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大庆油田将从“黑金”走向“绿电”,2050年新能源占比达8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12
  • 195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松基三井”流出原油,大庆油田应运而生。自此,亘古而辽阔的荒原被斗志昂扬的中国石油工人唤醒。大庆的铁人精神让曾经贫油落后的中国挖出了一桶又一桶的“黑金”,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大庆油田新能源研究开发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

    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庞志庆采访视频截图】

    60多年后的今天,在大庆油田的井场间,一片片光伏板和一座座风机正拔地而起。这个曾经的“油城”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绿色变革。

    低碳转型,先立后破

    据大庆油田新能源研究开发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庞志庆介绍,截至2022年,大庆油田已建成15个新能源项目,装机规模达到22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超过1.2亿千瓦时,实现了12万吨标煤的清洁替代量。

     

    庞志庆表示:“大庆油田的新能源发展转型与中国石油的战略转型是同步的。我们正在从传统的消耗化石能源和高耗能企业向更节能、非化石能源消耗企业转型。因此,我们规划了一条转型发展的路径,包括风电、光电、地热、余热等清洁替代手段,逐步向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转变。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末建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基地,其中风电建设将达到125万千瓦,光伏达到90万千瓦。”

    庞志庆还指出,大庆油田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是一步步由低级技术向高级技术累积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新能源的发展也需要先立后破,地热、分布式风光气储和碳捕集等清洁替代手段需要先建设起来,以增量保存量,建立增量系统和保存量系统,最终实现新旧系统之间的平稳过渡。

    根据大庆油田的转型目标,新能源规划方向主要有两个发力点,庞志庆介绍道:首先,对内大幅提升生产耗能的绿电比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大庆油田每年消耗电能137亿度,消耗的16亿方天然气。其次,对外与黑龙江省其他地市,包括牡丹江、佳木斯、绥化等多地进行合作,在省内建设集中式风光发电设施对外供电。

    目前,大庆油田的新能源占比约为20%。通过内外兼收的形式,到2050年,大庆油田将实现新能源占比达到80%的目标。庞志庆说:“我们要在内部把能源利用效率做到极致,同时与外部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大庆油田还在实施“再电气化”,将各种耗能设备由原来的消耗化石能源调整为消耗清洁电力。如果“再电气化”达到75%以上,那么大庆油田整个耗电量会是现在的四倍以上,将达到600亿度电左右。这个增量需求对大庆油田今后新能源的发展、能源结构的调整都会产生革命性影响。

    携手华为,从量变到质变

    大庆油田的发展历程是几代人努力和传承的结果,为了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大庆油田携手华为建立低碳无烟示范区。

    庞志庆表示:“第一代大庆人是拿心血去铺垫,第二代是用大脑去铺垫,到了第三代应该是要拿智慧去铺垫。只有这样,油田才有发展和传承。我们每一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下一代有承诺。”

    大庆油田低碳无烟示范区项目,大庆油田与华为公司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智能微网系统,以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该系统基于风、光、气电调峰和柔性化负荷端处理,将大幅提高综合能源效率,达到目前水平的2-3倍以上。这个项目为大庆油田逐步开展智能微网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庞志庆介绍道:“借着发展转型的契机,我们也要整体提高油田的管理水平,并居于能源公司世界前列水平。所以对于大庆油田来说,能源转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这个机遇可以改变企业结构,改变目前的发展态势,同时也能对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做一个比较大的跃升。”

    大庆油田和华为及合作伙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智能微网、智能光伏管理系统等方面。庞志庆表示:“我们很多方案都是基于华为理念进行二次打造,这种精加工、深加工使得我们的方案能更符合油田综合能源管理转型需求。在大庆油田和华为的联手下,未来的油田很可能就由常规管理转变成智能管理,由有人操作变成无人操作。”

    庞志庆认为,大庆油田和华为拥有相同的远端价值观,因此双方的携手合作能够迸发出新的东西,一起从量变走向质变。碳中和不仅让人们的生活更好、环境更清新,还能让社会发展更有活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系统性、战略性和长足的耐性,才能保证企业基业长青。

    在能源转型时期,大庆精神的传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大庆精神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特点和内涵,将在未来继续为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3298.shtml
相关报告
  • 《青海电网新能源装机占比超6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6
    • 2023年1月6日,在海西大柴旦一处戈壁滩上,由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受托建设管理的国能大柴旦100万千瓦源网荷储(清洁取暖)光伏项目汇集站及送出线路工程建设现场,120名施工人员坚守在岗位上,为工程2号主变压器春节前投运全力攻坚奋战。 青海水丰、光富、风好、地广,发展清洁能源是一大优势。近年来,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青海省在清洁能源发展领域阔步向前,全面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洁能源外送至山东、重庆、上海、河南、江西等14个省市,为全国减碳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网青海电力紧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核心任务,持续优化网架结构,推动大基地配套电网建设,以政策赋能、科技助力、数字化发展等有力举措,打造强劲能源引擎,促进清洁低碳转型,为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贡献“国网力量”。 顶层设计发力建设成效显现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上,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鳞次栉比,形成绵延无际的“蓝色海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青海以沙戈荒大基地模式,持续推动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时下,第一批规模为1090万千瓦的大型风光基地建设项目,正在海西、海南两地开足马力推进。 国网青海电力立足青海省发展定位和能源资源优势,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构建,于2021年10月起成立工作专班,从顶层设计发力,深入研究并提出新型电力系统构架方案,扎实推动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清洁能源高地建设。截至2022年底,青海电网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076.0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814.58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比重分别为91.22%和62.99%。 伴随着省内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双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压力持续加大。国网青海电力直面挑战,把加快储能设施建设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全力推进省内首批“四统一”电化学储能电站前期工作,同步研究制定保障电化学储能项目接入规范及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完善调度运行规程和调用标准等。同时,贵南哇让抽水蓄能电站获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批复,标志着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即将迈入施工阶段。 2022青海“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召开期间,省政府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签订《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在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发展,构建清洁电力供应支撑体系,增强源荷互动能力,加强技术创新示范,建立市场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继协议之后,省政府编制印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5年)》,为高地建设制定了更加科学精准的策略。政企携手推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步入快车道,标志着青海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科技创新助力促进清洁消纳 2022年11月24日,伴随着鱼卡750千伏开关站扩建工程竣工,该开关站正式“提档升级”为变电站,成为青海西部乃至西北地区750千伏主网架的重要枢纽,为近区新能源消纳和西北地区电网跨区域输送清洁能源提供坚强保障。2022年,青海电网持续优化网架结构,初步建成东部“日”字型、西部“8”字型750千伏网架。 在加快送电通道建设的同时,国网青海电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技术创新,破解送端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占比高,常规电源装机规模较小、电压支撑能力相对薄弱等难题,让宝贵的新能源更好发挥作用。 2022年1月23日,21台50兆乏分布式调相机在青海海南新能源基地并网投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分布式调相机群。这是在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动下,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分布式调相机,也是首次应用于新能源场站,对提升新能源出力水平、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重要意义。 21台分布式调相机投运,可直接提升青海海南地区新能源外送能力350万千瓦,预计年均增发新能源电量70.2亿千瓦时。而在青南换流站内,4台300兆乏大型调相机同步为特高压工程保驾护航。电网侧大型调相机与电源侧分布式调相机配合应用的创新范例,对未来国内其他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运行和外送消纳提供了成功经验。 国网青海电力坚持向创新要活力,围绕新能源并网消纳、多元新型储能、能源系统控制等领域,强化新型电力系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2022年下达科技攻关项目47项,同步推进“新能源+储能+调相机”、风光水储一体化、构网型储能、电-碳地图等8大类17项重点、特色工程研究及转化应用,为全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示范性强的青海样板。在科技加持创新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绿色元素正在能源转型中融入电网发展,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技术助力推动转型升级 国网青海电力深挖电力数据资源“富矿”,加快数字赋能赋效,发挥电力大数据准确性高、实时性强、采集范围广等特征,构建“以电折能,以能算碳”电碳测算模型,建成“高频电力数据碳排放服务平台”,形成“助力政府治碳、服务企业测碳、普惠居民识碳、量化能源降碳”的双碳监控体系,为政府决策、行业监管、产业转型提供服务和支撑。 位于海东河湟新区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新型大数据中心于2022年7月份正式启动运营。国网青海电力构建基于“智能电网+绿电交易+绿电溯源”的绿电供应体系,使该中心在建成投运后成为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 在2022年青海“绿电五周”活动期间,国网青海电力组织完成省内首批绿电交易,中国电信青海公司参与交易成交电量1250万千瓦时。“我们创新应用‘互联网+绿电’理念,开展清洁能源全链条数据深度融合和挖掘应用,为大数据中心提供可信、实时、多维度的绿电潮流溯源与绿电认证服务,助力构建零碳闭环管控体系,实现碳轨迹全流程追踪监测。”国网青海电力数字化工作部主任周群星说。 国网青海电力从数字技术支撑方面发力,为“双碳”目标实现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增添强大动力。2022年11月12日,该公司正式印发《数字孪生电网基础框架体系设计》方案,持续放大数据价值,推动数字孪生技术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为电网赋智、为业务赋能。前期,该公司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孪生电网典型场景应用研究,实现青豫特高压青南换流站50种关键设备数字孪生体建模、模拟仿真和测试,并高质量完成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稳态和暂态动态特性的验证,为数字孪生电网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由国网青海电力建设运维的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2022年度推进开展了20项重点任务,高质量向能源(双碳)大数据中心迭代升级,目前该中心已实现电、煤、油、气、热5大行业及铝冶炼、铁合金、水泥等重点领域的数据汇聚与共享,推出了新能源集中监控、功率预测等23类数字产品和服务,有力支撑青海能源行业数字化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正阔步行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国网青海电力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更大责任担当书写助力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 《大庆油田首个风力发电工程1号风机机组并网发电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7
    • 3月25日,大庆油田首个风力发电工程——龙一联清洁能源风电利用工程1号风机机组并网发电成功,1号风机的交付标志着大庆油田新能源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龙一联清洁能源风电利用工程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达3094.3万度,为油田新能源建设再添新动能。 今年,大庆油田聚焦“绿色发展开新局”,工程建设公司牢牢把握油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趋势,紧盯油田“十四五”新能源项目建设规划部署,在新能源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承担起龙一联清洁能源风电利用工程建设,任务落在了油田工程事业部第九工程部和第十五工程部肩上。 那么,油田工程事业部如何在施工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下,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呢? “大棚”里浇筑混凝土 2023年1月12日,龙一联清洁能源风电利用工程开槽启动,正值冬季,怎么保证风机基础的坚固性与耐久性,是一道巨大的难题。 此时,室外平均温度零下15摄氏度,达不到混凝土养生温度,混凝土受冻严重会造成基础不稳定,直至影响风机安全。 为解决低温问题,项目部几经探讨决定“盖大棚”,经与专业大棚设计厂家沟通后,量身定制了直径23米的暖棚。   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在基础周边搭建暖棚,暖棚里利用电热板、柴油加热器不断给棚里升温,使其温度达到零上20-30摄氏度,这样能够确保混凝土浇灌养生成功。 为了时时监控暖棚里的温度,观测混凝土养生效果,技术人员在指定位置安装了23个混凝土测温芯片,通过显示器观察芯片数据,时刻掌握混凝土养生情况,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100%。 2月24日,混凝土连续16个小时一次性浇筑完成,经过20天的养生,混凝土强度已经达到标准。 风机基础的坚固性与耐久性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签约专业风电工程施工队 风机配件扇叶长89米,属于超长设备,风机配件的拉运具有很大难度。 新能源业务指挥部施工管理部负责人赵海成制定了运输时间及路线,并申请到市局交警护送。在多方的努力下,三只扇叶顺利运输到龙一联吊装现场。 塔筒的吊装,是项目部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塔筒分为4节共110米,按计划在5天内完成全部塔筒、轮毂、叶轮吊装组建。每节塔筒长约25米,重约80吨,这种大型设备吊装组建,油田同行并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首个风电工程施工建设也无参考可以寻。 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部签约了哈尔滨一家专业施工风电工程施工队伍,这家施工队有黑龙江省内唯一一台2000吨吊车,将在现场助阵负责主吊。 3月14日早上6点,项目经理史寿华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反复叮嘱注意事项,检查吊锁、吊具配备情况,吊运人员防护措施、安全警戒防护情况。 40多人组成的吊装队伍整装待命,3台大型吊车各就其位。 9点,一切准备就绪。在指挥人员的指挥下,3台大型吊车同时起吊,风机第一节塔筒缓缓从地而起。   至10点,经过施工人员的密切配合,第一节塔筒吊装到位顺利完成组装! 稍瞬即逝的施工空窗期 龙一联清洁能源风电利用工程施工时间紧张,项目所在的龙虎泡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且风机电缆配管预埋深度较深,在土建基础施工过程中,留给电气施工空窗期很短。 为了抓住电气施工的空窗期,第十五工程部投入了6个班组及10余名管理人员进驻现场,同时专门抽调回有30多年变电所施工经验的马永太。马永太已经退休,但接到施工任务,二话没说,主持了35千伏供电线路及龙一联变电所施工。 3月1日,土建撬装基坑开挖完毕后,需要在两日内进行基础垫层浇筑,电气队伍必须于当天将35千伏撬装变电站与风机基础之间电缆的保护管施工完成。 在配管施工中,气温低、接近零度,地下水位又高,施工班组身穿防水裤,在泥浆中进行作业,一直延续到凌晨1点多,终将14根36米长DN200的配管安装完毕。 这为1号风机并网发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