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密度赶上锂电池 蜂巢能源二代短刀片电池明年量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蜂巢能源宣布,第二代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池完成开发,预计将于明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蜂巢能源二代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池规格与上一代相同,长度为600毫米,但是单体容量提升至196Ah,能量密度超过185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430wh/L,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磷酸铁锂电池稳定性强,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低一直是最大的短板,而蜂巢能源第二代短刀片电池能做到185wh/kg,已经赶上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三元锂电池了,着实表现优秀。

    蜂巢能源官方表示,基于该电芯可以实现A级车550km的续航里程,并可以实现在高能量密度下1.6C快充,30 分钟即可充电 80%。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工信部近期发布的“能量型动力电池项目单体能量密度应≥180Wh/kg”的指标,对于坚持技术创新的头部企业而言是可以达到,但对于技术落后的电池企业来说,就会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蜂巢能源正在规划新建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中,能量密度都将达到180wh/kg 以上。

    按照规划,蜂巢能源将在在建及规划中的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全面导入AI工厂建设规划。

    其目前实现量产的无钴电池和第一代L600短刀片磷酸铁锂电芯都是采用的车规级AI智能智造标准,使用先进的AI生产线,确保产能的优质性和产品的高质量。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1989.html
相关报告
  • 《蜂巢能源加速固态电池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23
    • 蜂巢能源加速固态电池布局,多家A股公司披露最新进展 7月22日,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正全力推进固态电池的研发与量产进程,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其2.3GWh的半固态量产线上,试生产第一代容量为140Ah的半固态电池。 这款电池不仅标志着蜂巢能源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将作为宝马MINI下一代车型的专用电池,预计于2027年开始大规模供应,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  此外,蜂巢能源在半固态电池领域还有其他规划,今年将量产第一代半固态能量密度为300Wh/kg的软包电池,其成本优势显著;而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将提升至360Wh/kg,容量为78Ah。 在全固态电池方面,蜂巢能源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将达到400Wh/kg,容量为68Ah,主要瞄准低空飞行和汽车两大应用领域。全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蜂巢能源在这一领域的提前布局,无疑将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蜂巢能源的固态电池布局并非孤例。7月以来,A股市场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披露了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或量产时间,固态电池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其中,孚能科技宣布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公司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进一步放大至GWh级别。 长安汽车则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同样达到400Wh/kg。德尔股份也表示,其固态电池已通过UN38.3认证,为后续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并正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的建设。 材料端与设备端同样释放出产业化的积极信号。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而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一期项目首批生产设备也顺利进场,即将进行安装调试。这些项目的推进,为固态电池的量产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与设备保障。 据国投证券统计,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出货量有望增长到11.1GWh,到2030年预计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量产进程的加速推进,其在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 《揭秘蜂巢能源成都工厂:见证全球最先进的储能短刀飞叠热复合产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3
    • 9月12日,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以第一视角走进蜂巢能源储能生产基地——成都工厂,并首次对外披露了公司为何要走储能产品“非标”路线,L500短刀储能电芯获得国内外主流储能集成商、业主认可的原因,以及储能的未来为何一定是叠片,而叠片的未来为何会沿着热复合工艺迭代? “三世同堂”:成都基地已布局三代短刀储能电芯 在探厂中,杨红新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目前蜂巢能源成都基地已布局的三代短刀储能电芯。 其中,第一代为325Ah的磷酸铁锂短刀叠片产品,循环寿命超过12000次+;第二代短刀叠片储能电芯,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容量达到350Ah,可以帮助20尺储能舱实现6.9MWh的超大容量;同时公司还研发了第三代储能电芯——770Ah超大容量储能电芯,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在成都基地量产。 蜂巢能源一次性规划的三代产品,全部使用了公司在行业首创的第三代热复合叠片技术,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目前,蜂巢能源容量为325Ah的L500短刀储能专用电芯已经应用在协鑫集团“鑫宇+”大储集成产品,单标准20尺储能舱可实现储能容量达到6MWh。近日,中车株洲所与蜂巢能源就储能超大容量电芯进行了合作签约,未来蜂巢能源将为中车株洲所CESS-4.0储能系统提供全新一代超大容量叠片储能电芯。 工艺创新:热复合叠片是储能电芯的最优解 “在好的产品研发出来后,如何高质量的制造出来是关键”。 为了保证电池的品质,蜂巢能源成都基地350Ah储能电芯工厂完全按照灯塔工厂设计,具备高度智能化、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无人化,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率超过了95%。 在工厂探访中,杨红新介绍称,蜂巢能源储能工厂已经实现了无人化生产,采用了多工序集成工艺,率先在行业达到极简化生产,“其好处是投资成本更低、能耗更低,对应的制造成本也更低;另外,工序集成减少了电芯极片在生产环节的移动次数,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更高。” 在现场可以看到,涂布环节上下料全部由AGV完成,运输效率大大提升,全程无人工接触,极片更安全;产线采用了CCD在线监测功能,针对涂布速度、面密度等做到了24小时监控,确保每一片极片质量全部达到标准。 蜂巢能源储能电池产线还引入了832台CCD摄像机进行全工序的缺陷检测,质量控制点超过1200个,实现了生产过程100%缺陷不良检测,不让任何的不良品流出。 在关键工序叠片环节,蜂巢能源采用全球首创的热复合飞叠技术。 据介绍,热复合通过把隔膜和负极复合到一起,解决了传统叠片的隔膜掉粉、褶皱问题。热复合后的极片表面非常光滑平整,也不需要胶带粘贴。 热复合飞叠技术是蜂巢能源在动力短刀电池成功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解决了长期以来叠片效率慢、良率低的难题,在安全、长寿命、快充等核心参数不仅优于卷绕,对比行业其他叠片技术,也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技术突破,大批量的生产实践验证,以及市场端反馈,蜂巢能源认为叠片的未来一定是热复合叠片。 打破传统:短刀储能电芯是20尺储能舱的最优解 当前,市场主流储能电芯仍然是基于早前从商用车直接拿来“借用”的71*173尺寸规格的280Ah或314Ah电芯,且多数储能电芯企业仍然基于该尺寸进行产品迭代。 “我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研判,还是决定选择一条正确但可能很艰难的道路,”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从储能系统和场景应用的底层逻辑出发,进行正向开发设计,认为储能未来最需要的电芯,一定是可以满足系统集成更安全、成组效率更高,以及可以持续迭代升级、潜力更大的电芯。 基于此,蜂巢能源从安全、系统集成、成组效率、降本等维度正向推导,认为长度500mm、高度215mm,基于叠片工艺的L500短刀储能电芯是20尺储能舱的最优解。 作为完全针对储能应用场景正向开发的产品,蜂巢能源L500短刀储能电芯在成本、安全、性能等维度均较目前主流储能电芯有优势,并能为用户创造更多收益。 成本端,基于350Ah的L500短刀储能电芯,可以实现单20尺集装箱容量达到6.9MWh,较目前主流的5MWh集装箱,系统成本可以降低5%,占地面积可以降低28%,降低储能初始购置成本和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 安全端,传统的卷绕工艺在处理较长极片时,卷绕速度和张力控制较为复杂和不可控,另外,放电过程中极组的圆角膨胀应力不均。卷绕结构很容易产生极片褶皱,从而导致负极片析锂等安全问题。而叠片则无此问题。 性能方面,储能电芯的性能表现,除了高安全外,循环寿命已经成为各家竞争的关键之一,其决定了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吞吐电量。 蜂巢能源采用叠片工艺,叠片结构为每层一个极耳,内阻优于卷绕;其次,L型短刀电芯薄,叠加两侧出极耳产热分散,温升低,温度分布更均匀,且L型电芯发热功率低,单颗电芯发热温度低,使得电芯具有更好的循环寿命。 在系统端,L500短刀储能电芯可以实现在系统端上下双层液冷,较传统的71*173尺寸电芯内部温差降低8度,循环寿命提升10%。 值得一提的是,热复合独有的封边设计,还可以储存2%电解液,进而延长电芯的循环寿命。 基于叠片工艺和热复合技术,蜂巢能源储能电芯有着优异的循环、安全性能,而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全生命周期更大的吞吐电量,可以为用户创造更多的收益。 储能电芯的逻辑是“向大而生”,电芯越大,成本越低,系统集成效率越高。叠片在储能电芯开发上具有先天优势,蜂巢能源作为全球叠片工艺的引领者,并独创了热复合技术,不断引领大容量电芯迭代方向,并获得行业头部集成商极高的认可度。相信,未来随着储能电芯批量化交付,蜂巢能源在全球储能市场份额将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