不单纯用作覆盖材料,还能对日光进行光谱控制,满足作物对其选择性需要。新型温室气候技术,能够精准控制室内温湿度变化,满足植物需求。新型覆膜材料可大幅减少室内害虫活动。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境内均为低洼平原,纬度高,光照较少,温暖潮湿,冬暖夏凉,降水丰富且均匀。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及牧草的生产。农业以畜牧业与园艺业为主。 荷兰在无土栽培、精准施肥、雨水收集、水资源和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并推进种植和养殖业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坚持“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的防治理念,不断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荷兰积极探索低污染农业,特别是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得到广泛利用。病虫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辅,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荷兰提出了“循环经济2050”计划,将发展循环农业视为解决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018年发布了循环农业发展行动规划,构建种植、园艺、畜牧和渔业产业间大循环体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显著提升废弃物利用率。 集约化设施农业。 荷兰将信息化、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利用7%的耕地建立了面积近17万亩的由电脑自动控制的约占全世界温室总面积1/4的现代化温室,温室约60%用于花卉生产,40%主要用于果蔬类作物。温室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装置以及机械化采摘、监测系统等,保证生产出的农作物高效优质。 畜牧粪污处理利用。 荷兰不仅关注粪污的产生,还注重合理利用粪污资源。开发新技术降低饲料中磷酸盐浓度;生产性价比更高的饲料;有机肥替换化肥使用;对粪污加工升级,制造与化肥相当的粪肥产品,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碳排放。 日本是个岛国,属典型人多地少国家。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沿海平原狭小分散,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秋多台风,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土壤贫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落后。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等技术,日本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农业上减少化肥使用,转向有机肥料利用,提高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尽量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日本正式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念,充分发挥农业的资源循环功能,通过土壤复壮、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等手段,减轻对环境的负荷,保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1999年日本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同年制定《可持续农业法》《家畜排泄法》《肥料管理法》防止农业导致的环境污染,增进农业的自然循环机能。此后又陆续颁布了诸多与循环农业相关的法律。 农业废弃物利用。 农业废弃物再加工利用,使其变成有用的农业生产资料,改善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减轻环境负荷。运用工厂化快速堆肥发酵技术,把猪、牛、鸡的粪便与稻壳混合后,制成高效有机肥;农作物秸秆与酒糟混合养牛;牲畜粪液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再生水农业灌溉。 生态复合型农业。 将处于不同生态位且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生物类群复合在一个系统中,建立起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发展多样的水稻种植模式,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农场结合生产打造农业景观,创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融合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有机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采用有机肥、有机饲料满足作物与畜禽的营养需求。种植抗性品种;采取物理、生物措施防止病虫草害;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厩肥保持养分循环;合理耕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 《美国农业部植物育种创新的声明》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8-03-30
    • 美国农业部长Sonny Perdue今天发表声明,美国农业部(USDA)对通过创新的育种技术生产的植物进行监督,这些技术包括基因组编辑技术。 根据其生物技术的法规,美国农业部并没有规定或有任何计划来管理本来可以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开发的植物,只要它们不是植物有害生物或使用植物有害生物开发的。这包括一系列新技术,越来越多的植物育种者正在使用这些新技术来生产与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开发的植物品种无法区分的新品种。最新的这些方法,如基因组编辑,扩大了传统的植物育种工具,因为它们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引入新的植物性状,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为农民带来所需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