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上的氮化镓微丝阵列用于紫外光电探测》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8-12-02
  • 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发了(100)硅上基于氮化镓(GaN)微丝阵列的紫外(UV)金属-半导体-金属(MSM)探测器。

    研究人员使用自上而下的技术创建水平微丝,用300nm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二氧化硅层制备2英寸高电阻率(100)硅衬底,该二氧化硅层被图案化呈7μm硅间隙隔开的3μm条纹。用300nm AlN绝缘缓冲液的低压(100mbar)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然后无意掺杂GaN制备微丝阵列。使导线与两个相隔20μm的图案化镍/金肖特基电极接触。

    在2500μW/ cm2 325nm氦镉激光功率下,5.0V偏压,电流为2.71mA。暗电流为1.3μA,灵敏度为2.08×105%。研究人员声称,他们的紫外光电探测器在高紫外线灵敏度,高响应度和高EQE方面表现优于大多数单一GaN纳米/微电子和纳米线阵列光电探测器。

相关报告
  • 《基于铟镓氮化物μLEDS的光电探测器阵列》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12-29
    • 中国复旦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直在探索在光电二极管(PD)模式下使用铟镓氮化物(InGaN)微发光二极管(μLED)阵列进行多输入、多输出(MIMO)可见光通信(VLC)。研究小组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显示器、快速数据传输和光电探测器的集成,通过信号本身或太阳能照明为光伏提供动力。 由于更小的寄生电阻和电容,小尺寸的μLED有望产生更高的带宽。虽然人们已经对单μLED光电探测器进行了研究,但研究人员报告说,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器件的平行阵列结构。 2x2 MIMO系统包括405nm紫外激光二极管(LDs)在1m自由空间距离上传输到用作光电探测器的450nm蓝色μLED结构上的传输。由于两个信号源之间的串扰减小,光束发散角减小,所以使用了激光二极管。 光电探测器的直径在40μm到100μm之间变化。在零偏压下,光/暗电流比或“光敏度”为109级。这个高值是由于在零偏压为10-14A时暗电流很低,激光二极管的功率密度高达11.0W/cm~2。 当器件的偏压为-5V时,较小器件的光/暗电流比为107,较大器件的光/暗电流比为108。研究人员说,这些值与最好的报道结果相匹配,并且“高于先前报道的具有光电导、p-i-n或异质结结构的GaN光电探测器的值”。该团队期望高值有利于设备的信噪比和最小检测限。 当照度为11.0W/cm~2时,40μm直径μLED的短路电流为27.4μA。直径为100μm时,该值增加到188μA。开路电压均为2.6V,这种光伏效应可以用来为电路的其他部分供电。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经利用这些收集到的能量为660nm激光二极管供电。该团队认为,在危险和恶劣的环境中,这种设置有可能用于为系统供电。
  • 《铝镓氮化物壳纳米线紫外光发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05-19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报告称铝氮化镓/氮化镓(AlGaN / GaN)壳/核纳米线发光二极管(LED)的其光输提高了出约为5倍。 利用AlGaN / GaN来开发诸如365nm波长的紫外LED可以广泛应用于杀毒、消菌、印刷、通信和特殊照明等领域。这些领域有的一些需要深紫外LED,即UV波长更短,小于300nm。纳米线结构有助于提高传统技术下的高铝含量AlGaN LED的效率(大多数低于10%)。 首先,使用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PAMBE)在具有氮化硅掩模的(111)硅上的氮极性GaN / AlN模板上生长有序的纳米线阵列。硅掺杂的n-GaN核在860℃的衬底温度下生长。核心长度约为2μm,修改纳米线生长过程以包括对p-i-n LED的掺杂。LED p接触电极由垂直入射的20nm / 200nm镍/金沉积构成,接着是45nm的200nm金。使AlGaN / GaN LED经受延长的电流注入似乎对p接触具有电退火效应,从而提供增加的电致发光(EL)强度和更低的串联电阻。进一步开发优化的p接触金属化和退火工艺有望降低老化效应并提高整体器件性能。 研究人员比较了AlGaN / GaN异质结LED与先前由该组报道的GaN / GaN同质结纳米线器件的性能,AlGaN / GaN LED的导通电压高于GaN / GaN,可能与降低的电子溢流电流和增加的Al摩尔分数预期的空穴注入势垒有关。对于给定的电流注入,AlGaN / GaN纳米线LED中的集成EL强度约为GaN / GaN基准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