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科研团队发现甘氨酸绿色合成新技术,利用光催化′′变废为宝′′》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04
  • 在自然界的循环利用中,生物质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碳源,它不仅蕴藏着太阳赋予的化学能,还为人类提供了从能源到化学品的多种可能。然而,当谈到将生物质转化为氨基酸等含碳氮(C-N)化合物时,这一领域却依然处于探索的早期阶段。

    今年 10 月份,来自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理学院、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的张彪彪课题组发现,甲醇加上硝酸盐,利用光催化就能生成甘氨酸[1],这一实验结果,支持了生命可能起源于无机物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演化的观点。甘氨酸是目前所有氨基酸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一种。越简单,意味着越基础,不少复杂的氨基酸就是在甘氨酸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最近,张彪彪课题组又公布了新发现。他们设计了一种基于锐钛矿型TiO? 的光催化系统,通过生物质光重整、硝酸盐还原和 C-N 偶联三步串联反应,将生物质与硝酸盐高效转化为甘氨酸。这一创新性的转化方法不仅展示了甘氨酸生成速率的突破(765 μmol/g/h)和优异的产率(15.3%),还揭示了硝酸盐在调控反应路径中的核心作用。这一成果发表在 ACS Catalysis 期刊,题为″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Biomass and Nitrate into Glycine″。

    第一步:生物质光重整反应形成乙二醇。本研究中,生物质中的多元醇(如甘油)通过光催化反应被重整,生成甘氨酸合成的关键中间体乙二醇。研究团队采用锐钛矿型 TiO? 作为光催化剂,在 365 nm 紫外光照射下对甘油进行光重整反应。在该过程中,甘油优先通过 C-C 键选择性断裂生成乙二醇,乙二醇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醛酸。实验验证了乙醛酸是生成甘氨酸的重要中间体,其与氨发生 C-N 键耦合反应,最终转化为甘氨酸。研究中检测到甘氨酸生成速率为 120 μmol/g/h,表明光催化反应能够保留 C2 中间体(如乙二醇和乙醛酸)的稳定性,为后续甘氨酸的高效合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实验发现反应的关键在于通过调控催化剂表面氧化活性,减少水溶液中活性氧的生成,从而显著降低甘油过度氧化的风险。这一过程为后续硝酸盐还原及甘氨酸合成奠定了基础,也验证了生物质在光催化转化中的潜在价值。

    第二步:硝酸盐还原生成氨(NH?)。硝酸盐的还原是甘氨酸合成中的另一个核心步骤。硝酸盐作为一种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废水中,其高效利用对能源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选择性地将硝酸盐还原为氨而避免副产物生成,是这一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

    实验结果显示,在锐钛矿 TiO? 催化剂的作用下,硝酸盐被还原为氨,同时释放出电子,与甘油的氧化过程形成协同作用。在优化实验中发现,当硝酸盐浓度为 20 mM时,甘氨酸的生成速率达到最佳。这一浓度有效平衡了硝酸盐的还原效率与副反应的抑制作用,为 C-N 键的高效耦合提供了稳定的氮源。

    第三步:C-N 键的耦合生成甘氨酸。在转化的最后一步中,甘油的中间产物与硝酸盐还原生成的氨发生 C-N 键耦合反应,形成甘氨酸。这一步对催化剂的选择性要求极高,涉及多步氧化还原反应和中间体的稳定化。

    研究发现,Ba2? 修饰的 TiO?(Ba2?-TiO?)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通过引入钡离子,催化剂表面的羟基数量显著增加,形成了更高活性的氧化物种,增强了反应的选择性。优化后的 Ba2?-TiO? 催化剂在甘油与硝酸盐的反应中实现了甘氨酸生成速率的显著提升,达到了 765 μmol/g/h,甘氨酸的产率高达 15.3%。通过表征分析发现,Ba2? 修饰不仅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羟基,还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延长了光生电子的寿命。与纯 TiO? 催化剂相比,Ba2?-TiO? 的甘氨酸生成速率提高了近 6 倍。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技术具有普适性,生物多元醇、糖甚至预处理后的木屑都可以作为反应底物,与硝酸盐结合生成甘氨酸。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氨基酸的绿色合成打开了大门,也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

    西湖大学张彪彪课题组的研究为可持续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巧妙运用光催化技术,将废水中的硝酸盐和可再生生物质转化为重要的氨基酸甘氨酸,不仅实现了″变废为宝″,更为未来绿色化学品的生产提供了示范性方案。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3448.htm
相关报告
  • 《费托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技术成果发布》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6-18
    • 近日,在鄂尔多斯举行的石化产业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大会(鄂尔多斯)上,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费托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工业技术”成果项目发布。该项目开发了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建成了年产1.2万吨费托合成催化剂生产线,实现了低水耗、低能耗、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放的绿色化生产。 自2015年投产以来,该项目生产的高效催化剂,保障了我国煤炭间接液化产业高效催化剂的稳定供应,支撑了我国煤炭间接液化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化工过程的高效耦合,该项目进一步建成了5.5兆瓦分布式光伏阵列、2兆瓦/8兆瓦时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以及并网配套等设施,开发了能源化工过程能量管理与调度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首台套“绿电+大容量储能+能源化工”装置一体化耦合重大技术示范装置,开创了“煤炭清洁转化+绿电+储能”的能源融合新范式。 原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指出,该装置将光伏发电、电池储能与化工生产体系深度融合,是国内首个耦合绿电+储能+煤化工生产装置的示范项目,也是石化产业与新能源耦合的成功范例,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副主任王秀江宣布项目评价结果并表示,由中科合成油等单位完成的“费托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工业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科技成果创新性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合成油常务副总经理杨勇介绍,该项目首创了高活性、高产油能力、低甲烷选择性和高能效的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其生产技术,实现了绿色生产。同时,项目开发了源—储—荷互动的智能电力调控技术和多元电力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绿电—储能—催化剂生产的高效融合示范,解决了可再生能源与催化剂生产装置耦合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绿电全消纳和高绿电占比下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刘涛表示,该项目通过利用全钒液流电池,可将不连续不稳定的光伏新能源转化成稳定的电力输出,保障了煤化工装置稳定运行。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多元电力管理与调度策略,推出低成本源网荷储接入方案。”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缠和信心满满地说,项目团队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为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 《费托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技术成果发布》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8
    • 近日,在鄂尔多斯举行的石化产业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大会(鄂尔多斯)上,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费托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工业技术”成果项目发布。该项目开发了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建成了年产1.2万吨费托合成催化剂生产线,实现了低水耗、低能耗、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放的绿色化生产。 自2015年投产以来,该项目生产的高效催化剂,保障了我国煤炭间接液化产业高效催化剂的稳定供应,支撑了我国煤炭间接液化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化工过程的高效耦合,该项目进一步建成了5.5兆瓦分布式光伏阵列、2兆瓦/8兆瓦时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以及并网配套等设施,开发了能源化工过程能量管理与调度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首台套“绿电+大容量储能+能源化工”装置一体化耦合重大技术示范装置,开创了“煤炭清洁转化+绿电+储能”的能源融合新范式。 原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指出,该装置将光伏发电、电池储能与化工生产体系深度融合,是国内首个耦合绿电+储能+煤化工生产装置的示范项目,也是石化产业与新能源耦合的成功范例,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副主任王秀江宣布项目评价结果并表示,由中科合成油等单位完成的“费托合成催化剂绿色生产工业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科技成果创新性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合成油常务副总经理杨勇介绍,该项目首创了高活性、高产油能力、低甲烷选择性和高能效的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其生产技术,实现了绿色生产。同时,项目开发了源—储—荷互动的智能电力调控技术和多元电力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绿电—储能—催化剂生产的高效融合示范,解决了可再生能源与催化剂生产装置耦合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绿电全消纳和高绿电占比下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刘涛表示,该项目通过利用全钒液流电池,可将不连续不稳定的光伏新能源转化成稳定的电力输出,保障了煤化工装置稳定运行。 “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多元电力管理与调度策略,推出低成本源网荷储接入方案。”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缠和信心满满地说,项目团队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为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