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 杨学明研究员 (1102 组 )、 马志博副研究员 (1114 组 ) 与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及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 Hannu Ha kkinen 教授合作,通过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研究原子结构精确已知的 Ag 374 纳米团簇的表面配体,获得亚分子水平超高分辨,结合 DFT 理论计算与模板识别算法,实现对表面配体形貌和结构以及团簇取向的识别。相关研究工作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Nat. Commun. )上 。
纳米颗粒的实空间成像对于理解颗粒尺寸、形状、组装、结构以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基本特性决定了团簇颗粒在诸多应用如催化、药物传递、生物感应以及医疗诊断上的功能。研究者们通过原子力显微镜( AFM )以及 STM 已经对平面上的有机分子进行了大量原子级分辨率的研究,然而对于纳米颗粒表面有机层的成像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高曲率的纳米颗粒表面会导致空间上的强针尖卷积效应,导致纳米颗粒尺寸及形状呈现不均一;其次纳米颗粒结构未知,表面有机物层对于 STM 来说分析难度大,而且也难以通过理论模拟出准确的 AFM 或者 STM 图像。
在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以原子结构精确的 Ag 374 纳米团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分别在 LHe 及 LN 2 温度下获得了单个团簇亚分子高分辨率的拓扑图像。结合 LN 2 温度下单个叔丁基苯硫酚( TBBT )分子在 Au(111) 表面的高分辨 STM 图像以及 Ag 374 的 DFT 理论 STM 图,证明 Ag 374 的高分辨 STM 图中呈现出了单个 TBBT 的形貌,并且可分辨出单个甲基基团。随后,借助“图像识别”原理,通过 STM 模拟图像数据库以模板识别方法找到了高度匹配的团簇取向 。 此工作为将来基于应用设计功能性 的 纳米团簇提供了指导与帮助。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和 开放课题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