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驱动“关键能量”化为“最大增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编者按 2021年6月,科技部复函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一年来,南京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聚焦国家所需、勇担使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扎实落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稳定运行三年,面向全球开通首个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今年6月召开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凭借多项重大创新成果荣获“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单位(集体)”称号。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6月,科技部复函支持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后,南京多措并举,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开足马力,在突破科学前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道路上疾驰,创新“源动力”正成为产业“动力源”。

      “高能级”平台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

      今年年初,一项突破性技术在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创造出全球太赫兹无线通信最高实时传输纪录。

      “紫金山实验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南京市出台政策,使我们得以破除过去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引入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并实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紫金山实验室科研部部长齐望东教授说道。

      春种秋收,紫金山实验室的毫米波芯片和集成相控阵等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和全球首个骨干网级可编程交换设备操作系统在此诞生,首次提出的“拟态防御”理论和架构经受住全球白帽黑客的攻击。2020年10月,紫金山实验室正式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

      新一轮技术革命,创造出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南京的下一个创新风口已在“路上”。(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提升桥梁寿命与性能,让沥青路面绿色低碳寿命长达30年,打破国外垄断开发大型工程仿真分析软件……成立仅一年半的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迎来“开门红”,多个项目取得进展。

      实验室负责人陈雷介绍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南京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争创综合交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攻克重大科技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为使命。在省市区各级政策支持下,实验室已形成十余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首席科学家制、重大科研攻关“揭榜制”等创新机制日渐成熟。

      近年来,南京前瞻布局、主动建设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蓬勃而发。去年以来,南京出台《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文件,一招一式精准运力下,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有力提升。

      从“创业苗圃”走向“科创森林”

      从几个人、几台电脑起步,南京慧和建筑在“恒温、恒湿、恒氧”三恒系统领域深耕数年后,终于迎来爆发式增长:依靠绿色建筑智慧技术,该公司今年销售将突破2亿元,并实施了股改,很快将进入上市辅导期。

      慧和建筑的成功离不开哺育它的“园丁”——南京创业创新城,乘着老旧厂房“腾笼换鸟”的政策,这座工业原料城转型为智能制造专业孵化器。为了给初创企业提供“保姆级”服务,在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下,创业创新城内厂房、公寓、酒店、食堂、商业街等一应俱全,此外还引入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电科十四所等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不以收租盈利为目的,反过来还要为孵化企业提供贡献奖补、专利补贴、人才录用补贴、投融资补贴等。”南京创业创新城总经理何善运说。

      春风化雨,立己达人。如今,各类专业化科创载体和孵化器遍布南京,产业政策、创新生态如同“阳光雨露”滋润创新企业加速成长。去年以来,《关于双创载体和基地绩效奖励实施细则》等暖政出台,让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作为一家民营孵化器,J6软件园落户南京已经十年了。通过“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的孵化管理模式,J6软件园的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响亮的名片,吸引72家优质企业入驻孵化。

      2021年,南京市投入4198万元真金白银奖励科创载体和孵化器发展。“南京市根据各载体年度绩效评价,载体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J6软件园负责人说道。

      依托强大科教资源,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南京近600家科创载体蓬勃发展,众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孵化器“安家”,“创业苗圃”内外涌现出生机勃勃的“创新大树”。2021年,南京市4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省优”,占全省近50%;2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国优”,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一位。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7/19/content_538786.htm?div=-1
相关报告
  • 《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2
    • 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陕西“三项改革”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一辆氢能观光车在西安街头出现,吸引了往来行人好奇的目光。“该车所搭载的氢能源动力系统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将为我们后续开展产业化应用积累实践经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成永红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其企业在氢能存储和应用领域已成功突破技术瓶颈。 同期,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的航空密封件创业项目,也展现出火箭般的发展速度:2023年2月注册成立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当年7月签下第一笔订单,11月一期生产线落成。 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陕西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2022年3月,陕西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计厅六部门联合制定了《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该方案大力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有效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解开“细绳子” 打通全链条 7月11日,果蔬激光打标机、全天候阔叶作物三维扫描仪、高纯度氘代分子合成平台等5个项目轮番登场,在投资机构代表的“注视”下,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支创业团队进行了路演展示。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像这样聚焦“三项改革”促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题路演,仅今年就已举办了20多场。陕西通过“每周发布”+“月度专场”等形式,构建起“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至今已累计推介6414个项目,成功融资超过48亿元。 早在2021年,陕西就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首先在西北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试点工作。2022年,这一试点扩展至陕西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发布,标志着“三项改革”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重要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游才印介绍:“我们和秦创原一起经历了从概念验证、技术评估,到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等所有环节。这为我们探索‘投资+孵化’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试行高校股权‘技术托管’蹚出了新路子。” 陕西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认为,西安理工大学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张延超教授团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为科研人员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决“不敢转”的问题;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解决“不愿转”的问题;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缺钱转”的问题。陕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程宁博评价道:“‘三项改革’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痛点堵点,真正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除了用制度创新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的“细绳子”,陕西还构建起了“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全链条推进机制,助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陕西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2023年,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 改革提质扩面 成果落地生“金” “好消息,项目马上上会!我们正在快速推进建设陕西省首个人工智能无损检测共性技术平台,估计会在10月份全部落成。公司业绩今年会有大幅提升,估计是去年的3倍。”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合科技)董事长杨涛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两年前,这家专注于为火箭做“体检”的初创企业,引入了新的合伙人——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出让1%的股权,数合科技换取了秦创原提供的科创服务,成为陕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脱胎于西北工业大学杨涛副教授团队的数合科技,享受到了场地免租、奖补、融资对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进入加速期。 在率先承担“三项改革”任务的西北工业大学,还有很多“杨涛”都迈出了创业第一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实现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为地方贡献税收4.25亿元。 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天健介绍,在西咸新区“先使用后付费”政策的引导下,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开展了专利转让合作,“我们的研发效率整体提升了30%,相关科技成果已转化落地”。目前,公司已建成10余条生产线,相关产品将有力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航天引擎、飞控液压等先进流体动力零部件的研发和升级。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突破4000亿元。2023年,陕西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6.66亿元,增幅同比翻了一番;高校专利转让总数7559件,同比增长近半。 要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需要解决更多操作层面的难题。2023年2月,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交易定价难等问题,陕西省印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进一步推动实现“转得更好、转得更快、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 “用市场为成果定价,让双方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关系。”马云表示,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延期支付等举措,在逐步解开科研人员束缚的同时,也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今年以来,陕西省持续完善一系列政策,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双支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从延伸拓展评审范围、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建立晋升绿色通道等8个方面加快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纵深推进“三项改革”提质扩面。 截至目前,陕西省“三项改革”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8.9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3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395家。 6月底,氢能、智能网联等首批6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启动,正式开启了该省“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我们要建好用好秦创原,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优生态,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效能,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当西部示范。”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表示。
  • 《国家能源液氢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1
    • 12月8日上午,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牵头的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龙乐豪院士,集团公司科技委谭永华副主任,航天六院王万军院长、李斌副院长、朱奇副院长、王枫总经济师,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徐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黄忠德校长助理、大连理工大学毕明树教授、晖石能源公司陈曙光董事,101所王成刚所长、李亚裕党委书记,以及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华能集团、东方电气、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航天六院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启动仪式。会议由101所常务副所长、实验室副主任杨思锋主持。 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认定名单,101所牵头,携手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晖石能源公司共同申报的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入围。研发创新平台主要围绕液氢的制取、储(贮)存、运输、加注、应用及安全等方面开展工作。本次启动会为今后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高效协调沟通交流机制奠定基础,支撑引领液氢技术进步。 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由包为民院士担任,委员会由多名院士和行业专家共计33人组成。启动会上,4家共建单位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宣布机构设置,王万军和黄忠德为第一届组织机构人员代表颁发聘书。随后国家能源液氢技术重点实验室2023年战略咨询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包为民对国家能源液氢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启动建设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航天科技集团围绕氢能产业链,积极开展技术孵化、产品化攻关、产业化示范,实现航天先进新能源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他希望研发创新平台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着力发挥示范项目共建作用,积极发挥人才培育作用。 王万军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启动建设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航天六院作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国家队,是国内航天领域制氢、储氢、运氢、供氢和用氢的主要单位。希望研发创新平台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引领关键技术发展,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开启多领域应用示范。 谭永华担任实验室主任,他表示实验室将发挥技术优势和基础实力,努力开展好引领性技术攻关,推动先进液氢装备技术提升、商业化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与共建单位、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共同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晖石能源公司作为研发创新平台共建单位,分别介绍了自身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发展规划,表示将全力支持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工作。 王成刚对与会领导专家和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研发创新平台的建设启动标志着液氢作为我国战略能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对101所长期致力于我国液氢技术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的肯定和鼓舞,将与各共建单位携手,在氢液化装备研制、液氢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液氢加氢站推广示范以及液氢安全利用等方面与产业链优势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近年来,101所围绕国家“双碳”发展目标,布局和谋划氢能项目发展,积极开展氢液化装备、液氢储运、加氢站、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及氢能装备检测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成功研制了国产2吨/天氦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并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建设了国内首座商用氢液化工厂,建成国内首座液态储氢加氢站,研制了国内首套车载液氢供气系统,建立了国内首个氢液化设备测试平台等。制定了17项液氢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以液氢为技术路线的系统级和零部件级产品型谱,培育和孵化了专业的产业化公司——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国产5吨/天氢液化系统冷箱研制,持续推动液氢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途径,是能源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后续,研发创新平台将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按照集团公司和六院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需求,在液氢领域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聚焦创新资源,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装备研制和应用场景示范,形成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体系和产业集群,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航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