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炼油合作的几点建议》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3-09
  • 当前, "一带一路" 沿线油气资源国为了摆脱过度依赖单一石油出口发展经济, 强调发展多元化经济, 特别是发展炼油工业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 这为我国开展炼化工程、炼化技术出口提供了合作机遇。 与此同时, "一带一路" 沿线地区人口大国 (如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 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这些国家随着国内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亟需扩大炼油和石化工业规模, 保障其国内成品油的供应。 预计2016-2020年, "一带一路" 地区将新增炼油能力1.4亿吨/失落, 约需投资额700亿美元, 主要集中在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印度、马来西亚、越南、伊拉克等国。而2020-2030年, 为满足该地区炼化产品需求增长及出口要求 (假设净出口量维持2020年的水平), 该地区将新增炼油能力2.4亿吨/失落, 约需投资额1200亿美元。 与此同时, 在绿色低碳发展形势的推动下, "一带一路" 地区的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为适应原油品质劣质化、交通运输燃料需求增加、成品油质量升级加快的趋势, "一带一路" 地区炼油产业在提高炼油能力的同时, 将炼厂建设重点转移到提高原油深度加工和清洁燃料生产方面。  

相关报告
  • 《《Science》 | 中国“一带一路”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0-10
    • 9月15日,Science上发表一篇文章,论述了中国“一带一路”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 四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的沿线国家开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该倡议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投资促进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预期贸易增长将有助于中国实现多元化、扩大出口和重组高污染、高碳经济。 相关文献中,C.Wang 和F.Wang 提到“中国可以引导气候变化”,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有力证据。尽管该倡议将有助于全球繁荣,但它也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增加。 “一带一路”国家计划建设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桥梁、采矿以及制造业的发电厂、水坝和车间,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鉴于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缺乏可再生能源设施,能源需求很可能会由化石燃料提供。此外,基础设施需要运行和维护,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国家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目前,中国大约70%的能源由煤炭供应,而且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简化“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扩大其供应链,这将导致中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采矿、钢铁和钢铁)的增长,进而加速能源燃烧,增加全球碳排放总量。 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必须认真考虑其对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发展中,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和低碳激励措施将会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建议并期待“一带”是绿色的、“一路”是干净的。 参考文献: [1] P. Ferdinand, Int. Affairs 92, 941 (2016). [2] G. Schwerhoff, M. Sy, Renew. Sustain. EnergyRev. 75, 393 (2017). [3] Z. Liu et al., Nat. Clim. Change 6, 201 (2016).
  • 《当“一带一路”遇上图书馆》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16-12-05
    • 《瞭望东方周刊》于晓伟介绍了图书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如何发挥作用。 2014年秋,来自埃及、约旦、伊拉克、阿曼、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黎巴嫩、苏丹、摩洛哥、也门等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十余名图书馆馆长、专家和国内图书馆界人士齐聚北京,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   其间,中阿图书馆界代表通过《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公报(2014年10月13日北京倡议)》,就建立信息领域合作机制、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文献典籍保护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发展合作等共同关注的问题研讨交流。   此次中阿图书馆界的交流,基于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以及落实中国领导人“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孙一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任何一个合作都很难说只是经济的合作,文化伴随经济共存。” 图书馆的碰撞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对话交流中,“图书馆馆长论坛”这样的交流尚属首次。   此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中国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之窗”项目,已先后在埃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落户;阿拉伯国家代表团也多次赴京沪粤等地,参观考察中国图书馆事业。   自2008年起,图书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被正式纳入中阿合作论坛的两年行动执行计划,举办本次图书馆馆长论坛,正是第六次中阿部长级会议发布的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之一。   “图书馆是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中,润物细无声,让经济带上的国家能够互相了解、接受。包括文献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解读,除了风土人情外,也记录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孙一钢说。   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服务平台,其交流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异域文化知沟有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说:“这种阅读平台,是每个人、每个集体一生中获取知识、自主意见、提升文化素养的基本方式,……在它面前,年龄、种族、宗教、民族、语言、社会地位的界限消失殆尽,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从中受益。”   中阿图书馆界合作的初步设想是,每两年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各召开一次专家大会,每年互在对方国家举办一次图书等内容的展览。 丝绸之路是结合点   合作建设中阿数字图书馆是此次论坛公报的落地部分,其目标、内容、服务形态、模式,会在2015年的中阿信息领域图书馆专家大会上探讨确认。   孙一钢介绍说:“阿拉伯国家的图书馆整体水平并不高。有些做得很好,比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有些是刚组建不久,有些仅局限于图书提供,数字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   跨国界图书馆早已有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倡议建立,是世界各国文化资源交流的共享平台。   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一个范例是2010年签署的中日韩数字图书馆协议。   但中阿数字图书馆显然任务更为艰巨:中日韩数字图书馆呈现的都是东方文明,而中阿数字图书馆面临文化鸿沟。   中阿合作交流中,语言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语言难题可以从技术角度解决,比如世界数字图书馆就有七种语言。   “我不担心彼此的标准规范问题、平台搭建问题,包括语言问题,而是担心双方如何找到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资源,要找到可读、可视、有效的内容,需要下功夫。”孙一钢说。   “这个讨论的前提是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不能是你宣传你的东西,我宣传我的东西。要找到大家共同的结合点,资源建设和内容建设是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他解释。   结合点之一,就是丝绸之路。   伊拉克国家图书文献局代表说,丝绸之路曾经是、并且现在依然是中阿加强社会与民间深厚关系的一大基础。   孙一钢则认为,可以围绕丝绸之路构建文化资源,打造沿途风情、风俗习惯、当地文化、历史内容等,之后再分专题梳理。   比如,把不同版本的《古兰经》集合在一起。   “通过文献构成,把中阿文化交流的情况完整地呈现出来。它不仅仅促进经济,而是对中阿深入了解,促进交流,间接也会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孙一钢说。   此次论坛选择国内代表时,以青海、宁夏、新疆、广西,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民族图书馆等为主。“他们本身是多民族地区,是文化融合的地方。”   阿拉伯国家图书馆代表也提出了建议。苏丹国家图书馆秘书长建议,举办图书馆学与信息技术会议、座谈、讲座,开展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与专业人士间的互访交流;在图书馆学与信息技术学领域交换奖学金,开办培训班;建立阿拉伯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络连接工程,建立阿拉伯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一对一联谊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