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所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金属纳米团簇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8-01
  •   近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 杨学明研究员 (1102 组 )、 马志博副研究员 (1114 组 ) 与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及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 Hannu Ha kkinen 教授合作,通过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研究原子结构精确已知的 Ag 374 纳米团簇的表面配体,获得亚分子水平超高分辨,结合 DFT 理论计算与模板识别算法,实现对表面配体形貌和结构以及团簇取向的识别。相关研究工作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Nat. Commun. )上 。

      纳米颗粒的实空间成像对于理解颗粒尺寸、形状、组装、结构以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基本特性决定了团簇颗粒在诸多应用如催化、药物传递、生物感应以及医疗诊断上的功能。研究者们通过原子力显微镜( AFM )以及 STM 已经对平面上的有机分子进行了大量原子级分辨率的研究,然而对于纳米颗粒表面有机层的成像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高曲率的纳米颗粒表面会导致空间上的强针尖卷积效应,导致纳米颗粒尺寸及形状呈现不均一;其次纳米颗粒结构未知,表面有机物层对于 STM 来说分析难度大,而且也难以通过理论模拟出准确的 AFM 或者 STM 图像。

      在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以原子结构精确的 Ag 374 纳米团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别在 LHe 及 LN 2 温度下获得了单个团簇亚分子高分辨率的拓扑图像。结合 LN 2 温度下单个叔丁基苯硫酚( TBBT )分子在 Au(111) 表面的高分辨 STM 图像以及 Ag 374 的 DFT 理论 STM 图,证明 Ag 374 的高分辨 STM 图中呈现出了单个 TBBT 的形貌,并且可分辨出单个甲基基团。随后,借助“图像识别”原理,通过 STM 模拟图像数据库以模板识别方法找到了高度匹配的团簇取向 。 此工作为将来基于应用设计功能性 的 纳米团簇提供了指导与帮助。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和 开放课题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阿秒电子显微镜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13
    • 电子显微镜为人们提供了深入观察物质微小细节的途径,例如材料的原子排列,蛋白质的结构,以及病毒粒子的形状等。然而,自然界中大多数材料并非静止,而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时刻都在运动、重组。最常见的例子之一就是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植物、光学元件、太阳能电池、显示器以及激光中都普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由围绕光场周期移动的电子定义,发生在飞秒(十的负十五次方秒)甚至阿秒(十的负十八次方秒)量级上。尽管超快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观测飞秒量级上某些过程,然而直到近日,电子显微镜技术仍未实现阿秒量级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观测。 近日,来自康斯坦茨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组科学家们成功将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连续激光器相结合,制造出一台阿秒电子显微镜的原型(Attoseco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TEM)。此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 Advances上。 图1 (左)阿秒透射电子显微镜;(右)连续激光(红色)与电子束(蓝色)在薄膜处发生相互作用,激光将电子调制成阿秒脉冲序列 调制电子束 “光学、纳米光子学以及超材料学中的基本现象都在阿秒量级上发生,比光波的一个周期还短。”本文的主要作者、康斯坦茨大学物理系光和物质课题组负责人的Peter Baum教授说。“因此,要想对光和物质之间的超快相互作用进行成像,时间分辨率需要低于光波一个振荡周期。”传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使用连续电子束照射标本,进而成像。而Baum的团队则使用连续激光器的快速振荡对显微镜内的电子束进行调制,用电子束脉冲成像。 超短电子脉冲 这项研究的核心技术是一张薄膜,研究人员用它来破坏激光束光学周期的对称性,使得显微镜中的电子历经一系列快速加速、减速过程。“最终,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束被转换成一系列超短电子脉冲,脉冲时间短于激光束光学周期的一半。” 本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人员Andrey Ryabov说。从激光源中分束出的另一束激光,用于激发样品,使之发生光学变化;超短电子脉冲随后探测样品和样品对激光的响应。通过扫描两束激光之间的时间差,研究人员就能够以阿秒分辨率,捕获标本内部电磁动态变化的连续镜头。 技术修改简单,意义重大 “这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直接利用电子显微镜内已有的连续电子束,而不必增加新的电子源。这意味着每秒可以有100万倍以上的电子,基本上是光源的最大亮度。这样的优点对任何实际应用都是非常关键的。”Ryabov继续说道。另一个优点是所需的技术修改相当简单,不需要重新配置电子枪。 有了这项技术,在整个时空成像技术范围内实现阿秒分辨率将成为可能。比如时间分辨全息术、波形电子显微镜以及激光辅助电子光谱学等。从长远来看,阿秒电子显微镜将有助于揭示复杂材料和生物物质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子机制。
  • 《苏州纳米所在仿生人工肌肉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6-26
    •   仿生肌肉纤维在外界刺激下能够产生类生物肌肉的收缩运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驱动器,有望推动仿生软体机器人、智能变翼飞行器、可穿戴及可植入医疗技术等方向的创新发展。螺旋仿生肌肉纤维凭借其独特的驱动放大结构可以输出优异的驱动性能。但在收缩前需要对螺旋仿生肌肉纤维施加张力将纤维相邻的螺环分开为其收缩提供空间,而且其回复过程也需要相同的应力将纤维拉回原长,这导致在一个驱动循环过程中螺旋仿生肌肉纤维的净做功为零。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李清文、邸江涛研究员等报道了一种无预应力、可自回复并能高效循环做功的仿生肌肉纤维。该仿生肌肉纤维以碳纳米管(CNT)纤维的弹性螺旋结构驱动回复,并利用液晶弹性体(LCE)的可逆相变产生驱动形变。所获得的肌肉纤维表现出56.9%的可逆收缩量,1522%/s的收缩速率,7.03 kW kg?1的功率密度和32,000次的稳定循环。  通过连续的浸渍涂覆固化技术实现了复合纤维的连续制备,随后进行并股加捻得到螺旋纤维。其中,CNT纤维表面的沟道初步诱导了液晶分子的排列,加捻进一步诱导液晶分子重排变为相对有序的状态,复合纤维在温度刺激下产生形变。(图1)   经过加捻的复合纤维表面的LCE从无序变为有序,偏光显微镜和WAXS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加捻后LCE的取向变好,取向因子增加,表明螺旋应力有效诱导了液晶分子的排列(图2)。   目前文献中报道的仿生肌肉纤维在收缩和恢复过程中都需要施加恒应力(图3a,循环Ⅰ),整个过程纤维的净做功为零。本工作开发的纤维在通电时收缩提起负载,断电后无需负载回复到原长(图3a,循环Ⅱ),纤维的净做功大于零。该有效做功特性对于仿生肌肉纤维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复合纤维加捻使得LCE在CNT沟槽中沿着CNT取向形成液晶态。在电热的作用下液晶高分子链的刚性棒向无序相转变,导致相邻碳纳米管受到应力而解捻,进而产生收缩驱动。在电热驱动训练过程中复合纤维中的CNT纤维骨架被加工成具有螺环张开且扭矩平衡的结构,纤维受热收缩会对CNT纤维骨架压缩进而储存了弹性势能。断电后弹性势能的释放使得复合纤维恢复到原来大螺距、扭矩平衡的结构。这说明本工作中报道的仿生肌肉纤维的回复不需要外力辅助。因此该仿生肌肉纤维实现了有效循环做功。复合仿生肌肉纤维的驱动量高达56.9%,最大做功能力为2.11 J/g,与文献中报道的LCE纤维驱动器相比,该纤维做功能力处于最大值。在自恢复模式下,纤维循环32,000圈后驱动性能依然保持良好,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图3)  基于LCE/CNT螺旋纤维优异的驱动性能及自恢复特性。研究团队将这种高性能的仿生肌肉纤维作为驱动单元与机械结构结合起来,演示了其在类内窥镜上的作用,可以实现内窥镜镜头的三向弯曲。进一步将纤维集束与仿生手臂结合,模仿人的手臂实现了拉车的动作。此外,基于纤维的快速响应特性,利用其瞬间的爆发力,纤维在机械爬虫及踢足球场景下都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图4)   相关工作以Pretension-Free and Self-Recoverable Coiled Artificial Muscle Fibers with Powerful Cyclic Work Capability为题发表在ACS Nano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硕士生崔波,通讯作者为邸江涛研究员和李清文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