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可拓展光量子技术综述论文》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29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王辉教授,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Ralph教授和荷兰特温特大学Renema教授,受邀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10.1038/s41563-025-02306-7)发表题为“可拓展光量子信息技术”(Scalable photonic quantum technologies)的综述文章。该论文系统性阐述了光量子态的产生、操纵以及探测的原理和技术,梳理了量子计算及量子模拟、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的国际进展,并对未来进一步如何发展大规模光量子计算、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网络和量子精密测量应用做了展望。

    光子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核心载体之一。在量子通信方面,光子是量子通信中不可替代的信息载体。未来,可凭借太空中的量子星座及地面的光纤组网的结合,向全世界实时输送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在量子计算方面,光量子是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重要历程碑的物理体系之一。由于飞行比特、操纵精度高、不与环境相互作用等优点,未来非常有希望在室温大气环境下直接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利用光量子压缩态、纠缠态等,已实现众多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的精密测量,在生物医学、更高精度的国际单位定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潘建伟团队在光量子信息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例如在量子通信方面,基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星地量子科学实验,结合基于纠缠的量子中继,构建了空地一体化量子信息网络;在光量子计算方面,在多光子纠缠与度量、实用性单光子源、量子计算优越性等多个方面长期保持国际领先,“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多次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上海市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5-02306-7

相关报告
  • 《成果斐然!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9篇CNS》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03
    • 2019年,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一年,科研成果斐然,截至5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Science 发表了4篇文章,Nature 发表了4篇,Cell 发表了1篇。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领域表现极其突出。 【1】指导单自旋系统的演化对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研究了量子系统的动力学,奇偶时间对称的哈密顿量表现出奇异的性质。尽管在经典系统中已经探索了奇偶时间对称性,但是它在单个量子系统中的观察仍然是难以捉摸的。 2019年5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及荣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in a single-spin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非Hermitian物理学可以在固态量子系统中找到。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称为扩张的方案,将PT对称哈密顿量转换为厄米尔式哈密顿量。 这使研究人员能够用钻石中的单个氮空位中心来研究PT对称物理学。 该结果为开发和理解量子系统中PT对称Hamiltonian的奇异性质提供了一个起点。 【2】疱疹病毒是包膜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导致各种病症,包括唇疱疹,先天缺陷和癌症。它们的特征在于伪二十面体衣壳包裹紧密堆积的双链DNA(dsDNA)基因组。疱疹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过程涉及将ATP驱动的终止酶募集到独特的顶端入口以识别,包装和切割多联体dsDNA,最终产生含有基因组的病毒粒子。虽然已经在dsDNA噬菌体中研究了这一过程,但是缺乏基因组包装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这阻止了这些多步反应的阐明。2019年5月30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Z. Hong Zhou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第一单位,刘云涛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Cryo-EM structures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1 portal vertex and packaged genome”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解决了先前模糊的HSV-1顶端入口结构,并揭示了通过分子间和分子内可塑性来调节对称性错配。该工作利用冷冻电镜首次解析了人类疱疹病毒基因组包装的关键机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组结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疱疹病毒引发的多种疾病,并可望改造疱疹病毒用于靶向治疗。 【3】2019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范桁及朱晓波等人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walks with a 12-qubit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超导量子比特作为具有高保真操作和断层扫描读数的人工原子,在12比特的超导处理器上研究了一个和两个强相关微波光子的连续时间量子行走。有趣的是,该研究观察到基本量子效应,包括叠加态量子信息的光锥传播,特别是量子比特对之间的纠缠,以及时间演化相关的奇异行为,表示光子反聚束与有吸引力的相互作用。该研究制备出12个超导比特的量子多体纠缠态,不但刷新世界纪录,并为进一步研究多体动力学现象和通用量子计算奠定了基础; 【4】2019年4月10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永泉/张冰研究团队等人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magnetar-powered X-ray transient as the aftermath of a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的文章,发现了首例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的磁星所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证实了双中子星并合直接产物可以是大质量毫秒磁星,明确了一系列关于中子星物态方程与极高磁场强度等基本物理规则条件,进而深化了对中子星基本属性的认识,证实了之前的理论预言; 【5】2019年3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和尚睿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Photo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alkylations mediated by triphenylphosphine and sodium iodide"的研究论文,该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可见光激发的分子间电荷转移用于光氧化还原催化的新概念,发现了一种简单易得、高效环保的非金属阴离子复合物光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温和条件的脱羧偶联反应,突破了传统反应需要贵金属光催化剂或有机染料的限制; 【6】2019年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鲍进及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韩纲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可注射眼球注射光感受器的上转换纳米粒子(pbUCNPs)。这些纳米颗粒锚定在视网膜光感受器上作为微型NIR光传感器,以产生具有可忽略的副作用的NIR光图像视觉; 【7】2019年1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韦世强教授、杨金龙教授等课题组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tomically dispersed iron hydroxide anchored on Pt for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in H2”的文章,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LD),首次设计出一种新型Fe1(OH)x-Pt单位点界面催化剂结构,并在低温高效去除氢气中微量CO制备高纯氢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8】2019年1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等人在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Observation of magnetically tunable Feshbach resonances in ultracold 23Na40K+40K collis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在超低温下观察到的原子 - 分子Feshbach共振以极高的分辨率探测三体势能面有助于提高对超冷碰撞的理解; 【9】二维电子系统中量子霍尔效应(QHE)的发现使拓扑在凝聚态物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尽管几十年前提出将QHE推广到三维(3D)电子系统的可能性,但尚未通过实验证明。2019年5月8日,南方科技大学张立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乔振华及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杨声远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in ZrTe5”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全球首次在ZrTe5晶体中实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3D QHE)。研究人员在磁场下对块状ZrTe5晶体进行低温电传输测量,并在相对较低的磁场下实现极限量子极限,其中仅占用最低的Landau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观察到接近于零的无耗散纵向电阻率,伴随着与沿场方向的费米波长的一半成比例的良好发展的霍尔电阻率平台。这种响应是3D QHE的特征,强烈暗示了在极限量子下由增强的相互作用效应驱动的费米表面不稳定性。该研究结果提供了3D QHE的实验证据,并为进一步探索3D系统中的奇异量子相和跃迁提供了有希望的平台。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模拟实验中观测到“弦断裂”现象》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2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首次使用超冷原子光晶格系统实现了对格点规范理论中“弦断裂”(String Breaking)现象的量子模拟,为理解强相互作用体系中的禁闭行为与相变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Physics)杂志以“Ultracold Atoms Simulate Breaking Flux Strings”为题作为研究亮点专门报道。 规范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框架,不仅是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基础,也广泛应用于理解凝聚态物理中的各类强关联多体现象。在高度可控的冷原子量子模拟平台上实现对规范理论的模拟,不仅能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其动力学过程,还能探索粒子对撞机难于达到的实验参数区域中的物理现象。因此,量子模拟器有望为高能物理问题提供新见解,并成为研究凝聚态拓扑相和低能多体物理机制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研究团队开发了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并对格点规范理论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20年,该团队成功模拟了施温格模型,并实验观测到了局域规范不变性,验证了电动力学中的高斯定律[Nature 587, 392 (2020)];2022年,该团队进一步研究了规范理论中的热化动力学[Science 377, 311 (2022)];最近,该团队还对量子热化和量子相变之间的关联[Phys. Rev. Lett. 131, 050401 (2023)],禁闭-解禁闭相变问题[Nat. Phys. 21, 155 (2025)]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该团队针对格点规范理论中的弦断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量子色动力学中,两个静止色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势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这一特性使得单个夸克无法孤立存在。然而,当色荷间距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系统的能量足以生成一对夸克-反夸克对,进而导致弦的断裂。作为量子场论中的非微扰现象,弦态与双介子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得对弦断裂过程的研究极具挑战性。一方面,传统数值计算方法难以精确求解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粒子碰撞实验中也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观测。基于前期对格点施温格模型中禁闭动力学的研究,该团队搭建了可编程光学超晶格量子模拟平台,将格点施温格模型映射至光晶格超冷原子的玻色-哈伯德模型,通过精确控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系统初态的可控制备和多参数演化。通过调节系统演化参数(“费米子质量”与“弦张力”),体系从“弦态”演化至形成粒子对并发生弦断裂的“断裂弦态”,从而完整演示了弦断裂物理过程。更进一步,研究团队通过定量控制系统中费米子质量、弦张力和弦长度之间的关系,提取出了弦断裂发生时的能量共振条件,揭示了弦断裂现象的产生机制。 本工作展示了光晶格量子模拟器在揭示规范理论微观机制方面的潜力,为将实验研究拓展至更高维度和更高对称性的规范模型并深入探索伪真空衰变、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及拓扑量子相变等关键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刘颖、博士后章维勇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安徽省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ccepted/10.1103/mwy1-v9hk 《物理》报道链接: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s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