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丨缺血诱导哺乳动物复合体 I 调节开关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9
  • 2024年6月13日,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ischemia-induced regulatory switch in mammalian complex I的文章。

    呼吸复合体 I 是哺乳动物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的有效驱动力,但它在挑战性条件下的失控催化会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缺血条件会将复合体 I 从快速、可逆的催化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从而在复氧后起到保护作用,但这种切换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

    该研究将复合体 I 催化的精确生化定义与耦合囊泡磷脂双分子层中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相结合,揭示了在膜相互作用调节下过渡到休眠状态的机制。通过采用多功能膜系统将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将催化和调节特性归因于特定的结构状态,研究人员确定了复合体 I 的构象转换如何控制其生理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2075
相关报告
  • 《Nature | 通过高分辨率原位结构揭示哺乳动物呼吸超复合体的动态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30
    • 2024年5月29日,耶鲁大学张凯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家鹏联合研究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in situ structures of mammalian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es 的研究论文。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分子,而呼吸链复合体在其中扮演着核心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神经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分子成像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极大促进了呼吸链复合体的研究。 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极具创新性的原位冷冻电镜技术,直接对心脏来源的完整的线粒体进行透射电子显微成像,首次展现了处于反应态的天然膜环境下的呼吸链复合物多尺度、高动态、超高分辨率原位结构。这项工作不仅代表了成像技术和线粒体科学研究方面的双重突破,还提供了有关原位膜蛋白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预期将对基础学术研究和临床医学应用均产生深远影响。
  • 《Cell丨缺氧和复合体内遗传抑制因子通过共同机制拯救复合体 I 突变体》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3
    • 2024年1月11日,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Hypoxia and intra-complex genetic suppressors rescue complex I mutants by a shared mechanism的文章。 线粒体、细菌和古细菌的电子传递链 (ETC) 将电子流耦合到质子泵浦,并适应不同的氧气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鼠中,由于ETC复合物I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未知机制被缺氧挽救。 该研究表明复合物 I 缺乏症的缺氧挽救和高氧敏感性在进化上对秀丽隐杆线虫是保守的,并且对损害电子传导基质臂的突变体具有特异性。研究人员发现缺氧挽救不涉及缺氧诱导因子途径或活性氧的衰减。为了发现这一机制,研究人员使用秀丽隐杆线虫遗传筛选来鉴定复合物 I 辅助亚基 NDUFA6/nuo-3 中的抑制基因突变,该亚基表型缺氧挽救。研究人员发现NDUFA6 / nuo-3(G60D)或缺氧直接恢复复合物I正向活性,下游拯救ETC通量,在某些情况下,恢复复合物I水平。额外的筛选可识别泛醌结合袋内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是 NDUFA6/nuo-3(G60D) 或缺氧抢救所必需的。这揭示了副亚基与复合物 I 的醌结合口袋之间的氧敏感偶联,可以以与缺氧相同的方式恢复正向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