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斐然!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9篇CNS》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03
  • 2019年,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一年,科研成果斐然,截至5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Science 发表了4篇文章,Nature 发表了4篇,Cell 发表了1篇。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领域表现极其突出。

    【1】指导单自旋系统的演化对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研究了量子系统的动力学,奇偶时间对称的哈密顿量表现出奇异的性质。尽管在经典系统中已经探索了奇偶时间对称性,但是它在单个量子系统中的观察仍然是难以捉摸的。 2019年5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及荣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parity-time symmetry breaking in a single-spin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非Hermitian物理学可以在固态量子系统中找到。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称为扩张的方案,将PT对称哈密顿量转换为厄米尔式哈密顿量。 这使研究人员能够用钻石中的单个氮空位中心来研究PT对称物理学。 该结果为开发和理解量子系统中PT对称Hamiltonian的奇异性质提供了一个起点。

    【2】疱疹病毒是包膜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导致各种病症,包括唇疱疹,先天缺陷和癌症。它们的特征在于伪二十面体衣壳包裹紧密堆积的双链DNA(dsDNA)基因组。疱疹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过程涉及将ATP驱动的终止酶募集到独特的顶端入口以识别,包装和切割多联体dsDNA,最终产生含有基因组的病毒粒子。虽然已经在dsDNA噬菌体中研究了这一过程,但是缺乏基因组包装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这阻止了这些多步反应的阐明。2019年5月30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Z. Hong Zhou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第一单位,刘云涛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Cryo-EM structures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1 portal vertex and packaged genome”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解决了先前模糊的HSV-1顶端入口结构,并揭示了通过分子间和分子内可塑性来调节对称性错配。该工作利用冷冻电镜首次解析了人类疱疹病毒基因组包装的关键机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组结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疱疹病毒引发的多种疾病,并可望改造疱疹病毒用于靶向治疗。

    【3】2019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范桁及朱晓波等人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walks with a 12-qubit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超导量子比特作为具有高保真操作和断层扫描读数的人工原子,在12比特的超导处理器上研究了一个和两个强相关微波光子的连续时间量子行走。有趣的是,该研究观察到基本量子效应,包括叠加态量子信息的光锥传播,特别是量子比特对之间的纠缠,以及时间演化相关的奇异行为,表示光子反聚束与有吸引力的相互作用。该研究制备出12个超导比特的量子多体纠缠态,不但刷新世界纪录,并为进一步研究多体动力学现象和通用量子计算奠定了基础;

    【4】2019年4月10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永泉/张冰研究团队等人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magnetar-powered X-ray transient as the aftermath of a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的文章,发现了首例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的磁星所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证实了双中子星并合直接产物可以是大质量毫秒磁星,明确了一系列关于中子星物态方程与极高磁场强度等基本物理规则条件,进而深化了对中子星基本属性的认识,证实了之前的理论预言;

    【5】2019年3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和尚睿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Photo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alkylations mediated by triphenylphosphine and sodium iodide"的研究论文,该团队首次提出了基于可见光激发的分子间电荷转移用于光氧化还原催化的新概念,发现了一种简单易得、高效环保的非金属阴离子复合物光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温和条件的脱羧偶联反应,突破了传统反应需要贵金属光催化剂或有机染料的限制;

    【6】2019年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鲍进及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韩纲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可注射眼球注射光感受器的上转换纳米粒子(pbUCNPs)。这些纳米颗粒锚定在视网膜光感受器上作为微型NIR光传感器,以产生具有可忽略的副作用的NIR光图像视觉;

    【7】2019年1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韦世强教授、杨金龙教授等课题组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tomically dispersed iron hydroxide anchored on Pt for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in H2”的文章,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LD),首次设计出一种新型Fe1(OH)x-Pt单位点界面催化剂结构,并在低温高效去除氢气中微量CO制备高纯氢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8】2019年1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等人在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Observation of magnetically tunable Feshbach resonances in ultracold 23Na40K+40K collis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在超低温下观察到的原子 - 分子Feshbach共振以极高的分辨率探测三体势能面有助于提高对超冷碰撞的理解;

    【9】二维电子系统中量子霍尔效应(QHE)的发现使拓扑在凝聚态物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尽管几十年前提出将QHE推广到三维(3D)电子系统的可能性,但尚未通过实验证明。2019年5月8日,南方科技大学张立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乔振华及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杨声远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in ZrTe5”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全球首次在ZrTe5晶体中实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3D QHE)。研究人员在磁场下对块状ZrTe5晶体进行低温电传输测量,并在相对较低的磁场下实现极限量子极限,其中仅占用最低的Landau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观察到接近于零的无耗散纵向电阻率,伴随着与沿场方向的费米波长的一半成比例的良好发展的霍尔电阻率平台。这种响应是3D QHE的特征,强烈暗示了在极限量子下由增强的相互作用效应驱动的费米表面不稳定性。该研究结果提供了3D QHE的实验证据,并为进一步探索3D系统中的奇异量子相和跃迁提供了有希望的平台。

相关报告
  • 《软科发布2019年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1-23
    • 今日软科正式发布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排名展示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549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次排在4到10名。 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四个维度,使用的都是最能体现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例如新生高考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论文数量与质量、成果转化收入等,因此排名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大学的竞争性地位。 在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华中科技大学比去年上升1名,与南京大学并列第七。地方高校中表现最好的三所大学分别是苏州大学(29名)、南方科技大学(35名)和上海大学(41名)……
  • 《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8
    • 2024年1月9日,《科技导报》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各10项,按成果发布时间排序,其中生物资源相关如下: 重大科学进展 揭示现代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在约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中,海洋中超过80%的物种灭绝,同时促使海洋生态系统从古生代类型向现代类型转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团队基于在贵阳市周边发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证明也许在大灭绝后仅百万年,海洋生态系统就已经恢复了生机。该发现为理解最大规模灭绝之后的生命恢复速度和模式提供了新的认识。 发现主效耐碱基因可使谷物增产约20% 识别或设计耐盐碱的作物是解决全球变暖导致的粮食环境紧张的当务之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揭示灵长类动物演化之谜 非人灵长类是研究人类复杂性状起源与进化的关键类群,但目前灵长类动物遗传信息解析进展缓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不同灵长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和进化历史,解析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体型、骨骼、感官、食性等复杂性状进化的遗传机制等。本研究对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和灵长类动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现双壳类动物铰链内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 通过对生物材料微观结构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多级有序结构对材料宏观性能的提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和吴恒安团队成功揭示了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设计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料的合理创制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系列研究揭示人类衰老机制 衰老是人类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利通过系列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衰老诱导的机制,为衰老的程序化、级联放大和可干预性提供了新理论依据,为衰老的科学评估和预警以及年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思路,对于转化医学应用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义重大。 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 植被修复通常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对通过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贺强团队阐明了动物下行效应在植被恢复中的关键作用及气候等调控因素,为何时、何地、如何管理下行效应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提供了新见解,为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提供了新思路。 重大技术进展 实现用于通用DNA计算的可编程门阵列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等团队合作突破了DNA分子计算在电路规模和电路深度的瓶颈,实现了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可通过分子指令编程的方式发展通用数字DNA计算,实现了无衰减大规模液相分子电路的构建。 培育全球首例“嵌合体”猴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等研究组合作培育出世界上首只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猴”。该研究是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为干细胞多能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后续利用干细胞建立疾病猴模型等打下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