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和清华大学:室温液态金属打印制备准二维β-Ga2O3半导体构建晶体管电子器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9
  • 引言:

    镓和镓基合金是典型的室温液态金属,具有低熔点、高表面张力、柔韧变形性、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以及低毒性等优秀特性。基于液态金属的应用迄今已被拓展到先进热管理、柔性电子、软体机器人、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与其它金属类似,空气与镓基液态合金之间的界面处同样易于形成薄的自限性氧化膜。在以往的系列研究中,基于氧化前后表面张力的变化被用于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诱导液态金属的各种运动和变形行为。然而,到目前为止,氧化膜本身的物理性质很少受到关注。

    β-Ga2O3是一种新兴的半导体材料,其具有4.6-4.9 eV的超宽带隙,高击穿电场和较大的Baliga品质因数(Baliga’s Figure of Merit, BFOM),是制备下一代高功率电子器件的候选材料之一。然而,由于β-Ga2O3膜大面积沉积具有很高的难度,实现基于β-Ga2O3膜的电子器件一直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实际上,包覆Ga基液态金属表面的氧化层在制造大面积β-Ga2O3膜方面可以拓展出惊人的新应用。

    众所周知,二维(2D)材料具有许多与块状材料不同的有趣特性,例如压电和光学特性,其多样化应用潜力激发了学术界对相应合成策略的特别关注,而合成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各种创新方法的提出而逐步得到拓宽。2012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刘静小组在一篇长达30页的前瞻性论文中首次描述了基于液态金属镓等材料直接制备各类型导体、半导体继而构筑功能器件的DREAM Ink(梦之墨)原理和方法;2017年,澳大利亚Kalantar-zadeh小组借助镓基液态金属的独特反应环境探索了相对容易的合成路线。基于范德华力分离表面氧化膜的方法激发了获取超薄氧化镓层的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其它功能性二维材料的合成策略。理论上,由此制成的材料在构建薄膜半导体器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迄今为止,国际上直接利用液态金属制造功能器件的研究还鲜有尝试,将这些材料用于制备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层的相关探索存在大量空白,学术界对这些二维材料的电性能研究尚有较大欠缺。

    成果简介: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及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小组报道了一种利用液态金属表面氧化物与基板之间的冲击过程来印刷和制备硅片级薄膜半导体的新方法,相应研究阐明了液态金属液滴下降高度和后处理温度对氧化物层形成的影响,有望优化大面积β-Ga2O3薄膜制造方法。基于薄的β-Ga2O3层,通过比传统掺杂方法更容易、更快捷的方法成功实现了具有高迁移率(~21 cm2 V-1 s-1)和高开关比(~7×104)的晶体管器件。另外,论文揭示了附着有β-Ga2O3的硅片电性能的变化规律,其显示出较低的击穿电压。可以预期的是,此项成果将促进基于2D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器件实用化。研究成果以“通过室温液态金属氧化层印刷准二维β-Ga2O3半导体构建电子器件”(Printing of quasi-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ing β-Ga2O3 in constructing electronic devices via room temperature liquid metals oxide skin)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Physica Status Solidi (RRL) - Rapid Research Letters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博士生林聚及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博士后李倩,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及理化所研究员刘静。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17988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成功合成新型碳基二维半导体材料 弥补石墨烯缺憾》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12-09
    • 近期召开的“全球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国际芯片导线技术会议”上,IMEC(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提出了四种延续摩尔定律、打破2nm芯片物理极限的方法。这几种方法无一不是建立在了使用“石墨烯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讨论,专家组最终达成一致,将石墨烯定位下一代新型半导体材料,将碳基芯片定义为下一个芯片时代的主流。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基二维材料自发现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石墨烯的零带隙半导体性质严重限制了其在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 针对该情况,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等自2013年开展新型碳基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制备研究,2014年1月成功制备了由碳和氮原子构成的类石墨烯蜂窝状无孔有序结构半导体C3N单层材料,并发现该材料在电子注入后产生的铁磁长程序。 C3N晶格结构及氢化后铁磁长程序 从结构图可以看出原本C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全部被N原子分隔开。C3N的成功合成弥补了石墨烯无带隙的缺憾,为碳基纳米材料在微电子器件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选择,并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于2016年初步实现AA'及AB'堆垛双层C3N的制备。在此基础上,他们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袁清红团队通过近5年努力,借助实验技术与理论研究,在双层C3N的带隙性质、输运性质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证明双层C3N在纳米电子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潜力。该工作证明了通过控制堆垛方式实现双层C3N从半导体到金属性转变的可行性。与本征带隙为1.23 eV的单层C3N相比,双层C3N的带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近金属性的AA和AA'堆垛、带隙比单层减少将近30%的AB和AB'堆垛、与单层带隙相近的双层摩尔堆垛。 AA'(a-c)及AB'(d-f)堆垛双层C3N的HAADF-STEM图像 上述工作是C3N材料实验与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为进一步构建新型全碳微电子器件提供了支撑。然而,相比于目前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的石墨烯,C3N的研究起步较晚,该材料的基本物性研究仍有大量空白有待填补。
  • 《石墨烯“打底” 我科学家制备出高速晶体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31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员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晶体管“硅—石墨烯—锗晶体管”,成功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并将其截止频率由兆赫兹(MHz)提升至吉赫兹(GHz)领域,未来将有望在太赫兹(THz)领域的高速器件中应用。该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   1947年,第一个双极结型晶体管(BJT)诞生于贝尔实验室,引领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技术的新时代。过去的几十年里,提高BJT的工作频率一直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HBT)和热电子晶体管(HET)等高速器件相继被研究报道。然而,当需要进一步提高频率时,这些器件便遭遇到瓶颈:HBT的截止频率最终被基区渡越时间所限制,而HET则受限于无孔、低阻的超薄金属基区的制备难题。   近年来,石墨烯作为性能优异的二维材料备受关注,人们提出将石墨烯作为基区材料制备晶体管,其原子级厚度将消除基区渡越时间的限制,同时其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也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低阻基区。   “目前已报道的石墨烯基区晶体管普遍采用隧穿发射结,然而隧穿发射结的势垒高度严重限制了该晶体管作为高速电子器件的发展前景。”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半导体薄膜和石墨烯转移工艺,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的硅—石墨烯—锗晶体管。   该研究人员表示,与已报道的隧穿发射结相比,硅—石墨烯肖特基结表现出目前最大的开态电流和最小的发射结电容,从而得到最短的发射结充电时间,使器件总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器件的截止频率由约1.0MHz提升至1.2GHz。   据悉,我国科研人员同时对器件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验数据建模发现了该器件具有工作于太赫兹领域的潜力,这将极大提升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性能,为未来最终实现超高速晶体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