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点燃”上海未来三年产业创新发展》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1-01-27
  • “未来10到1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将被重塑,服务机器人将成为主导格局形成的重要力量。”日前,在沪举行的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与长三角产业创新大会上,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纷纷表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一个细分领域,服务机器人将成为争夺新兴产业主导地位的重要战场。而这很可能成为上海机器人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燃点”——未来三年,上海预计将新增1万台工业机器人,产能提升20%。

      百姓生活 机器人提供服务

      按照应用场景分类,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陪护、教育、医疗、保洁……机器人像“大白”一样暖心,悄然走进百姓生活,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服务已经与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许多服务机器人火线上阵,深入抗疫一线,消毒、量体温、病房给药、隔离陪护等样样在行,反应神速。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钛米最早投入了钛米智能消毒机器人,重在解决现场疫情防控问题。随后分别运输了钛米自助发热初筛工作站、钛米隔离病房陪伴机器人、钛米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等,用于抗疫一线,解决疫情现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及病人的病情筛查、隔离区送药等问题。来自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兵也坦言:“订单来不及做,需求超乎想象。”去年,公司研发的5G云端清洁消毒机器人已在上海儿童医院“上岗”。

      上海牵头 多项标准已出台

      与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机器人的创新引擎更多由市场驱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说,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谁能给出固定的应用场景、获得大规模的市场检验机会,谁就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上海拥有十分丰富而广阔的应用场景资源。此次,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与长三角产业创新大会上发布的《服务机器人十大应用场景白皮书》显示,巡检安防机器人、餐饮加工机器人、环境提升机器人等市场价值名列前茅,垃圾分类机器人、书籍分类机器人的成长性值得期待。

      除了应用,标准二字同样蕴藏着机器人产业的“金未来”。由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牵头,国家机器人标准总体组启动了智能化标准的研究工作,目前已颁发250余张机器人产品包括体系的证书,制定并完成五十A余项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其中一半以上是国家标准。“标准的制定对于提升机器人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是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郑军奇说。

      不断扩容 机器人创新“朋友圈”

      上海还布局了一批机器人研发平台和创新机构,主要包括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先进机器人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等在内,构建服务机器人创新“朋友圈”,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有突破。

      目前,上海服务机器人创新“朋友圈”还在持续扩容中。依托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最新成立,联盟将联动宁波、合肥、苏州、湖州等长三角地区,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加速“引爆”服务机器人市场。(记者 马亚宁)

相关报告
  • 《未来三年,天津发展机器人产业这么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2
    • 秋阳灼灼,天津1000千伏特高压海河变电站内,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穿梭自如,仔细地巡查着设备和线路;相去50公里,天津开发区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里,新开发的水下机器人正在水中进行不间断潜行试验…… 近日,着眼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天津,正式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政府拿出了诚意和真金白银,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寻求重点突破十类重大标志性机器人产品。 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健全机器人联盟、协会、学会三位一体行业组织机制;完成机器人各方面服务人才培训3000到5000人次;培育以机器人及机器人零部件为主业的上市企业3到5家、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到500亿元…… 记者注意到,《方案》不仅目标明确,而且给出的发展路径也清晰可循。“《方案》是对此前天津出台智能制造政策的具体延展和再落实。” 9月6日,天津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三年,天津将在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产业化、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领域,推进14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加速吸引国内外机器人企业集聚,将天津打造成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集聚高地,使天津机器人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天津市工信装备工业处处长孙晓强也介绍说,天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武清区、天津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区3个聚集趋势明显的机器人科技园区,今后三年将严格按照《方案》施政,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机器人发展专项科研基金、设立本地机器人应用专项补贴基金、创立科技金融模式,合理引导和推进机器人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大型机器人龙头企业。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方案》的编制完成是一个加速器。“天津的机器人产业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推进器。”9月7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梅江平如是说。 瞄准10类标志性机器人 居家养老需要人照料,机器人可以“搭把手”;到医院寻医问诊,有可能是机器人给你看病做手术……此次天津出台的《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努力率先突破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化。除率先突破的两项之外,天津重点发展混联机器人、轻型协作机器人、高压水射流除锈、喷漆机器人、白酒行业用机器人、自动化柔性高铁车身焊缝打磨系统、飞行机器人、水下滑翔机、教育机器人等其他8类机器人。 对此,梅江平分析说:“天津市机器人技术已在国内占据了领先地位,拥有的机器人专利和成果居全国前列。《方案》规划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有的是未来天津乃至全国市场急需、行业前景广阔的产品,还有的是凸显天津产业基础和研发水平的产品。” 梅江平以家庭服务型机器人为例分析说,按照《天津市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个层面,基本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模式。届时,市场将需要大批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走到更多老年人身边,给老年人一个健康安全的晚年生活。 目前,天津以机器人作为主营业务企业100多家,产品门类齐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在梅江平看来,虽然天津机器人产业起步早,企业数量众多但产业缺乏规模,许多较具特色的企业,产值均在千万级左右,难以破亿。 梅江平分析说,《方案》提出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契合了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分三阶段启动的总体路径,夯实第一步“人有我有”、做强第二步“我有我精”、发展第三步“人无我有” 。 避免低端重复发展 目前围绕机器人产业,天津已涌现出一批高层次科研院所。此次出台的《方案》也划定目标,天津将利用未来3年时间,规划筹建包含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品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多功能在内的天津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天津市机器人联盟、协会、学会三位一体行业组织机制;打造全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机器人博览会(展会)……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工程师赵绘存分析说,工业机器人应用涉及一整条生产线或工作站,机器人产品的不稳定性会造成用户成本增加,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意愿。 “要提升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加速实现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者向中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者转变。”赵绘存说,《方案》将让天津的机器人产业避免开“高端空心失位、低端重复建设”的误区,高校院所的参与,也将加速破解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目前,我国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为2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增长。以往单纯依托职业院校输送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已难以满足未来需要。“《方案》明确提出了由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第三方行业组织等共同推动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把握住了整个产业的最核心问题。“梅江平分析说,作为基础装备,机器人在材料、加工、生产工艺、测量等方面的提升是系统工程,是长时间追求高品质、高性能的结果,这就需要产业参与者具备工匠精神,不能急功近利。应当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发、理论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 《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国家+地方政策文件梳理》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7-28
    • 国家篇: 1.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核心零部件安全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批量生产”的目标。政策聚焦“大脑、小脑、肢体”三大技术群,要求突破端到端大模型、高精度传感器、轻量化骨骼等关键技术,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并提出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 等机制推动技术攻关,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此外,政策强调构建“科技 - 产业 - 金融” 良性循环,鼓励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设立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支持产业链发展。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提出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推进机电系统、人机交互、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预研;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场景制定应用标准。 3.2023 年 10 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培育 2-3 家全球影响力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 2027 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 地方篇: 1.北京:《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构建“政策 - 资本 - 产业 - 应用” 四位一体生态,设立 100 亿元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和创新应用。北京亦庄已集聚小米、优必选等 300 余家生态企业,形成 “核心零部件 + 六大机器人品类” 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 2.上海:《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算力补贴、场景开放等措施培育具身智能产业,目标到2027 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估值过百亿企业 10 家以上。临港新片区建设年产能 1 万台的人形机器人制造工厂,推动特斯拉等国际企业落地。 3.广东:2025 年行动计划提出引进 3-5 家独角兽企业,依托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构建 “零部件 - 组装” 供应链,深圳同步推出《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目标2026 年培育超 3000 家 AI 企业。 4.山东:《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要求2025 年培育 5 家重点企业,,对年销售额超 5000 万元的整机企业给予最高 800 万元奖励,对核心零部件企业给予最高 300 万元奖补,并设立语料库专项基金支持大模型训练。 5.浙江:《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力争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协同布局和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2个,打造示范应用场景50个,标志性产品在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4+1”专项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建人形机器人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资,发展耐心资本,加大人形机器人投资招引力度。 6.江苏:《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到2025年,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培育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新增1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遴选50个标杆示范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500台/万人以上。 7.安徽:《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到2027年,安徽省将推动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领航企业5个;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打造50个以上标志性产品,建设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迈入中高端领域;打造5个以上领域不少于80项高价值示范应用场景。到203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技术创新、规模应用等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8.重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在产品应用推广方面,将精准开放应用场景,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分期分批引导相关单位开展应用场景开放试点,与具身大模型企业、本体设计集成企业共建可全身移动和灵巧操作、能解决制造业柔性生产和非标自动化等问题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品,并对在智能化改造中规模化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