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补贴办法下的光伏电站资产重新洗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03
  • 2020年是可再生能源去补贴的关键一年,以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组队的三大部委开年就抛出重磅文件,《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20〕5号)

    新补贴办法下的电站估值出现变化

    2020年是可再生能源去补贴的关键一年,以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组队的三大部委开年就抛出重磅文件,《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20〕5号)。此次新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配套一个解读,可以说很大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电站的现金流分配,对行业影响巨大下面将解释新补贴办法的要点和带来的电站资产估值变化。

    这套新办法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补贴每年增收多少就新增多少项目,做到当年的项目不拖欠,从2019年的项目开始,其实就是覆盖2019和2020年。2020年以后的新增补贴收入,可以拿来补过去老项目的坑。

    二、补贴资金按年度拨付。商业项目过去是按季度拨付,现在改成按年度拨付。同时,补贴是有小时数限制,不再是电站能发多少都给补贴。

    三、给长久飘在补贴目录外的电站确权。自2020年起,尚未纳入补助清单的项目通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申报,经省级能源、价格管理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后,由电网企业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规定,依照项目类型、并网时间、技术水平等条件确定,定期向全社会公布。未来财政部不会再发补贴目录,而改由电网公司发放。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地方电网,要分别将本辖区内、纳入补贴名单的项目向全社会予以公示。另外,光伏扶贫、公共独立项目目录仍由财政部发放。

    四、补贴分优先级发放。光伏扶贫、自然人分布式、竞价项目、自愿转平价项目、参与绿证交易项目的补贴资金,将获得优先兑付。至于光伏、风电、生物质的优先次序,我们猜测生物质应该排最前,至于光伏和风电是否还要分次序,尚不清楚,等待进一步的信息。

    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一直是困扰可再生能源电站资产定价的核心因素之一。这里面有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什么时候进入补贴目录即确权领补贴,另一个是进入目录之后补贴是否能全部按时领取。在此次补贴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第一个问题最为致命,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下一批目录,也不知道并网之后要等多久,因此融资只能靠投资企业的自身信用,因为没有补贴,电站本身的现金流是不可能还本付息。这次一举解决第一个问题,但是同时改变了整个市场中的电站现金流,进而影响影响电站估值。未来电站估值考虑要点:

    1. 电站必然根据现金流分级(商业型电站)

    根据新的补贴发放优先次序,2019以后的电站现金流是100%的,可以认为是安全的,包括竞价和平价的项目。在兑付完优先级的补贴之后,2019年之前的电站要均分补贴,大部分人关心剩下的商业电站能领到多少补贴?如果剩下所有的风电和光伏电站都均分的话,估计所有项目能领到大约30-40%的补贴。此处其实还有待于进一步核实信息,是否曾经100%能领到补贴的前七批老项目也要混合变成领到30-40%的补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如果所有2019年之前的项目均分剩余补贴,那么对老项目是利空。但是一直苦苦等待补贴的2016年-2018年的第八批新项目,也可以拿到30-40%的补贴了,是能明显改善投资企业的艰难处境。

    2. 高质量电站和中等质量电站在现金流上面的差别很小,不利于高质量电站的估值

    因为新的管理办法,明确了补贴是有上限的发电小时数,“单个项目补贴资金额度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电价时采用的年利用小时数和补贴年限确定”。达到补贴资金额度的项目不再享受国家补贴,但仍可按照燃煤发电上网基准价与电网企业进行结算,获得更多收益”。所以超过小时数的部分,只有火电电价。本来发电量高的电站是通过补贴来放大发电量增量的现金流,新办法之后,高质量电站的现金流只会增加一点火电电价部分,仅比普通电站多营收一点点,这必然会反映到电站估值中。

    3. 电站增容部分的估值也将下降

    道理同2,过去电站建设中,私自增容的现象很普遍。一个电站审批下来是50MW,偷偷增加3-4MW同样能拿到补贴,但现在要以统一的小时数乘以审批的电站容量来计算电站的带补贴电量,那么增容部分就只能体现火电电价部分了。这部分增容将无法按照带补贴的现金流计算估值了。

    4. 电站改造要谨慎进行

    老电站偷偷加装或者更换组件也是同样道理,过去的老电站电价非常高,以现在组件的价格更换组件提高发电量很是划算,那么现在也要在发改委的核定小时数内进行,否则难以获得期望的收入。

    5. 各项目公司在还贷方面要准备更多的自有资金

    补贴过去是按照季度发放,现在改成年度发放了。

    在综合考虑这些变化之后,我们认为此次新的办法加速电站确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表明了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可以看到,2019年之后的电站现金流非常健康,相信更多的投资方会看到这些变化,据联盟与不同背景的投资方沟通,已经有更多的企业关注2019年后的竞价或者平价电站,他们追求的还是规模优先。因此,我们对未来国内装机市场的投资欲望很有信心,现在瓶颈集中在电网接入和消纳上面,联盟会进一步跟踪这些市场变化。

相关报告
  • 《光伏产业:下一轮国际政治洗牌的决胜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1
    • 各国光伏产业的“竞赛”已然开始,节奏也在逐渐加快。在“太阳能技术”成为新的“黑金”之后,石油时代两次经济危机的悲剧是否会重演? 在石油尚未被完全替代的当今,天然气作为新能源强势崛起,相较之下才刚刚显露头角的光伏产业究竟何以得到国家的关注与青睐呢? 我们不难发现,石油的生产效率与经济乃至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1929年-1933年发生的经济大萧条,亦或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些动荡发生时,其高收入群体在社会中所占百分比都处于较高位。 现如今,石油纯度降低,产量下降,世界几大油田面临枯竭,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加剧。寻找替代的清洁能源不仅仅是在为“后石油时代”铺路,这个“新能源”如同石油一样,不仅仅只是能源,更是一个关乎人类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多种清洁的替代能源都在世界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发着,但为何却只有光伏产业不约而同地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 『 兵家必争之地 』 太阳能有着其他能源无可比拟的三大优势。其一,是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其二,是太阳能电池的便携性。太阳能电池的便携性不仅直观地体现在民用的便利性上,更反应于分布式能源及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上。 光伏产业:下一轮国际政治洗牌的决胜子 所谓“分布式能源”,是相对于电厂式的集中发电而言的,这种模式将能源发电点分散到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由于分散,每个系统的出电量都不会特别大,可根据用户需求而定,并且同时可以实现冷热电联产,这样“化零为整”的供电方式无法依托于任何实体型能源媒介实现,而太阳光普照大地,从而使得太阳能也如影随形。 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则建立在“分布式能源”的基础之上,它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将分布式能源点并入同一网络,在双向计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如同物理上的“连通器”一般为各个需求点提供适量的电。当接入网络的分布点出现变化时,能源互联网也能起到快速的协调作用,原先“供电”的发电点一旦意外断电,就能够通过能源互联网的协调,得到其它发电点富余的电量,实现一个由“送”转“接”的过渡。 可以说,只有太阳能发电能实现的分布式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的结合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能源的阶梯利用与能源智能化,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浪费,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 而这样显著的优势也催生了第三个使得所有国家都对光伏产业据理力争的理由——强大的军事及政治潜力。 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由于光伏发电的地理位置几乎不受限制,原先难以达到的偏远地区,难以运达的物资,都有可能在光伏汽车的实现下变得不值一提,而粮食与水的供应也极有可能因为“光伏发电”的到来而逐渐变得可以获取。如此一来,诸如萨赫勒地区这样的“无人区”极有可能就此消失,在大量贫困地区被开发的同时,人类的足迹也将在地球上进一步扩大。很快,不依赖于实体能源的太阳能发电尖端技术也将大面积运用到军事领域。对于那些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刚开始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政治局势尚未稳定的地区,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极有可能再次上演。而这次“战争”又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对于远在东亚的中国来说,伊拉克的战火看似鞭长莫及,却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了初步考验。从短期来看,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致使国际油价稳步上涨,对于当时还没有构建起系统石油战略储备的中国来说,国际油价的短期暴涨将对我国构成严重考验。而从长远来看,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影响和控制将日趋全面,对伊拉克的邻国,也对我国石油重要采集地——伊朗构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伊拉克战争如若对美国构成利好,我国的石油安全将可能进一步长期处于美国的影响与控制之下,一旦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与控制牵制我国。 而在光伏产业惠及全球的大背景下——上述情况将不再有可能出现。 太阳能的普遍性使得“能源”本身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控制”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并轻易获取——但是否能够将其转化为可以被投入生产使用的能量则是另一回事情。当能源的获取不再具有门槛,将其转化并利用的技术则成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可以说,在“光伏时代”,国家之间比拼的将不再是谁能获取更多的太阳能,而是谁能更高效地利用这“人手一份”的能源——得技术者得天下。 这其中就牵涉到一个转化率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汉能集团子公司Alta Devices制备的单结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组件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其光电转化率达到25.1%,创下最新世界纪录。另外两家子公司制造的玻璃基大面积铜铟镓硒(CIGS)薄膜组建的柔性铜铟镓硒薄膜组件转化率分别达到了18.7%和17.88%,均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而这个纪录上次被刷新仅仅是在15年。 可以说,各国光伏产业的“竞赛”已然开始,节奏也在逐渐加快。也是在15年之前,中国光伏产业凭借其成本优势与资本优势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在令世界侧目的同时,很快也遭到了来自欧美的“双反”,一度陷入“光伏产业的凛冬”。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欧美国家在经济低迷的同时也已经意识到了大力扶持本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所谓的“先发优势”并没有那么强势。 我们必须直面的事实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仍需进一步克服光电转换效率低和材料成本高等问题,而在太阳能产品的应用方面,美国也远远领先于我国——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光伏产业上本就不明显的优势将逐渐丧失,从而导致我国在这场“光伏竞赛”中陷入被动。但即使如此,这也并不能改变人类终将逐渐迈入“光伏时代”的事实。“光伏竞赛”显然已经起跑,即使我们距离全面普及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终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许多国家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大势所趋”,并开始你推我搡地奋勇追赶。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开打了中美贸易战的第一枪,准备对接近600亿的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征收25%的关税,其中包含了大量高科技产品。而在这之后,中国政府也迅速作出反应,其在3月23日早7时左右发布的“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约30亿美元自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立即生效。这30亿的“回应”,也仅仅只能算作中国方面对上一次“双反”的“报复”罢了。 贸易战的开打,不仅仅是美方在特朗普上台后对于全球化贸易态度上的转变,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已对美方产生严重威胁,其中,光伏领域也不能免俗。 『 或将引发新问题 』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新能源时代的不断临近,我们必须意识到新的威胁也正在产生。对于数据安全的关注与顾虑催生了“区块链”的概念,而新时代的“能源安全”却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们手握煤炭与电气,而当大战结束时,他们掌握了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人们手握石油与内燃机,而大战的结束依靠的却是核能。 在此,笔者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在能源史的演进中的确确少不了战争的身影和无数冤魂的哀鸣。从煤炭到石油,从石油到核能——即使广岛的蘑菇云依然长留影片之中,即使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仍在封禁之时,能源背后隐藏着的风险也并没有能够阻止人类对其进行利用。 诚然,笔者在前文中提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安全上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光伏时代”就真的能让人们高枕无忧。潜藏的威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与不可抗力。 所谓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来自能源网络外部的攻击。我们不敢妄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是否会是下一次全球大规模战争的契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届时有那么一场战争,它展开的方式也必定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从远程导弹拦截到无人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正在日趋“远程化”。出于各种考虑,军方更倾向于“决胜于千里之外”,而非“搏命于毫厘之间”。 在这个趋势下,预测未来情境,我们需要考虑到与“光伏时代”一起到来的尖端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无人驾驶……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战争将不再是士兵拿起枪支在战场上火拼,或是国与国之间的导弹在太平洋上方碰撞出令人惊惧的爆炸,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据流中的一串代码,恰到好处地钻入某个漏洞,只需几秒便可让一个地区的能源互联网陷入瘫痪,从而彻底阻碍该地人类的日常社会活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 发动一次针对人们能源安全攻击的代价将变得前所未有的低,不需要任何炸弹或是军事设施,只需要动动手指,网络另一端的灾难就会变为现实。这样的可能性无疑是科技进步对世界提出的新的挑战——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恐怖主义与和平世界之间。 另一方面,就如同石油时代的“剧情”一般。现如今光伏发电的成本还较为高昂,由石油向天然气过渡,由天然气再向太阳能过渡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也非旦夕之功。可以说,人类最后放弃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绝对不是因为世界上的石油被开采殆尽,而是利用石油进行能源转化的效用已大大低于开发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同理,“光伏时代”的到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势必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天然气与太阳能并行”的双能源过程——其中,天然气能源转化率与性价比的逐渐降低,与光伏技术日益成熟后转化率及性价比的增长并行,带来的问题是实现平稳过渡后“新能源”与经济形势之间的矛盾。 在“太阳能技术”成为了新的“黑金”之后,石油时代两次经济危机的悲剧是否会重演?
  • 《汽车大变局:政策和新技术推动行业洗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2
    •   5 月 31 日,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本次活动以“聚势·谋动”为主题,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 21 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提供智库支持,罗兰贝格担任智慧支持机构,博世特别支持。   参加峰会的行业专家、多家汽车链条企业的高管集中讨论了面对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与高速发展的技术,汽车行业的四大趋势,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数字化与电气化将推动的颠覆性变革。   “汽车行业绝对不是升级,而是转移,新四化出现不只局限在传统汽车技术上了,而是新生态和共享化,可以说产业革命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上说。   其中,新型出行商业模式将颠覆汽车所有权、个人出行与货运物流;在数字化领域,互联技术正在成为主流应用,人工智能也将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受监管压力与技术加速影响,整车厂电气化势头强劲。   “传统车企围绕新技术做一些调整也不是很困难,但新势力企业里面跑出个两三家来,也完全不是问题,但竞争肯定非常剧烈。”罗兰贝格与 21 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发布的《新趋势下的车企未来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罗兰贝格全球 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 郑贇说。   电动化带动的技术变革   根据自身优势定位的差异,不同类型整车厂对于 MADE (移动出行、自动驾驶、车网互联、新能源)的切入策略不同,领先整车厂依托传统优势,而新兴企业则利用新技术布局。   具体而言,国际领先整车厂在传统技术上优势明显,并且拥有强大的品牌力,其共享出行依托品牌背书崛起迅速,而在其他新技术上,则通过与优势供应商结盟;国内整车厂受到国家推广政策的支持,在电动车技术与资金上拥有较大优势,因此在电动车开发上,其自有实力较强也起步较早;新兴造车企业在新技术获取与获客能力上优于传统整车厂,利用自动驾驶、新能源与车网互联等新领域的布局快速切入市场获取客户。   据《报告》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大幅增长,到 2025 年若双积分达标,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分别占比 13% 与 4% 。   “后补贴时代,车企要降低汽车的购车成本;营造更好的消费和使用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现断崖式下跌。”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说。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 )   新能源整车厂分为五类,根据自身不同竞争优势,切入各自细分市场:包含专注 ICE 的豪华品牌、插电混动切入的国际品牌和国产品牌、切入纯电动车型的国产车企以及全新的进入者。   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国内整车厂优势明显,自主研发实力强,而国外整车厂则通过合作或外采实现布局。此外,传统合资整车厂更多关注本土化车型的 PHEV ,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更多关注纯电动汽车。   根据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发布的信息,本土传统整车厂均从中低端车型切入新能源市场,打造全新新能源平台,并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新进新能源车企主要以纯电动车为主,多数产品主要的投产时间集中在 2017 至 2018 年。   “我们国家的技术,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差距仍旧很大,比如自动变速器,未来成长还有很大挑战。包括整车智能化,积极态度也超出想象,但基础、底层的技术缺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付于武说。   目前,主流新兴造车企业均以 SUV 产品切入市场,产品各有侧重,并定位于不同消费群体。从产品技术角度来看,新兴势力也积极布局,努力在自动驾驶、车联网和新能源方面寻求突破。   总体而言,在创新方面,新势力车企将商业模式创新的关注点放在了用户体验和销售渠道创新上,着重对用户服务、智能互联服务、电池、充电服务等。   “对新创车企来说,产业政策、四化等新技术的变化,才能给我们带来机会,我们更希望它变。”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说。   对立还是融合?   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深度参与汽车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互联网业和汽车业,出现了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汽车的智能化技术以及汽车共享新业态的快速进化,正在大幅度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回顾新旧阵营的对立与融合不难发现, 2014 年以前,传统车企对新势力造车不以为意,新势力造车企业试图“颠覆”传统车企,双方合作意识薄弱;而两年以前,造车新势力企业意识到传统车企深厚积淀,希望借助传统车企在制造、供应链、品牌的领先优势。   从去年开始,传统车企对逐步壮大的新势力企业新技术与服务优势有明确认识,双方开始展开战略与资本合作;预计从 2024 年 开始,双方合作模式进一步加深,逐步出现新旧势力间的并购与行业整合。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传统整车厂可以在生产资质与生产工艺、整车研发能力,销售和售后服务渠道方面给予新势力造车企业帮助。只不过,在智能网联技术上,传统车企即便有一定的积累,但同样缺乏互联网基因;销售环节模态偏传统、需创新销售方式与获客渠道;在结合线上平台的售后与出行服务运营上,缺乏经验。   而造车新势力缺乏生产资质、短期内无法建立工厂与量产产能,且需大量前期资金投入;缺乏供应链资源、需要相关政府资源支持。   合众新能源汽车总裁张勇认为,新创车企有三个挑战:技术、成本和供应链与人才资源。面对全新变化的市场环境及新的竞争形态,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大众汽车对未来充满信心,将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及举措,适应更多更新的挑战。目前,大众集团正在中国不断拓展新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 长安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营销总经理夏立军 指出 , 4+2 技术的 深度融合将创造巨大的产业想象空间。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后,“中国汽车「金引擎」奖之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 年度企业评选”各大奖项也在本次大会上揭晓并举行了颁奖典礼。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颁奖 环节)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企业 颁奖环节)   二十一世纪传媒自 2010 年便启动了中国汽车「金引擎」促进计划,推出中国汽车「金引擎」奖评选,开展中国汽车市场调研活动,致力于促进整个汽车产业链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勾勒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代表性方向,借此推动中国汽车业升级和转型的发展进程,与业界同仁共同推动和塑造更好的汽车生态圈。   附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 年度企业获奖 榜单 ”   年度人物   1 、 China Automo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留平   2017 年 8 月,从重庆北上之后,徐留平对一汽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分解、重组、优化的大动作,独立红旗品牌、设立奔腾事业部、拆分一汽技术中心等。徐留平深知一汽集团症结所在,提出 “ 全体起立,竞争上岗 ” 的回炉式竞聘方案;他还将业务板块分为责、权、利、产、供、销一条龙 ……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示出其强大的决心与魄力。      2 、 China Automotive Management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管理人物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郑刚   2017年,在郑刚带领下的北汽新能源,纯电动领跑者的姿态越发明显。北汽新能源 2017 年销量为 103199 辆,同比增长 98% ,进入年产销超过 10 万辆纯电动车企 “ 俱乐部 ” 。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经在推动以充换电为基础的 “ 擎天柱计划 ” ,招纳全球新能源技术人才,成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 “ 国创中心 ” ,并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独角兽企业中行业第一股。      3 、 China Automotive Cross-over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跨界人物   零跑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 朱江明   他是大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工程师,也是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认为, IT人造汽车比传统汽车人、互联网人更有优势。正是由于大华天然IT基因和零跑造车的认真态度,成立35个月的零跑,已经自主研发出三大整车平台及配套“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在他主导下,零跑正在和大华联合研发AI自动驾驶芯片,以实现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化全覆盖。      4、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新创人物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沈晖   沈晖本人曾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是名符其实的汽车行业资深管理者,在其带领下,威马汽车本身无论是融资还是产品进度都令人瞩目。 2017 年,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正式落成,今年 3 月,首批威马旗下 EX5 量产车正式试装下线,这是国内新造车企业中首家自主建成投产的智能化整车工厂,也意味着威马汽车率先拉开了产品量产化的序幕。      5 、 China Automotive Public Relations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汽车传播人物   华晨宝马公共关系及企业社会责任副总裁 杨美虹   作为中国汽车公关领域最有名气的女高管之一,杨美虹以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业绩赢得业界一致认可。 2017年,华晨宝马投放了以第三代BMW 5系Li为代表的多款重磅车型。新大东工厂(扩建)正式揭幕,将“工业4.0”科技应用和“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杨美虹带领的华晨宝马公关团队,将华晨宝马优秀的产品和创新的生产技术完美展现于公众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年度 企业   1、 The Best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年度汽车企业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吉利汽车 2017 年销量同比增长率高达 63% , 全年销售 124.7 万辆 , 成为 2017 年销量最高的自主品牌车企。在 2017 年,吉利坚持轿车与 SUV 双轮驱动、均衡发展,同时 ,推出领克、并购宝腾、莲花等动作频频,综合表现优异。      2 、 The Best Auto Parts Supplier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汽车(配套)企业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017 年,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华销售额高达 829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达 25% 。凭借一系列针对本土市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及商用车和新能源车领域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博世再次取得远高于国内汽车产销量的平均增速。此外,博世驾驶员辅助系统业务的在华发展也尤为强劲,不断助力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的落地。      3 、 The Most Innovat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新创汽车企业   小鹏汽车   从 2014年成立至今,小鹏汽车已经获得多轮融资。2017年12月,小鹏结束3轮A+轮融资,并在2018年初宣布获得B轮融资22亿人民币。今年1月,CES国际电子消费展,小鹏汽车G3全球首发亮相,并将于今年年内上市并完成交付。 小鹏汽车成为第一批能量产汽车的新创车企,在技术创新和具备量产条件两者的结合上,表现突出。      4 、 The Bes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新能源汽车企业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车企, 2017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1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15% ,实现收入约 390.60 亿元,同比增长 12.83% ,占集团收入比例提升至 36.88%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云轨、储能等等产业上的布局,远超出一家汽车企业在环保领域的贡献。      5 、 The Best Joint Venture Automotiv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佳合资汽车企业   一汽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 - 大众在 2017 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17 年一汽 - 大众实现了累计生产整车 1500 万辆、年产整车突破 198 万辆 ; 在轿车市场覆盖份额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终端销量突破 200 万辆新跨越,同比增长 5.0% ,超额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6、 The Best Self-Owned Brand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佳自主品牌企业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   后起之秀传祺品牌,快速进入主流汽车企业行列。 2017 年广汽乘用车累计销售新车为 508586 辆,同比增长 36.70% ,超额完成 2017 年年初制定的 50 万销售目标,远超 2016年的37.2万辆。其中,广汽传祺GS4、GS8等产品“疯狂热销”,表现突出。      7、 The Best Brand Valu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汽车企业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安汽车特别注重品牌层面的升级,积极推动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经历了多轮的品牌架构调整,在品牌向上的总体战略下不断优化现有品牌架构,形成长安乘用车、新建中高端乘用车、欧尚汽车、凯程汽车四大品牌,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层级客户。目前,长安汽车已经拥有全新的品牌架构。      8 、 The Best Internet Innovation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具互联网创新汽车企业   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   上汽大通率先试水 C2B 造车模式,拉起汽车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的序幕。 2017 年 8 月,上汽大通推出了国内首款 C2B 智能定制化全尺寸 SUV D90 ,其在产品定义、开发、验证、选配、定价、改进等各个环节,都由用户全程参与。基于 C2B 模式, D90加权平均售价已超过20万元,在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冲击20万元天花板时,上汽大通已经率先抵达了这一目的地。      9 、 The Most Progress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具成长性汽车企业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2017 年广汽本田总销量达到 730,633 辆,远超年初设定的 69 万辆目标,创历史新纪录;同比增长 10.8% ,大幅度领先行业整体增速。其中,广汽 Honda 品牌全年销量为 714,282 辆,同比增长 9.6% ;广汽 Acura 品牌全年销量为 16,351 辆,同比增长 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