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交会看全球科技发展新趋势》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11-23
  • 【内容概述】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11月21日报道,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在深圳举行。作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本届高交会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共创未来”为主题。

         今年高交会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科创同频共振”。在各大展区,不仅有中国国之重器的硬核亮相,也有来自五大洲的前沿科技同台登场,展现出科技创新的多元图景、互补优势。中国携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长征系列火箭、柔性太阳翼等重器集中亮相,展示深海开发的硬实力、航空航天的最新突破,以及对太空经济的无限想象空间。美国“独角兽”企业Remote首次参展便引发关注。这家2019年成立的人力资源科技公司,为全球企业提供“名义雇主”(EOR)服务,帮助企业在未设立境外主体的情况下合规雇用海外员工。伊朗萨拉姆医疗集团带来了由本土团队自主研发的血液透析设备,该设备已在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投入使用。该公司已与成都、珠海等地企业就耗材供应、技术转移展开洽谈,还与一家香港智能睡眠监测企业探讨联合开发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提升方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带来两项颠覆性技术:一是电子冷却模块(ECM),采用两相冷却与微尺度电流体动力芯片,可主动将冷却液精准输送至发热区域,高效消除热点;二是“平面光学”生物成像技术,利用超薄纳米结构取代传统庞大光学系统,实现对透明生物样本的无标记、高对比度成像。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指出,全球产业创新重心正加速向亚洲转移,东京、深圳、纽约、旧金山构成“第一梯队”,亚洲城市占据前十中的六席。而高交会,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它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智慧融入中国。



  • 原文来源:https://web.csia.net.cn/newsinfo/10827382.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能源市场新趋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5
    • 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全球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全球油气投资大幅下滑,加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加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些石油高产国家)实施大规模减产计划,在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之际,全球能源供应明显不足,导致以能源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当前的俄乌冲突再度冲击全球能源市场。美国和英国已宣布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欧盟设定了将其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2/3的目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面临持续紧缩的压力下,国际局势的演变促使全球能源资源市场发生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全球能源市场短期波动加剧 石油市场最容易受包括自然灾害、重大技术事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风险因素的影响。疫情导致的投资缺乏以及OPEC+大规模减产计划已使全球石油供应趋紧,全球石油价格在2021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 俄乌冲突后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力度,加深了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避险情绪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巨幅上涨。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自2022年开盘价78.09美元/桶飙升至3月份的139美元/ 桶,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价格也一度升至130美元/桶的高位。 随后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采取集体行动,两度承诺将在未来6个月内释放1.2亿桶原油和石油产品紧急储备,以平息由于俄罗斯大幅减少供应导致的油价上涨,国际油价应声回落至100美元/桶以下。 OPEC+承诺缓慢增产以及IEA的库存释放,将减缓原油供不应求的状况,但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多年投资不足和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而导致的石油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 全球石油库存已连续14个月下降。IEA警告称,由于制裁或主动禁运,从5月起每天大约有300万桶俄罗斯石油可能无法流入国际市场,再加上乌克兰局势的不明朗和利比亚油田的关闭,原油市场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4月18日又升至112.72美元/桶。高油价将对全球经济前景构成严重威胁。 欧洲能源转型节奏加快 随着经济复苏,欧洲一直面临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对欧洲天然气需求端造成严重打击,欧洲地区基准天然气价格涨幅超两倍,促使欧洲公用事业机构不得不转向使用污染严重的煤炭资源。 俄乌冲突的爆发加剧了欧洲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欧盟90%的天然气消费依赖进口,而俄罗斯提供了欧盟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以上。欧盟石油进口总量的27%和煤炭进口总量的46%也来自俄罗斯。 为实现在2030 年之前逐步消除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3月制定了《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将基于两大支柱提升欧盟范围内的能源系统弹性:一是增加来自非俄罗斯供应商的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天然气的进口,以及增加生物甲烷和可再生氢的生产和进口;二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额、突破基础设施瓶颈等,更快地减少家庭、建筑和工业层面以及电力系统层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根据该计划,2022年内欧盟成员国将减少2/3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至2030年,完全关闭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通道。4月,欧盟还宣布对俄煤炭禁运。通过支持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并提高能源效率,将大幅提高欧洲的能源独立性,加速欧洲向清洁能源转型。 全球能源流动方向或发生重要调整 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出口量在全球占比达25%左右。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次是中国。由于冲突和制裁,许多运输公司拒绝运输俄罗斯原油,导致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地缘政治因素也推动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撤出俄罗斯能源产业,俄能源贸易空间被压缩。 与此趋势相反,欧盟大幅增加了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自2016年4月第一批LNG发货以来,欧盟从美国的LNG进口一直在增加。2021年美国向欧盟出口的LNG超过22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欧近期签署的天然气供应协议,2022年美国将与国际伙伴合作确保向欧盟市场提供至少150亿立方米LNG,最终目标是完成欧盟提出的2030年前每年进口500亿立方米LNG的目标,从而帮助欧洲在2027年前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预计未来欧盟对美国LNG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加强。 作为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重要举措,欧盟还将加大与挪威、卡塔尔、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埃及、韩国、日本、尼日利亚、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的天然气跨境合作。意大利已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协议。 加速推进部署清洁能源 俄乌冲突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扳手,气候变化则是另一个。石油、天然气市场的不稳定已经使欧盟、亚洲等地区意识到寻找能源替代品的紧迫性,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意愿也显著上升,未来的政策设计和资金都可能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石油和天然气高昂的价格,也使得可再生能源投资变得更具吸引力。 首先,光伏和风能发电有望快速提升。欧盟的目标是到2025年光伏和风能发电能力提高1倍,到2030年提高两倍。化石燃料价格的飙升已经导致欧盟内部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激增,而新建住宅的强制性加装太阳能电池板措施正加速这一趋势。 同时,欧盟推出的简化风电许可措施将使欧洲的风电产能部署提高近20%。欧盟和英国已经批准了近19吉瓦的风电产能建设,如果建设时间表提前,欧洲可能会在两年内看到额外产能投入运营。 其次,核能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可能提升。IEA预计,到2050年全球9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中,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份额加起来将占近70%,其余的30%由核能提供。 多数经济体如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印度、阿根廷、巴西、埃及、芬兰、匈牙利、波兰、沙特、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等,都对发展核能持乐观态度。对于核能是否应归类为绿色能源的问题,欧盟内部已展开了激烈争论。受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和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安全挑战,包括德国在内的反核国家淘汰核能的进程有可能放缓。 此外,对储能、海上风能、氢能、碳捕集与封存 (CCS) 等低碳技术的投资有望保持上升态势。储能在许多国家的政策框架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清晰。 欧盟委员会2021年批准了提供29亿欧元资金支持欧盟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的计划。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波兰、斯洛伐克、西班牙和瑞典等12个欧盟成员国,将在电池制造的4个核心阶段(原材料开采、电池芯设计、电池组系统和回收供应链)投资创建新的解决方案。风电、氢能、CCS技术等也是欧盟、日本、韩国等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带来新挑战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加速绿色转型,使得一些非燃料矿产如锂、钴、锰、稀土、镓、钕、铟、锗、钪、铂、钽等的地位凸显。由于多数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的极度不均衡性,资源民族主义已被确定为自然资源领域投资者的主要风险之一。 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一些国家纷纷单方面修改游戏规则,比如推翻原有合同、提高税收分成、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出于战略或经济等原因强制性要求对外国公司控股或参股、提高矿业特许使用费、强化环境保护标准等,给全球关键矿产的供应安全增加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开始重新审查评估其关键矿产供应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全球资源战略。可以预见,未来全球围绕关键矿产的萃取、加工、精炼和应用等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而由战略性矿产资源驱动的地缘冲突也可能加剧。
  • 《从轨博会看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趋势》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李红艳
    • 发布时间:2025-11-11
    •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同台亮相、新技术新应用竞相面世、来自19个国家的数百家企业汇聚一堂……11月7日至8日,2025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湖南省株洲市举行。本届轨博会以“轨道联世界,磁浮通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现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核心竞争力提高、智能化升级、节能降耗减排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的最新进展。 走进轨博会会场,如同置身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的“海洋”。室外,快速磁浮列车、混合动力机车、市域C型动车组、电池动力新能源机车等新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引人注目;室内,中国中车、中国通号、西屋交通运输集团等的展示令人目不暇接。 轨博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丁荣军介绍,规模大、运营速度快、网络化程度高、技术体系全的轨道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 轨道交通庞大体系,带动了装备制造产业大发展。如轨博会举办地株洲市,集聚了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等400余家链上企业,本地配套率高达80%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年产值上千亿元。 随着高铁网络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一些城市地铁新线路建设趋于饱和,未来发展路在何方?本次轨博会上,很多参展者给出了答案。 向强,以科技创新巩固“领跑”地位。轨博会上,中国中车展示的CR450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高原双源动车组等,都是当今世界的“顶流装备”。此外,中车株洲所展示了从牵引与控制系统到压力传感器等列车“大脑”部件,中车电机推出了中低速磁浮直线电机、大功率货运机车永磁直驱牵引电机、采用走行风冷技术的牵引变压器等列车“心脏”部件,都体现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向智,智能运维智慧服务全链赋能。7日,中车株机在轨博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能为数字化工厂管理与生产设备状态维护等提供支撑。作为智能化交通的代表,磁浮轨道交通在轨博会成为关注焦点。湖南省磁浮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梁潇介绍,业界通过推进成套技术攻关,目前已经在磁浮列车核心部件、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湖南将把快速磁浮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向绿,零碳排放节能高效绿色牵引。轨博会上,很多企业推出的新产品都突出体现一个“绿”字。时代新材展示的轨道交通车载储供氢系统,储氢量超过30公斤,一次加氢续航里程达200多公里,可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长距离运营需求。一列氢能城轨列车每日行驶300公里,每年可减少碳排放66吨,相当于植树6000棵的生态效益。 向新,通过“出海”与“泛在”拓展应用场景。 一方面,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目前,中国中车双层动车组、混合动力机车、轻轨列车、货车车辆等产品,行销六大洲。本届轨博会吸引了俄罗斯、匈牙利、瑞典、美国、德国、法国、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全球19个国家的代表参会,各种产销对接活动十分热络。 “未来,全球轨道交通的市场还非常广阔。中国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产品、技术、成本、资金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应加强开拓海外市场,让中国在该领域的优势造福全世界。”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说。 另一方面,轨道交通技术不断突破行业边界,通过“泛在化”向更广阔运输领域开发产品、拓展产业。继中车株洲所“智轨”、中车电动“云尚巴士”等进军公路客运市场之后,中车株机在轨博会上发布了“智道”电气化公路及露天矿电气化运输系统。这种被称为“辫子重卡”的新装备,通过受电弓在线取电,续航不受电池容量限制,还拥有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绿电直连”、多台重卡“串联列队”行驶、智能驾驶等“黑科技”,未来有望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富集地区重载货物运输领域施展身手。 丁荣军说:“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创新工程,发展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势在必行。未来要加快新型先进适用装备研发,打造智能综合交通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