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天然气水合物未来前景及挑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8
  • 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地球物理学家Christian Berndt 教授出版的《大陆边缘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世界地图集》(World Atlas of Submarine Gas Hydrates in Continental Margins)概述了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位置、相关风险、研究方法以及未来挑战。

    Christian Berndt教授解释道,这本书是为研究人员、政府机构和天然气和石油行业的专业人士而编写的,跟来自挪威、美国、意大利和中国台湾的同事一起完成。该地图集详细描述了全球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并提供了数百个例子来说明不同地质环境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此外,书中还为未来跨学科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指明了方向。

    研究人员不仅要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天然气水合物以及在哪里出现相关风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监测和勘探技术,地图集可以帮助做到这一点。

    地图集全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978-3-030-81186-0.pdf(李桂菊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navigating-risks-and-opportunities-related-to-gas-hydrates
相关报告
  • 《国务院批准天然气水合物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1-17
    • 日前,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矿种。11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新矿种的基本情况、获批意义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进行了介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天然气水合物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发现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发现时间为2007年6月,产地为南海神狐海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5度20.058分,北纬19度55.711分;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发现时间为2008年11月,产地为青海祁连山,地理坐标为东经99度10.260分,北纬38度5.591分。   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司长鞠建华在发布会上表示,通过设立天然气水合物新矿种,确立其法律地位,将极大促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矿种,一是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在成藏、赋存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此次新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与其他能源矿产在赋存、成因、成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二是将其列为新矿种,有利于勘查开发统一管理,推动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三是列为新矿种,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确立天然气水合物为新矿种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类型多、资源量大,可用于民用和工业燃料、化工和发电等,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后备资源,其开发利用将为国家能源资源保障提供新的方向,降低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提升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程度。   二是有利于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确立天然气水合物新矿种,会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早日实现开发利用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有利于放开天然气水合物矿业权市场。确立天然气水合物新矿种,有利于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国内外具有资金、技术实力的多种投资主体进入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领域,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有利于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科技创新。确立天然气水合物为新矿种,有利于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的核心技术,形成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勘查开采关键技术及配套装备,促进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技术全面进步。   五是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有利于拉动钻采装备制造、管网建设、工程施工、液化天然气船、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特种技术及装备制造,可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上游勘探开发、中游运输储备、下游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的目标,研究制定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建立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加强资源管理和政策支持,推动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开采工作快速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在资源勘查、技术装备研发、环境保护、先导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06
    •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是目前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能源研究的竞争热点,以水平井为代表的复杂结构井开采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单井产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此同时,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长期开采面临出砂风险的制约,实现开采井筒安全高效砾石充填是实现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技术长效开采的必然需求。但同时砾石充填技术在水平井中的应用受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极窄安全密度窗口、高漏失速率等因素的制约。 基于上述需求和技术挑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研究团队创新提出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安全作业窗口的预测方法和考虑水合物储层中水合物分布特征的砾石充填参数设计方法,揭示了天然气水合物对水平井安全作业窗口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密度砾石+低砂比+降粘剂”工艺组合是实现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水平井安全施工的必然需求;随着水平井所处位置处的地层水合物饱和度升高,一定工艺参数组合条件下的安全作业窗口扩大、安全充填延伸极限扩大,相应的安全作业风险降低,砾石充填工艺的应用可行性和成功率也将大幅提升;特别是多级β波充填技术的应该,能够有效拓宽安全作业窗口,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的安全施工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水合物储层漏失速率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水平井砾石充填失败的最大诱因,因此研究团队强烈建议钻井之后进行循环漏失测试,从而为砾石充填施工参数的精细化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上述研究成果在能源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Energy(IF=6.082)以《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vel Packing Parameters in Horizontal Wells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Production》(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平井循环砾石充填参数优化与分析)为题在线发表。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固定成员、青年科学家李彦龙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德利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加拿大里贾纳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及东营瑞丰集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41976074, 42076217)和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项目(No. ts201712079)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54422032692X?dgcid=co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