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环境怎样可以更好》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8-26
  • 孟加拉工厂的倒塌事件,超过1,000人丧生,重新引起公众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作环境的讨论:怎样改善工厂工作的危险性和有害性。

    麻省理工大学政治学者Richard Locke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超过10年了。Locke参观过全球的好几百个工厂,带领一队研究人员收集的信息量是史上最大的。许多年以来,Locke认为答案在于私营部门的监管:跨国公司监管供应商的工厂,注重违反安全行为,威胁从供应商中撤出业务。

    但是近几年,Locke改变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仅靠私营监管来消除工作危害、超时工作、童工和低薪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制定和鼓励更好的工厂标准。

    “从系统上来看,私营法规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凑效,”Locke说,他是麻省理工大学政治科学院的院长和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总比没有法规好,但在我们研究的任何供应链当中,私营法规对提高工作环境和加强劳动权利显得并没那么重要。”

    最近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私营力量的前景和局限”中,Locke对这个观点进行延伸,详细介绍私营部门和政府部门可以作用的方式,有时可以一起作用,让工厂生活不再难以接受。

    “私营部门能够做的就这么多了,对于公民权利的问题,例如结社自由权、集体谈判权,”Locke说,“你不能够一下子在一间工厂落实这些权利,或者在一条供应链,甚至是在一个品牌。这些是领土性质的权利,也只有主权国能够落实。”

    供需链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工厂环境,Locke在书中强调,我们需要把每一间工厂看做巨大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恶劣的工作环境不仅只是当地糟糕的管理,同样是跨国公司需求造成的。

    假设一家跨国公司期望一张新订单从采购到出货的周转时间在11周内,在设计环节花费时间较长,于是工厂只有9周处理这张订单。Locke说,对工厂工人造成的结果是“补救的唯一方式就是加班”。于是超时工作就成了主要问题。

    行业对产品过度生产,这些产品往往很少赚钱,同样是仓促生产的推力。消费性电子产品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只有9个月,由于企业不想持有库存,于是造成大量订单。所有的案例都表明,重担都压在工人身上,要求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越多工作越要快。

    Locke说道:“品牌和零售商在做的事情可能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对工厂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串联性的消极的。”他指出“事实上,我们已经证实了订单的大量波动导致工作时间的大量波动,同样导致雇佣和解雇临时工数量上大量波动。”

    引证材料的首例讲的是Nike,它依靠亚洲工厂用不正当劳动生产而在九十年代引起抗议。Locke开始和Nike合作研究问题,Nike很快就增加了合规员来严肃对待提高工作标准问题。Nike还逐步把1998到2011年公司每次对劳动行为的审查报告提供给Locke和他的研究团队。

    对Nike的研究使得Locke有机会接触其他企业,包括Coca-Cola,Hewlett-Packard以及Van Heusen。他的书引用的超过50个国家的几千家供应商的数据,还参观了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10个国家的120家工厂。

    Locke认为,正因为管理决策影响几千公里外的工作状况,改善的不仅仅只是工厂车间,应该发生在行政管理地点。他还说:“我们需要改变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他们把总部设在美国或者其他工业发达国家。”

    Locke本对私营执行能够提供工厂一种双赢的机制寄予希望,这种机制是实行更好的生产运作时,工厂可能放权给工人和变得更安全。

    “全球化时代,对单个国家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对于我来说似乎是可以作为一种可选择的途径。”Locke说,“而且我仍然对工厂的能力建设持乐观态度。”但是,数据和工厂参观都不得不使他相信,仍然有非常多的工厂忍受着恶劣的条件,在生产前线引起抗议。

    “如果你只是向工厂引入新技术,那么在供应链里面谁强大谁就获得利益,不管是需方还是供方。”Locke说,“它将真正挑战极限,人们引入精益生产却不保证工人权益和提高工资待遇等等显现大量存在。这个有趣的发现是我们从这些不同国家和不同项目的研究当中仅有的得出。”

    哪里都可以改善

    对工厂自身评估而言,Locke反而支持的是在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积极合作来建立和维持可接受的工作环境。尽管,就如孟加拉悲剧表明那样,除非灾难降临,否则政策不会做任何没有必要存在的改变。

    但是Locke坚持,这些改变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就拿看上不可能成功的柬埔寨做为例子。在那里,联合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和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合作,就工作环境方面取得全面的进步,同时建立监控系统。

    “柬埔寨已经度过了战争的恐怖时期,现在也很少官方记录,然而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品牌已经投资去开发工厂的生产能力,同时,开发政府加强法律作用的功能。”Locke说,“如果能在柬埔寨发生,改变也能发生在局部中国,印度或其他任何地方。”

    Aseem Prakash,一位华盛顿大学的政治学者,认为Locke的新书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并称它的“主要优势在于Richard Locke获得的企业层面数据的质量。这种获得层面是在政治学科上史无前例的。”

    这项工作研究将继续在苹果公司和未来与Locke合作的公司中进行检验。

    “我们知道问题是存在的。”Locke说,“但是资源并不充裕的地方发生积极的改变,这样的例子也是足够的,这就有可能了。改变不是自发的,但是如果有正确的政治意愿、知识和投资,改变可以发生。”

  • 原文来源: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3/how-to-make-factory-conditions-better-0506.html
相关报告
  • 《智能工厂的组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0-20
    •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智能工厂的建设也开始在工厂中普及。关于智能工厂的建造,许多人错误地理解为就是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的组合。实际上,要建造一座现代化智能工厂是一件细致、复杂的工作,其中不仅涉及到智能制造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有效地布局于企业自身的生产实践中。 现在很多人,很多企业,很多制造业都找追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甚至很多制造业企业家到处找工程师,行业专家,打造自己的最高效,最安全,最省事,最便捷,最节约的智慧工厂。打造智能工厂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管理智能化、装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将坚持的事做到极致,是最高的境界。智能工厂也是普及工业4.0的理念思维。 智能工厂是辅助在工业4.0,一种在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产生的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从终极目标来看,工业4.0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核心在于提高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工业专用软件 在研发设计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研发工具软件和工业设计软件,采用“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科技情报信息库、专利文献 数据库 、工业设计素材库等,推广 计算机 辅助工程(CAE)、工业仿真等技术,提高研发设计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缩短研发设计周期。 在生产加工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工业控制软件、数控系统,推广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进料设备、加工设备、 包装 设备等的联网协作,打造“无人工厂”。 在企业管理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管理软件。鼓励工业企业开展ERP和MES集成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间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推广商业智能(BI)系统,鼓励企业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辅助决策的“仪表盘”系统,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打造智能装备体系 对于 机械 装备行业,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工程机械等。智能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我国将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 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工业与信息化融合 在企业内部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生产与销售的集成、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总部与分支机构的集成,实现产销衔接、管控一体,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减低成本,控制风险。 在企业之间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产业链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相互共享设计、库存、物流等信息,以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总成本,实现即时生产。 根据我国工业与信息化融合规划:到202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生产需要的产品时,可以智能利用有关能源。通过IT技术,可以保证对于能源的使用是以最为有效的方式进行。物联网是把所有各种各样的部件考虑进去;而今后做决策时,是把所有的组织体系考虑进去,这是一种整体的思考方法。这将使产业链分工变得高度有效,相互又非常精准地对接。 未来可以看到一个智能化的经济体:包括智能化的生产、工厂、生活、家居、交通、物流、治理、环境、人的活动等产业链要素。这个过程实际上由IT系统加以控制,IT系统知道如何组织生产,来收集所有的数据,并用一种控制的方式与有关各个环节进行互动。未来整个生产当中捕捉到的数据都可以进行实时分析,帮助人做出决策,进行一些设定同时进行传输,而且在发生某些故障时,自动发送警告。 工业4.0用了很多IT技术,毫无疑问会重新塑造整个生产流程,原来的工人会受到影响。工人会产生担忧,在这种担忧下,会不配合和加以破坏;因此需要和他们进行讨论,告诉他们未来的整个工作场景是怎样的,希望他们参与进来,让这样的技术最终改善他们的处境,而不是相反。 如此,智能工厂的生产组织变得极其高效。同时,单体智能工厂也可以成为联合体,即把外部的一些工厂包括进来。比如单体智能工厂在进行生产时,一旦某些原料用完了,厂外供应商会自动获取信息,然后就会自动交付定额的原料。智能工厂和厂外的合作伙伴完全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进行整合,这是非常和谐的互动,可以诞生智能化的商业模式,即:随时在生成数据,随时按照精确的数据让生产方了解情况,来改善生产当中的状况。 在当前环境下,迈向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身处智能制造时代的企业管理者们需要擦亮双眼、时刻保持前瞻性,才能抓住智能制造飞速发展的浪潮,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IEEE/CVF】新技术可以帮助自动驾驶汽车更好地看到周围环境》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0-17
    • 得益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一项技术,自动驾驶汽车有朝一日或许能在道路上更好地导航。 这项技术可以让人工智能程序利用二维图像更准确地绘制三维空间地图。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人员表示:"大多数自动驾驶汽车都使用名为视觉转换器的强大人工智能程序,从多个摄像头获取二维图像,并创建车辆周围三维空间的表示。 虽然这些人工智能程序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多视图注意情境化"(MvACon),是一种即插即用的补充技术,可以与现有的视觉转换器人工智能程序结合使用,提高它们绘制三维空间地图的能力" 。研究团队用目前市场上三种领先的视觉转换器测试了 MvACon 的性能,这三种视觉转换器都依靠一组六个摄像头来收集它们转换的二维图像。 MvACon 显著提高了所有三种视觉转换器的性能。 该研究团队在今年的IEEE/CVF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上发表了题为 "Multi-View Attentive Contextualization for Multi-View 3D Object Detection "的论文。 原文链接:https://openaccess.thecvf.com/content/CVPR2024/papers/Liu_Multi-View_Attentive_Contextualization_for_Multi-View_3D_Object_Detection_CVPR_2024_pap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