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提出了面向儿童良性癫痫的脑功能异常评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6-12
  • 癫痫,俗称羊癫疯,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且50%以上患者起病于儿童阶段,有效治疗癫痫可避免脑功能发育不良等远期严重影响。传统观点认为,癫痫起源于局部病灶的异常放电,但是随着脑科学相关研究的推进,癫痫被证明是一种脑网络疾病,构建癫痫脑网络对癫痫的机制研究、临床诊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通过磁共振或脑电对大脑皮层异常活动分析来构建癫痫脑网络,其中脑电具有无创非侵入、可穿戴检测、高性价比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儿童脑功能监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S)是儿童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之一,但经典的基于静息态脑电的脑功能网络方法无法揭示BECTS患者与健康被试间的脑功能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信号进行整段处理,所得到的脑网络是静态的,忽略了脑功能状态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如何构建能够描述脑功能状态动态变化的脑功能网络亟待解决。

      为此,依据脑电微状态理论,戴亚康研究员课题组刘燕、彭博副研究员等提出了基于静息态脑电的动态脑功能网络构建方法,其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该方法一方面通过聚类与拟合得出与脑电信号对应的微状态时间序列,并基于此序列完成全脑功能态时间动态特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基于微状态时间序列将脑电信号分组,并实现对应于不同组别脑电信号的各个子功能网络拓扑特性的分析。

      随后,科研人员在合作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集的BECTS和健康被试的脑电数据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中对比了基于不同方法构建的脑功能网络的全局效率,整体上,基于传统的脑功能网络构建方法无法揭示BECTS和健康被试间的脑网络差异,而基于最新提出的动态脑功能网络计算方法可以揭示BECTS患者与健康被试间的脑网络差异(β波段-微状态C,功能网络全局效率显著降低),该结果提示BECTS患者功能网络整合能力变差,即全脑的信息交流受阻,上述发现表明,所提方法有利于分析BECTS的患病机制,对BECTS临床诊疗,尤其是门诊阶段诊断分析,具有辅助促进作用。此外,该方法或可以应用于其他脑疾病机制探索、辅助临床诊疗。

      该项成果以题为Whole-Brain Dynamic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Network Analysis in 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的论文发表于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109/JBHI.2022.3164907

  • 原文来源:http://www.sibet.cas.cn/kxyj2020/kyjz_169572/202206/t20220607_6458528.html
相关报告
  • 《苏州医工所张若冰课题组提出一种绘制全细胞神经介观图谱的光学多层干涉断层成像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06
    • 大脑的神经回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包含数十亿个神经元细胞,在这些细胞间又存在着数以百亿计的连接。如果只了解其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机理而不了解多个神经元细胞之间连接之后的网络结构和集体行为方式,是无法理解大脑复杂且高等的功能行为的,也无法解释很多脑部疾病的致病机理。目前,尽管成像技术众多,但仍然缺乏可以在亚细胞神经元突起水平上描绘出单个脑组织中所有细胞以及神经投射图谱的方法。因此,构建出一种能快速绘制神经网络联接图谱,展现全细胞细节并与电子显微成像相关联以发挥二者优势的光学成像技术,对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和相关疾病机理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张若冰课题组提出一种光学多层干涉断层成像方法——“Optical Multilayer Interference Tomography (OMLIT)”。原本仅用于收集超薄切片的卷带以及为电镜成像提供导电性的导电镀层在光学显微镜下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光经过层与层之间的反射与干涉后到达物镜,获得了对比度增强的图像。OMLIT在此基础上通过测试收集超薄切片时所使用的卷带材料、镀层材料、镀层厚度、超薄切片厚度等因素,寻找到一种在光学分辨率下获取满足介观尺度下要求的图像的条件。  这种成像方法另外的优势在于快速高效准确。相较于电子显微镜成像所需3.5小时,OMLIT在最快12分钟内获得了神经突触水平下的小鼠皮层三维结构数据集(0.95×1.15×0.027mm3),可区分和重建所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以及空间位置,以及毛细血管和神经突触的交织网络。最终使用扫描电镜验证了OMLIT的成像与三维重建精度,展示了两种成像方法之间的兼容性。未来可将长程神经投射图谱与单个脑组织中全细胞的局部回路的互补突触级细节合并,提高大尺度脑图谱的成像通量。  相关成果已经以“Optical Multilayer Interference Tomography Compatible with Tape-Based Serial SEM for Mesoscale Neuroanatomy”为题在线发表在ACS Photonics(IF = 7.529, JCR Q1)上,并选为补充期刊封面。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生范昊,通讯作者为张若冰研究员。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photonics.1c00892
  • 《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在颅内动脉瘤自动检测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04
    •  颅内动脉瘤高发高危且起病隐匿,早期发现并干预能够预防可能发生的动脉瘤破裂。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是主要的颅内动脉瘤无创筛查方法,但人工筛查存在漏诊、效率低等问题。此外,已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检测算法平均每例假阳性数较高(2.9~9.0个/例),易导致患者进行有风险且非必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这导致现有的自动检测方法难以在临床应用。   为构建有高敏感度同时有低假阳性数的颅内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耿辰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合作,提出均衡数据增强策略以及基于轮廓引导的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检测方法(见图1),并将该方法在多中心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该检测方法通过自适应阈值的颅内血管提取算法对完整TOF-MRA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血管树轮廓图像和完整血管树图像作为双通道输入,同时利用通道注意力机制使模型对通道特征实现自适应选择。方法中构建了双通道SE-3D UNet模型,并利用基于均衡数据增强策略的训练数据进行网络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检测性能。最终构建的检测方法可读入原始TOF-MRA影像,进行动脉瘤的自动检测,并输出包含动脉瘤位置标注的检测结果。   研究团队使用采集自6家医院的1037例数据作为网络的训练集和验证集,123例作为外部测试集,方法在外部测试集的病例级别检测敏感度(TRP)为82.46%,平均每例假阳性数(FPs/case)为0.88,性能与现有同类方法相比有显著提升,敏感度具有竞争力,且达到了更低的平均每例假阳性数。方法在数据各维度分组上的性能表现如图2所示,经统计分析,各分组检测性能间没有显著差异。   该成果发表于EUROPEAN RADIOLOGY。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30-022-0938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