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熊大曦团队提出脑卒中患者腕部运动功能定量评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0-28
  •  脑卒中是由血管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灶性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等,是全世界范围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所引起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腕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上肢远端——腕部运动功能在康复训练及评估的研究领域得到较少关注,脑卒中患者腕部运动功能的有效干预和康复研究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最大限度的恢复中风后上肢整体功能具有极大的意义。

      近日,苏州医工所熊大曦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力反馈设备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脑卒中患者腕部运动功能定量评估系统,其整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无法实现客观、定量等问题,基于触觉力反馈、虚拟现实视觉反馈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脑卒中患者腕部运动功能的定量评估方法。首先脑卒中患者通过操纵力反馈设备进行运动和动力学数据采集,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等数据预处理和运动学特征提取,进一步研究选取了四种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作为建立定量评估模型的回归算法,并将评估模型的预测得分与临床医生的量表评分进行对比,从而获得准确率最高得定量评估模型。

      为了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团队招募了25名脑卒中患者参与腕部运动功能评估的临床试验。其受试者参加试验的真实场景如图2所示,图2(d)展示了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运动绘制的实时轨迹与系统给定的曲线轨迹之间的对比展示。同时在试验过程中,邀请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使用临床评估量表对患者的腕部运动功能评分并记录。

    结果表明,在四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定量评估模型中,BPN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估效果最好,准确率最高为94.26%,其预测得分的拟合曲线与量表评分的散点曲线基本重合,而表现稍差的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评估模型在低分值(0-10)段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的量表评分相比差距较大。如图3所示为四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评估模型的预测得分与医生量表评分之间的对比图。

    通过进一步的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可知,四种模型的预测评分与康复医师的量表评分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也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定量评估系统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地评估脑卒中患者腕部运动功能。相关成果以“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Wrist Motor Function for Stroke Patients Based on Force Feedback”发表于Sensors(IF:3.576)上,博士生丁康佳为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s22093368

  • 原文来源:http://www.sibet.cas.cn/kxyj2020/kyjz_169572/202210/t20221012_6523429.html
相关报告
  • 《苏州医工所熊大曦团队在膝骨关节炎的光生物调节治疗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0
    •  膝骨关节炎已成为60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一种痛苦且致残的疾病,影响着数百万患者。作为最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体育活动在膝骨关节炎的发病发展和进展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遵守推荐的体育活动指南不会对膝骨关节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剧烈的负重活动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肥胖患者。因此需要更多的手段来帮助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其中光生物调节疗法作为膝骨关节炎的另一种非药物治疗选择,已显示出相当的有效性,并且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目前大多数光疗设备忽略了到达目标组织的光剂量分析,严重影响了光生物调节的治疗效果。膝骨关节炎光治疗的剂量学分析以及建立用于控制和调节膝骨关节炎光治疗剂量的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苏州医工所熊大曦团队基于膝关节MRI数据建立膝关节光学模型,如图1所示。将患者的MRI数据体素化后,根据光学特性的差异进行分类并赋值。接着使用数值分析手段求解光在组织中的传输。文章基于皮肤光学参数,制作多层皮肤仿体,分别表征皮肤中的表皮层、上层真皮层、深层真皮层,通过调节吸收剂(India Ink, 猪全血)与散射剂(Intralipid)浓度来模拟不同肤色的患者皮肤状况,如图2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入射光在光学模型及仿体中的透过率相关性,验证了文中建立的光学模型可靠性。  此外为了减少患者膝关节肤色差异引入的误差,对不同的患者,需要对膝关节模型中皮肤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微调。如图3所示,通过膝关节修正实验对光学模型中的光学特性参数进行多次优化调整,使得光学模型的结果更贴近患者真实治疗情况。 最后,文章选取膝关节上不同特征点作为LED光束治疗区域,研究光源照射位置对于关节腔内靶点组织光剂量吸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膝骨关节炎深层治疗时,最佳的照射位置是在髌骨两侧,那里有最大的光剂量吸收,且光源的最佳高度应位于与膝关节空间平行的中高度位置。   本文提出的基于膝关节光学模型的膝骨关节炎光治疗剂量研究方法,能够实现皮下的光剂量分布研究,并通过仿体及修正实验进一步提高模型可靠性。基于文章分析得到的结论,能对现有的一些膝关节光治疗产品提出指导意见。此外文章提出的方法解决了膝关节部位光剂量测量的问题,对未来其他部位的光治疗剂量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方法已申请发明专利,研究成果以“Photobiomodulatio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 Model-based Dosimetry Study”为题发表于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IF:3.562)。   论文链接:https://opg.optica.org/boe/fulltext.cfm?uri=boe-14-4-1800&id=528661
  • 《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提出了面向儿童良性癫痫的脑功能异常评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12
    • 癫痫,俗称羊癫疯,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且50%以上患者起病于儿童阶段,有效治疗癫痫可避免脑功能发育不良等远期严重影响。传统观点认为,癫痫起源于局部病灶的异常放电,但是随着脑科学相关研究的推进,癫痫被证明是一种脑网络疾病,构建癫痫脑网络对癫痫的机制研究、临床诊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通过磁共振或脑电对大脑皮层异常活动分析来构建癫痫脑网络,其中脑电具有无创非侵入、可穿戴检测、高性价比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儿童脑功能监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S)是儿童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之一,但经典的基于静息态脑电的脑功能网络方法无法揭示BECTS患者与健康被试间的脑功能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信号进行整段处理,所得到的脑网络是静态的,忽略了脑功能状态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如何构建能够描述脑功能状态动态变化的脑功能网络亟待解决。   为此,依据脑电微状态理论,戴亚康研究员课题组刘燕、彭博副研究员等提出了基于静息态脑电的动态脑功能网络构建方法,其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该方法一方面通过聚类与拟合得出与脑电信号对应的微状态时间序列,并基于此序列完成全脑功能态时间动态特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基于微状态时间序列将脑电信号分组,并实现对应于不同组别脑电信号的各个子功能网络拓扑特性的分析。   随后,科研人员在合作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集的BECTS和健康被试的脑电数据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中对比了基于不同方法构建的脑功能网络的全局效率,整体上,基于传统的脑功能网络构建方法无法揭示BECTS和健康被试间的脑网络差异,而基于最新提出的动态脑功能网络计算方法可以揭示BECTS患者与健康被试间的脑网络差异(β波段-微状态C,功能网络全局效率显著降低),该结果提示BECTS患者功能网络整合能力变差,即全脑的信息交流受阻,上述发现表明,所提方法有利于分析BECTS的患病机制,对BECTS临床诊疗,尤其是门诊阶段诊断分析,具有辅助促进作用。此外,该方法或可以应用于其他脑疾病机制探索、辅助临床诊疗。   该项成果以题为Whole-Brain Dynamic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Network Analysis in 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的论文发表于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109/JBHI.2022.316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