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开发新的航天级3D打印铜合金粉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2
  •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3D打印铜合金材料,并通过该材料和选区激光熔化3D打印设备制造了一种火箭推进部件。

    这一新材料是GRCop-42,它是一种高强度,高导电率的铜基合金,由NASA 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MSFC)和俄亥俄州的美国宇航局格伦研究中心(GRC)的团队创建。

    图:NASA 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进行3D打印喷嘴的热火试验。 来源:NASA / MSFC。

    高导热性、蠕变性和高温强度

    GRCop-42 铜合金粉末可用于生产近乎完全密集的3D打印部件,如火箭燃烧室内衬和燃料喷射器面板。

    GRCop-42 3D打印铜合金粉末还有一个“前身“-GRCop-84。根据3D科学谷的市场观察,NASA 从2014年开始开发这种用于制造火箭燃烧室的GRCop-84 3D打印铜合金粉末。

    继2016年和2017年,NASA 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对3D打印的GRCop-84组件进行热火试验后,该团队开始开发GRCop-42。NASA 希望通过该材料具有与GRCop-84相似强度,但具有更高导热率。NASA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该材料制造的增材制造发动机燃烧室组件将“超过传统方式制造的上一代产品”。

    整个2018年,NASA团队对GRCop-42 金属粉末进行了测试,通过选区激光熔化3D打印技术证明了其可加工性。这类增材制造设备此前被用于制造GRCop-84 铜合金粉末材料。

    NASA研究团队在测试过程中使用Concept Laser M2 金属增材制造系统制造了25个小组件,打印层厚为之前制造GRCop-84材料时的50%(0.045mm)。

    研究人员观察到,用GRCop-42 材料3D打印的组件冷却得更快。NASA研究人员通过热等静压机(HIP)进行后处理,从而降低金属孔隙率,然后将组件送至格伦研究中心进行其他后处理和室温拉伸测试。

    NASA 测试结果发现,由GRCop-42制成的3D打印金属部件表现出高导热性,优异的蠕变(变形)性和高温强度。

    NASA团队预计将通过构建更大的3D打印组件,来测试GRCop-42 铜合金粉末的参数集。

    3D科学谷Review

    铜是一种导热性和反射性极佳的材料,这一属性也使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在进行铜合金零件增材制造时充满挑战。铜金属在激光熔化的过程吸收率低,激光难以持续熔化铜金属粉末,从而导致成形效率低,冶金质量难以控制。

    根据3D科学谷的市场观察,多家火箭制造企业在开发铜合金3D打印工艺,并通过这一技术制造功能集成的火箭发动机部件。

    Aerojet Rocketdyne在火箭铜合金推力室3D打印领域取得的突破,为制造新一代RL10发动机带来了可能性。3D打印铜合金推力室部件将替代以前的RL10C-1推力室部件。被替代的推力室部件是由传统工艺制造的,由多个不锈钢零件焊接而成,而3D打印的铜合金推力室部件则由两个铜合金零件构成。

    相比传统的制造工艺,选区激光熔化3D打印技术为推力室的设计带来了更高的自由度,使设计师可以尝试具有更高热传导能力的先进结构。而增强的热传导能力使得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更加紧凑和轻量化,这正是火箭发射技术所需要的。

    从事小型火箭制造与发射的航天初创企业Launcher 也测试了铜合金火箭发动机部件。Launcher去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概念验证发动机E-1 ,这是一种3D打印铜合金(Cucrzr)发动机部件,集成了复杂冷却通道,这一设计将使发动机冷却效率得到提升。

    图:Launcher与3T、EOS 开发的3D打印铜合金火箭发动机部件

    NASA在2015年取得了铜合金部件3D打印方面获得进展,制造技术也是选区激光熔化3D打印,打印材料为GRCo-84铜合金。NASA用这项技术制造的3D打印零件为火箭燃烧室衬里,该部件总共被分为8,255层,进行逐层打印,打印时间为10天零18个小时。

    这个铜合金燃烧室零部件内外壁之间具有200多个复杂的通道,制造这些微小的、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内部通道,即使对增材制造技术来说也是一大挑战。部件打印完成后,NASA的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束自由制造设备为其涂覆一层含镍的超合金。NASA的最终目标是要是要使火箭发动机零部件的制造速度大幅提升,同时至少降低50%的制造成本。

    根据3D科学谷的市场研究,国内金属3D打印企业铂力特已在铜金属激光成形领域取得了进展,研制出针对难熔金属和高导热、高反射金属的3D打印工艺,实现了复杂流道的铜材料制造工艺,成功制备出3D打印铜合金尾喷管。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56327
相关报告
  •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开发用于太空飞行的3D打印工艺》

    • 来源专题:工业强基
    • 编译者:张欣
    • 发布时间:2024-07-05
    • 航天部门的竞争对发射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降低成本和可重复使用方面。DLR项目3D LoCoS已经证明,增材制造可以在未来的太空推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Lampoldshausen的欧洲P8研究和技术试验台上,成功完成了3D打印燃烧室的热火测试。 最大的安全性、高性能和长使用寿命是空间推进系统必须满足的重要要求。目前的推进技术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们在成本效益和可重用性方面的表现才是衡量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研究人员正在低成本空间组件3D打印项目(3D-LoCoS)中关注这些特性。重点是基于金属的增材制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即3D打印工艺。这些方法使为新的空间组件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地生产技术演示成为可能。 降低成本是空间部门的一个竞争因素 DLR材料研究所项目负责人Jan Haubrich表示:“新的制造工艺是提高性能、提高成本效益的关键,也是为可重复使用的发射器技术铺平道路的关键。”来自结构与设计研究所、太空推进研究所、软件技术研究所和材料研究所的跨学科团队正在合作开展3D LoCoS项目,其目的是扩大“激光粉末床融合”(LPBF)增材制造工艺应用的可能。LPBF方法适用于特别复杂的结构。 DLR太空推进研究所的Dmitry Suslov表示:“我们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具有特殊再生冷却概念的燃烧室,专门用于LPBF的制造过程。”铜、铬和锆的合金使燃烧室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导热性和耐热性。 P8试验台上的新制造工艺 在Lampoldshausen的P8研究与技术试验台上进行的热火测试表明,3D打印燃烧室的设计和制造过程都是成功的,该燃烧室能够产生25千牛顿的推力。Suslov指出,通过六次热火测试展示了这种新制造方法的巨大潜力和3D打印燃烧室的功能。现在DLR想迅速将这项技术引入工业应用。测试已经证明,增材制造为发动机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燃烧室的设计到测试台上的测试,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设计方法也被用于整个项目。 金属基增材制造的创新 Jan Haubrich表示:“与大多数其他加工方法相比,增材制造工艺实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组件生产方式,它相当新颖。未来,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设计,它使组件能够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地打印。”然而,使用增材制造生产的材料与传统加工的材料表现不同,因此需要额外的测试和技术开发。后续项目将继续使用人工智能将铜燃烧室开发成可飞行的硬件。合作项目还旨在加强该技术向工业转移。 燃烧室的发展 在燃烧室的生产中使用3D打印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这是因为LPBF工艺的使用产生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会影响气密性、几何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特性,这些特性对设计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人员首先调查了新燃烧室设计的3D打印是否可行。通过材料测试和原型验证LPBF工艺和制造策略。新工艺使燃烧室能够在制造系统上单件制造。该系统必须具有特殊的尺寸,以适应一体生产长度超过60厘米的燃烧室。
  • 《立志“材料报国”,他要解决合金粉末诸多“卡脖子”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5
    • 于军师从我国著名金属材料及先进陶瓷专家葛昌纯院士,2014年成为南阳裕泰隆粉体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泰隆”)的掌舵人,并用5年时间将其带进国内合金粉末规模化生产第一梯队。 成功的企业家面对采访可以有多种反应,而于军给人的印象和感觉,则是低调和儒雅。 在接受《大国之材》采访时,于军思路清晰,语速平缓,即使谈到志得意满的内容,情绪也没有太多波动,他的言谈举止很像一位学养深厚的大学教授。不过,谈到“材料报国”时,于军的语调显然高了不少。 粉末冶金正逐渐成为支撑一个国家高端制造的上游核心技术,合金粉末是基石。 但是目前,我国合金粉末产品品种依然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高品位金属粉末依赖进口的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粉末高温合金和粉末高速钢,目前应用于现代航空发动机、航天器和火箭发动机以及舰船和工业燃气轮机的关键热端部件材料(如涡轮叶片、导向器叶片、涡轮盘、燃烧室等)基本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 于军希望,能为解决合金粉末诸多“卡脖子”难题不断“实干”。 如果不是获得“2019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成长组企业三等奖”,裕泰隆依然不会被人注意到。 这家坐落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企业,很少被人关注。但就是如此“不起眼”的一家公司,却占据国内中高端触媒粉70%的市场份额,培育宝石级钻石触媒粉国内市占率更是高达100%,是国内合金粉末材料细分领域——金刚石触媒粉行业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据介绍,金刚石是一种超硬多功能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热导率,较宽的透光波段,耐辐射、耐强酸碱腐蚀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在电子器件、国防、通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有极大的应用潜能。 人造金刚石的合成主要是以高温高压触媒法为主。触媒材料不仅可以降低石墨向金刚石转化的温度、压力,而且对所生成的金刚石晶体的力学、电学和光学等也有影响。 在没有触媒参与的情况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要13GPa的高压和2700℃以上的高温。采用触媒,可使金刚石的合成压力与温度分别降至5~6GPa和1200~1400℃,从而使工业生产金刚石成为可能。同时,大型化合成压机是合成金刚石的核心设备,要创造一个高温、高压的合成腔体,依碳元素平衡相图,在这个腔体内,使碳原子形成稳定的金刚石晶体。 然而,由于金刚石巨大的商业价值,触媒材料和高品级金刚石的合成技术情报以及核心设备一直处于高度依赖进口或严格保密状态。 直到2014年裕泰隆异军突起,以震惊业界的速度先后掌握触媒材料、合成技术以及核心设备设计制作,逐步打破国外对人造金刚石和宝石级钻石触媒粉的垄断。 根据戴比尔斯发布的《2018年钻石行业洞察报告》,2017年全球钻石珠宝消费需求量高达820亿美元,我国是全球第二大钻石珠宝消费市场,按美元计算2017年全年消费需求量达100亿美元。 然而,全球天然钻石毛坯年产量一直稳定于1.2~1.5亿克拉左右,供需趋势的落差促使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2018年7月发布的新版珠宝指南中修改了钻石的定义,钻石不再限定于“天然的”,标志着官方机构对于培育钻石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下半场竞逐的枪声响起,人造“大克拉”时代来临。如戴比尔斯2018年5月宣布通过旗下的Lightbox Jewelry品牌开展培育钻石饰品的销售业务,施华洛世奇调整优化培育钻石品牌Diama的布局等。 就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裕泰隆是如何在短短5年间成功登顶,成为人造钻石之王呢? “隐形冠军”登顶之路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人造金刚石的主要生产国,占全球金刚石总量的90%以上,而河南省作为我国超硬材料的发源地,其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虽然生产高度集中,但金刚石触媒粉却高度依赖进口,这是国内粉末冶金产业的普遍痛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4年,河南省通过人才引进迎来了一位产业核心技术掌握者——于军博士。 于军,200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主攻粉末高温合金制备新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其中2台制粉设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作为国内合金粉末产业领军人物,2014年,于军被“挖”到河南成立了裕泰隆,专注以金刚石触媒粉为主的合金粉末研发生产。 “我们当时花了大概1~2个月的时间去研究金刚石的合成原理。”这一研究,于军有了惊人的发现,“国外发布的金刚石合成原理的理论模型是错的,而国内做的东西基本上是在错误的模型上进行的推演。当我们做出正确的金刚石合成原理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推演触媒后,仅第一次小试阶段,就将金刚石触媒粉优品率从原来的70%提升至了85%~90%。” 此外,从成分体系来看,国外金刚石触媒粉生产厂家通常使用贵重金属作为原料,而于军大胆假设,成功改变金刚石触媒粉常用的成分体系,用部分铁代替了贵重金属钴,这使得原材料成本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极高的优品率和性价比,让裕泰隆一举成名,逐渐成为国内人造金刚石领域触媒粉垄断性供应商。初尝甜头后,于军以此为突破口,又啃下了宝石级钻石触媒粉的研发生产。 “2015年之前,宝石级钻石触媒是一个行业机密。”于军在接受《大国之材》采访时表示,包括原天然钻石的垄断者、培育钻石的发明人戴比尔斯,以及第一例培育钻石的生产厂家GE公司,都因为成本高昂而放弃批量化生产。 就在那一年,于军仅仅花了1周时间就实现了技术突破,3个月便批量到1000台压机,成为世界第一家批量化生产宝石级钻石触媒粉的企业,打破了戴比尔斯等国际巨头的垄断,将培育钻石打造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然而,金刚石触媒粉这一细分领域的成功,并未让于军止步于此,他为裕泰隆规划了下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逐步从原材料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始终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材料人的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前有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排除万难,发展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后有于军等年青一辈接过中国“粉末高温合金梦”的大旗,紧跟国家需求,计划在下一个五年内解决涡轮盘粉末高温合金这一难题,填补粉末高速钢依赖进口这一行业现状。 粉末高温合金,是现代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等关键部件的必选材料。与美欧、俄罗斯等航空强国相比,我国的民用航发刚起步,军用航发勉强交付。国内制备涡轮盘寿命在400小时(国际上寿命最高达20000小时),中外技术差距甚远。 “粉末高温合金这个行业还维持在09年我刚毕业时的寿命水平,甚至还有些退步,”于军认为其根本原因在原材料。对于企业来说,做原料的周期长、见效慢、变量大,因此国内厂商多数只喜欢做容易出成绩的制品,“我是专业出身,还是希望能够在原材料上做一些工作,毕竟有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制品。” 空有“材料报国”之志是不够的,还得通过技术封锁的难关。国际上的粉末高温合金从设备到技术等对中国严格封锁,无法进口。于是,裕泰隆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非标设备,改变了传统粉末制备原理。 自动化操作平台 如今,“我们有批量化生产粉末的能力,但是粉末的品质需要客户去认证”,于军表示,裕泰隆已布局了3条生产线,估计在2020年3月份能够批量化生产,年产100吨。如果以1吨200万~300万的价格算,销售额最高可达3亿元人民币。 对于粉末高速钢,其良好的组织均匀性和碳化物无偏析特点,弥补了普通高速钢的先天缺陷,使钢材质量和性能得以全面提升。然而目前国内没有大批量供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和研发人员,每年进口量约2万吨。 对此,于军向《大国之材》透露,裕泰隆计划2020年生产100吨,然后每年翻一番,争取在15年内达到一个钢厂的体量。 “100吨算是中试规模的一个量级吧,虽然比起2万吨的缺口来说价值不大,但如果我们这种微小的力量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往前发展,也是学习这个东西的意义。”凭借打破技术封锁,实现国产代替进口,一雪多年来国内高端粉末合金行业踟蹰不前的“耻辱”,于军和裕泰隆,终于做好了准备直面未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粉末冶金作为支撑一国高端制造的上游核心材料,若要解决“卡脖子”难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