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提出了面向儿童良性癫痫的脑功能异常评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6-12
  • 癫痫,俗称羊癫疯,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且50%以上患者起病于儿童阶段,有效治疗癫痫可避免脑功能发育不良等远期严重影响。传统观点认为,癫痫起源于局部病灶的异常放电,但是随着脑科学相关研究的推进,癫痫被证明是一种脑网络疾病,构建癫痫脑网络对癫痫的机制研究、临床诊疗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通过磁共振或脑电对大脑皮层异常活动分析来构建癫痫脑网络,其中脑电具有无创非侵入、可穿戴检测、高性价比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儿童脑功能监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S)是儿童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之一,但经典的基于静息态脑电的脑功能网络方法无法揭示BECTS患者与健康被试间的脑功能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信号进行整段处理,所得到的脑网络是静态的,忽略了脑功能状态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如何构建能够描述脑功能状态动态变化的脑功能网络亟待解决。

      为此,依据脑电微状态理论,戴亚康研究员课题组刘燕、彭博副研究员等提出了基于静息态脑电的动态脑功能网络构建方法,其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该方法一方面通过聚类与拟合得出与脑电信号对应的微状态时间序列,并基于此序列完成全脑功能态时间动态特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基于微状态时间序列将脑电信号分组,并实现对应于不同组别脑电信号的各个子功能网络拓扑特性的分析。

      随后,科研人员在合作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集的BECTS和健康被试的脑电数据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中对比了基于不同方法构建的脑功能网络的全局效率,整体上,基于传统的脑功能网络构建方法无法揭示BECTS和健康被试间的脑网络差异,而基于最新提出的动态脑功能网络计算方法可以揭示BECTS患者与健康被试间的脑网络差异(β波段-微状态C,功能网络全局效率显著降低),该结果提示BECTS患者功能网络整合能力变差,即全脑的信息交流受阻,上述发现表明,所提方法有利于分析BECTS的患病机制,对BECTS临床诊疗,尤其是门诊阶段诊断分析,具有辅助促进作用。此外,该方法或可以应用于其他脑疾病机制探索、辅助临床诊疗。

      该项成果以题为Whole-Brain Dynamic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Network Analysis in 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的论文发表于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109/JBHI.2022.3164907

  • 原文来源:http://www.sibet.cas.cn/kxyj2020/kyjz_169572/202206/t20220607_6458528.html
相关报告
  • 《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在颅内动脉瘤自动检测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04
    •  颅内动脉瘤高发高危且起病隐匿,早期发现并干预能够预防可能发生的动脉瘤破裂。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是主要的颅内动脉瘤无创筛查方法,但人工筛查存在漏诊、效率低等问题。此外,已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检测算法平均每例假阳性数较高(2.9~9.0个/例),易导致患者进行有风险且非必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这导致现有的自动检测方法难以在临床应用。   为构建有高敏感度同时有低假阳性数的颅内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耿辰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合作,提出均衡数据增强策略以及基于轮廓引导的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检测方法(见图1),并将该方法在多中心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该检测方法通过自适应阈值的颅内血管提取算法对完整TOF-MRA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血管树轮廓图像和完整血管树图像作为双通道输入,同时利用通道注意力机制使模型对通道特征实现自适应选择。方法中构建了双通道SE-3D UNet模型,并利用基于均衡数据增强策略的训练数据进行网络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检测性能。最终构建的检测方法可读入原始TOF-MRA影像,进行动脉瘤的自动检测,并输出包含动脉瘤位置标注的检测结果。   研究团队使用采集自6家医院的1037例数据作为网络的训练集和验证集,123例作为外部测试集,方法在外部测试集的病例级别检测敏感度(TRP)为82.46%,平均每例假阳性数(FPs/case)为0.88,性能与现有同类方法相比有显著提升,敏感度具有竞争力,且达到了更低的平均每例假阳性数。方法在数据各维度分组上的性能表现如图2所示,经统计分析,各分组检测性能间没有显著差异。   该成果发表于EUROPEAN RADIOLOGY。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30-022-09385-z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在ctDNA高灵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19
    •  核酸检测的应用主要包括病原体分析、遗传疾病鉴定、肿瘤早期诊断、酶活分析等。例如,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是一种来源于恶性细胞的游离DNA片段,携带肿瘤特异性序列改变。ctDNA释放的确切机制目前仍未知,推测可能与濒死细胞的凋亡或坏死有关。通过对ctDNA的定量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肿瘤病灶的信息,包括基因点突变、基因组完整程度等。因此ctDNA是一种个性化的肿瘤标志物,在癌症诊断和恶性程度评估等方面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近期,苏州医工所缪鹏研究员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环状双足DNA步行反应的电化学纳米机器,用于ctDNA等核酸指标的高灵敏分析。   首先通过序列设计在DNA探针A与B之间搭建pH可控调节的分子间三螺旋DNA纳米结构,构建出可再生的修饰电极界面。   随后,设计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链置换策略来放大目标核酸序列的信息。通过将引物与模板序列进行一体化设计,整合于单条发夹结构DNA探针中,有效提升了反应速率,在目标核酸序列存在条件下可生成大量包含目标序列的单链DNA用于下游反应。   接着,发展了环状双足DNA步行反应策略。设计的哑铃结构DNA探针环部分包含有DNA核酶,初始状态下无法与电极界面轨道链结合反应,处于失活状态。当其被上步链置换反应产生的单链DNA所作用时,可逐步释放哑铃环,同时,该探针的5’和3’端之间依次发生自身杂交,形成环状DNA结构。环状双足步行链可进一步与修饰有轨道链的电极发生作用,持续催化裂解反应从而诱导电化学响应的变化。   基于该策略,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实现了2.2 aM(约1.3 copy/μL)的核酸检测灵敏度。此外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序列选择性。进一步对临床血清样本、咽拭子样本等进行了测试验证,通过对异常电化学信号的分析可以在健康对照组中有效分辨出相应患者。该策略也为目前迫切需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核酸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高灵敏的新方法。   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E0132300)等项目的资助。结果已发表ACS Nano, 2022, 16, 4726-4733 (IF=15.881)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1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