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0
  • 网站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ISO/IEC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主办。 本网站的宗旨是: --快速、准确地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国内外标准化信息服务; --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电子化,以适应ISO、IEC加快制定国际标准速度和WTO增强标准透明度的需要; --加强与各标准化机构、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推进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本网站设有中国标准化管理、中国标准化机构、国内外标准化法律、法规、国内外标准介绍、标准目录、制修定标准公告、国标修改通知、采用国际标准、标准化工作动态、标准出版信息、标准化论坛、工作建议等30多个大栏目。
  • 原文来源:http://www.sac.gov.cn/home.asp
相关报告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公布《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的公告》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5-12
    • 【内容概述】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网4月16日报道,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已经2025年3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第7次局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技监局标发〔1998〕181号)同时废止。 现将规定总则摘要如下: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定和管理,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标准化经验,便利国际交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性技术文件)是指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引导其发展或者具有标准化价值的项目,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程序制定供有关各方参考使用的标准化文件。 第三条 指导性技术文件分为规范类指导性技术文件和报告类指导性技术文件。规范类指导性技术文件旨在为技术尚在发展中的标准化对象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未来有可能转化为国家标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制定规范类指导性技术文件: (一)具有一定应用前景但技术尚处于发展过程中或变化较快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或新模式; (二)采用国际标准组织或其他国际国外组织制定的技术规范和可公开提供规范。报告类指导性技术文件旨在提供与标准化对象有关的数据、经验总结、发展趋势、检测报告等资料性信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制定报告类指导性技术文件: (一)具有推广或示范价值的标准化工作经验或做法; (二)国家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三)采用国际标准组织或其他国际国外组织制定的技术报告。 第四条 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定应当公开、透明,在制定全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第五条 指导性技术文件依法受到其版权保护,批准发布主体享有版权。 第六条 当确有需要,且国际标准组织未制定相关标准化文件,或其制定发布的相应标准化文件不适用时,可以采用其他国际国外组织发布的标准化文件制定指导性技术文件。 采用其他国际国外组织制定发布的标准化文件制定指导性技术文件时,应当符合相应组织的版权政策,按照采用国际标准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七条 指导性技术文件如涉及专利,参照国家标准及专利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八条 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修订工作不予安排中央财政补助经费。 第九条 指导性技术文件不具有强制性。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8-28
    •       据报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王俊岭)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加强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新兴技术持续演进、行业应用融合发展,亟需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物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和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提出到2025年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以上等目标。      《指南》围绕促进物联网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强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指导细分行业开展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研制和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先进适用的物联网标准体系结构和框架,为系统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总体思路。   一是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加快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持续提升标准技术水平。面向行业应用需求,协同推进物联网与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研制,加速构建规模化、集约化的物联网产业生态。   二是系统布局,急用先行。统筹推进物联网各类型标准研制,加强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完善标准工作体系。聚焦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开拓、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需求,加快基础通用、关键技术、测评方法、典型应用等标准研制。   三是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力量,加强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有效衔接。鼓励我国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共同制定国际标准。  来源:人民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人民邮电报 作者 王晓春;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