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陆作为地球地质演化的活化石,其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记录了十亿年的板块运动历史。从德干高原的火山岩层到喜马拉雅的造山褶皱,从恒河平原的冲积沃土到东部沿海的矿产富集带,这片土地展示了多样且关联性强的地质特征与矿产资源分布。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前寒武纪基底构造(40亿年前-5.4亿年前)、冈瓦纳聚合期(5.4亿年前-2亿年前)、裂解漂移阶段(2亿年前-5000万年前)和新生代构造重组(5000万年前至今)。这些阶段分别形成了印度次大陆的基础克拉通、锰矿带、火山岩省和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印度次大陆分为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恒河-印度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三大地貌单元,各单元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与矿产分异。例如,喜马拉雅带的铬铁矿、蓝宝石和克什米尔铅锌矿床;恒河平原的砂金矿、岩盐和油气藏;德干高原的条带状铁建造、玄武岩风化壳型铝土矿和金刚石原生矿。
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包括:能源矿产集中在二叠纪冈瓦纳盆地,黑色金属矿产以前寒武纪基底与火山活动耦合为主,有色金属矿产以岩浆-热液与表生富集叠加为特色,贵金属与宝石则多为构造-岩浆-表生多期成矿,战略矿产由独特地质事件控制,非金属矿产则主要由沉积与表生作用主导。总体而言,印度次大陆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不仅形塑了其地貌特征,还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