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蛋白纳米线采用电子束光刻技术》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6-21
  • 纳米制造技术在从有机生物电子学到细胞工程的应用中都很有用。特别是,以天然聚合物为基础的功能性材料为合成聚合物提供了可持续和环保的替代品。蚕丝蛋白(丝素和丝氨酸)由于具有优异的光学和机械性能、固有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已成为下一代生物材料的重要类别。然而,通过高吞吐量工具在纳米尺度上精确控制空间定位的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在这项研究中,电子束光刻技术(EBL)被用来提供纳米尺度的模式,使用甲基丙烯酸酯结合丝蛋白,这是一种光活性'光刻胶'材料。非常低能量的电子束辐射可用于在纳米尺度和大面积上对丝状蛋白进行图案,因此无需使用专门的EBL工具就可以进行这种纳米结构的制作。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与这些丝蛋白结合的导电聚合物,可以显示出蛋白质纳米线的形成,其长度可达100纳米。这些金属丝可以通过酶降解很容易降解。因此,蛋白质可以精确地、可伸缩地模式化并与导电聚合物和酶掺杂,从而形成可降解的有机生物电子装置。

    ——文章发布于2018年6月11日

相关报告
  • 《用水可开发壳聚糖生物技术和电子束光刻技术的50纳米线》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1-04
    • 在电子束(电子束)光刻中使用的现有化学物质会产生安全和废物管理问题。为了取代它们,壳聚糖是一种天然而丰富的溶于水的溶液,它被认为是一种对两层电子束光刻技术的一种积极和水的抗蚀性,它是一种用二氧化硅蚀刻的掩膜。在壳聚糖膜上,通过电子束光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50纳米线的图案,在160-300 c cm 2之间,然后通过CHF3等离子体反应离子蚀刻技术,将其转化为硅层。
  • 《首块基于蚕丝蛋白的硬盘存储器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2
    • 在许多人看来,蚕丝是纺织衣物的材料,但是,在科学家的手中,这种传统的材料可以作为存储信息的高科技新材料,植入生命体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陶虎课题组联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相关课题组,首次实现了基于蚕丝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储技术,这也是国际首块基于天然生物蛋白的硬盘存储器。相关成果于8月1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纳米科技》上,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 据介绍,这种存储技术以生物兼容性良好、易于掺杂功能化、降解速率可控的天然蚕丝蛋白作为信息存储介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作为数字信息写入方式。其具体的原理是基于蚕丝蛋白对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利用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在丝素蛋白膜上加工高密度点阵实现数字信息写入,对点阵成像实现信息读取。到目前为止,团队已用这种技术实现了“家蚕食叶图”“空谷鸟鸣曲”等图像和音频文件准确记录、存储和“阅读”的原理验证。 得益于蚕丝蛋白所具备的自身特性,结合高精度近场快速读写手段,蚕丝蛋白存储器具有诸多优势。它不仅存储容量大、原位可多次重复擦写、同时存储二进制数字信息以及与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生物信息、在预设的时间内可控降解,还能在高湿度、高磁场或强辐射等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相当于人类长期佩戴的‘生命铭牌’、可控寿命的‘时间胶囊’,蚕丝蛋白存储器有望在外太空等极端条件下将数字信息和生命信息进行复制保存。”陶虎表示,未来该技术有望应用于外太空的生命探索领域。 “相比传统紫外光刻和电子束光刻技术,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近场光学技术为生物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原位加工和表征提供了可能,通过纳米针尖将红外光聚焦在极小的尺度下,对蚕丝蛋白进行改性从而达到信息存储和读取的目的。后期可以进一步结合多探针平行加工技术和快速移动平台,有潜力实现可比拟商业化硬盘存储器的存储密度和读写速度。”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刘梦昆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