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利用新技术破解2亿年前昆虫真实颜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4月12日发布消息,该所研究团队利用新的分析技术,从欧亚大陆中生代蛾类标本中发现了结构色的确切证据,破解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昆虫真实颜色(约1.95亿年前),同时也提出蛾类翅膀鳞片结构最原始的类型。

      研究成果当天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的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

      专家介绍,昆虫是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的动物,展现了极其丰富的颜色。昆虫颜色分为色素色(化学色)和结构色;其中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的微观结构上产生折射、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长期以来,学界对昆虫化石鳞片的光学结构知之甚少。

      近期,该所博士生张青青和博士后任笑吟在研究员王博和张海春指导下对英国、德国、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侏罗纪蛾类标本以及白垩纪缅甸琥珀中飘翅目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团队成员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技术,首次分析了这些化石中鳞片的微观结构和可能的结构色,为昆虫鳞片和颜色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观点。

      研究证据表明,侏罗纪早期(约1.95亿年前)的蛾类与现生小翅蛾非常类似,它们的翅膀鳞片已经具有较复杂的光学结构,可以产生银色或金黄色的结构色。这不仅是已知最早的昆虫真实颜色,也是最古老的昆虫结构色,并将该记录提前了至少1.3亿年。

      “先前经典的发育生物学理论认为,镂空型鳞片是最原始的状态,但本研究表明融合型鳞片才是最原始的类型,并且一型双层鳞片应为鳞翅目的基本构型特征。另外,昆虫的翅膀鳞片与羽毛的演化或许有一些共性。”王博称,先前的研究认为羽毛是鸟类的独有特征,但中国东北长毛恐龙化石表明羽毛也大量出现于非鸟类恐龙。与之类似,本研究表明具结构色的翅膀鳞片在鳞翅目出现之前就已经在一些原始类群广泛存在。

      本研究还证实了纳米级的光学结构可以保存在中生代的琥珀、压痕以及印模化石标本中,为复原远古动物和植物的结构色打开了新的窗口。

相关报告
  •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研究揭示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的关键通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中国科学院8月23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动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联合攻关,首次实现被认为是经典“长寿蛋白”的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并进一步研究揭示出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的关键通路。   中国科学家完成的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北京时间23日凌晨获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   专家指出,该研究首次结合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人类干细胞模型及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可调控灵长类动物出生前发育程序的关键分子开关,为研究人类出生前发育迟缓综合征提供了重要的模型体系。此外,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在衰老调节通路方面的巨大差异,为开展人类发育和衰老的机制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干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据介绍,1999年,科学家就发现Sir2基因具有延长酿酒酵母寿命的作用,因此称其为“长寿基因”。在啮齿类动物中,Sir2的同源基因SIRT6也被认为参与了衰老及寿命的调控——过量表达SIRT6能够延长雄性小鼠的寿命,而敲除SIRT6则会使小鼠表现出脊柱弯曲、骨质疏松、肠道上皮受损、端粒缩短等加速衰老的表型,且小鼠寿命缩短至约1个月。   由于SIRT6在功能上链接着表观遗传稳态、基因组稳定性和代谢调控,因此SIRT6被认为是经典的“长寿蛋白”,并成为人们试图延缓衰老的重要靶标。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所有SIRT6作为“长寿蛋白”的证据均来源于小鼠和其他低等模式生物,SIRT6能否在灵长类动物中发挥类似的功能尚不清楚。   对此,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生物物理所联合团队历时3年的研究发现,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分析结果显示,SIRT6敲除的食蟹猴未见加速衰老表型,却表现出严重的全身发育迟缓。新生SIRT6敲除猴的脑、肌肉及多种其他器官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胚胎期未成熟的细胞和分子特征。   与此同时,联合团队利用人类干细胞模型开展的研究表明,SIRT6缺乏也可阻滞人类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SIRT6可以通过介导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H19印记调控区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来反式抑制H19的表达,而SIRT6的缺乏则会在灵长类动物神经前体细胞中引起H19表达的异常上调,进而导致脑发育迟缓。   据了解,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科技先导专项等资助支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等也参与合作。
  • 《中国科学家完成天敌昆虫广聚萤叶甲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7-15
    •       植保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和南繁院南繁生物安全与风险评估团队采用了Nanopore长读序列、Illumina短读序列和染色体构象捕获(Hi-C)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将广聚萤叶甲 Ophraella communa 参考基因组提升至染色体水平,进行了结构和功能注释。该基因组为萤叶甲属中首个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这一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不仅为更好地提升广聚萤叶甲的生物防治潜力提供了可靠的基因组数据基础,也为理解萤叶甲属的遗传学、生态学和系统进化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研究结果于2024年6月在线发表于SCI刊物 《Scientific Data 》。        广聚萤叶甲原产于北美,为入侵杂草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的专一性天敌昆虫,对豚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为了更好地应用广聚萤叶甲,其化学生态学、繁殖生物学和耐寒遗传学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原有的基因组草图已不能满足目前研究的需求。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了广聚萤叶甲的实验室种群,经过多代近交降低杂合度后,测序获得Nanopore长读长序列和Illumina短读长序列,分别用于组装和矫正基因组,得到基因组大小为735.31 Mb,contig N50为7.05 Mb的组装结果。结合染色体构象捕获(Hi-C)技术,将基因组挂载到17条染色体上。结构注释共鉴定了25,8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22,084个基因同时被功能注释。此外,在基因组中注释了204个 rRNA,626个 tRNA,1791个小 RNA。重复序列注释得到的重复元件占基因组的414.41 Mb (57.76%)。BUSCO评估基因组组装完整度为99.7%,注释完整度为95.1%,利用Illumina短读长序列对基因组组装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比对率为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