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乐等-Geology:铁-硅源区解耦指示地球陆地初现》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30
  • 该研究总结了华北条带状铁建造(BIF)的铁质和硅质来源特征,发现其具有多源性,受控于古老陆壳和新生洋壳的不同比例贡献。研究表明,太古宙BIF的铁质主要来源于热液淋滤的新生镁铁质洋壳,而硅质可能主要来自陆壳风化,铁和硅并非同源。通过分析不同时代BIF的Ge/Si比值,发现BIF硅质源区在35亿年前后发生转变,从海底热液主导贡献转变为大陆风化主导贡献,表明BIF铁-硅源区解耦现象自35亿年开始出现。
  • 原文来源:http://www.igg.cas.cn/xwzx/yjcg/202504/t20250429_7619312.html
相关报告
  • 《低氧区的融解铁浓度为何那么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2-07
    • 原则上地球上不缺铁,因为铁在地壳中属于非常丰富的元素。然而在海洋中,融解铁非常稀缺,因为它会和氧气快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铁矿石,铁矿石却无法被生物所吸收。而铁在海洋中是生物生产力的必须营养物质。没有融解铁,就不会有浮游生物、生物链、光合作用及碳的固定。理论上低氧环境下融解铁的浓度应该相对较高,然而,测量结果显示在极度缺氧的赤道地区,融解铁的浓度都比较低,这也一直是业界的一个难题。来自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低氧区的铁和硝酸盐而不是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不仅解释了为何低氧区的融解铁浓度较低,也有助于理解氮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该研究成果将发表在2016年11月15日的《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赤道地区海底沉积物会释放出大量的铁元素,然而只有少量的铁会到达海表层和开阔大洋,海洋生物生产力也因缺少铁而受限制。为了解答这个难题,研究小组在热带地区收集了海底沉积物及低氧区不同深度的海水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化学、物理及生物方面的测试。其中包括对海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基因分析以评价其哪种代谢过程占主导意义;另外,还对水柱样品中的颗粒进行了同步辐射源测试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他们才能确定不同水层出现的是何种铁矿物质。 这些分析揭示了低氧区中的铁和硝酸盐而不是氧气发生了反应。某种微生物促进了这些反应,分解了氮。目前为止,这些过程还没有在低氧区被检测到,但是这有助于理解整个系统。例如,什么时候以及在哪里某种营养物质对浮游生物的生长有帮助,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要从大气中吸收多少碳。研究团队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会继续研究铁及海底微量营养物的通量。 (孔秀 编译)
  • 《我国18%陆地国土建成自然保护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23
    • 今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陆生野生动植物,这些自然资源共同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18万个(不包含近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覆盖了我国陆域面积的近18%,覆盖了我国90%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5%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86%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 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最精华、最基本的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首要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关部门(系统)分别建立了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各类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基础构成。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我国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指明了方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管理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实现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地成为我国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引领全球自然保护、履行国际义务、展示国家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目前,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全面启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指导意见》,批准同意青海省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示范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检查,摸清各类自然保护地底数和管理薄弱环节,排查和预防整治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情况。推动建设保护地统一监测监管平台,形成涉及自然保护区疑似违法违规开矿遥感监测结果月度报告,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督查机制。 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主体。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了《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工作,发布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筑设施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推动各地制订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能力补助资金6.4亿元,支持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 我国自然保护地档案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 ●世界自然遗产13项 ●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 ●世界地质公园39处 ●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