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好减污降碳的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0
  • “今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标志着绿色转型进入关键时期。”

    11月29日,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4年度会议暨《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会上指出,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近两年来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需要思考如何设计好减污降碳的路径。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是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可以协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从国家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到地方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全国正在深度推进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工作。

    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王金南指出,一方面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减排呈总体放缓趋势,但也有部分地区污染问题有所反弹。另一方面,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给碳污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全面系统地正确认识这些挑战,设计下一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正确路径,是CCAPP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王金南说。

    CCAPP是由清洁空气政策相关领域具备较强实力的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成的非政府、非营利、自愿型的交流合作平台。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邹骥希望CCAPP在推进以下两方面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如何将减污降碳的战略规划、目标制定、技术选择、管理措施等进行全方位有机融合,并综合考虑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二是从工程技术上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这四大结构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尤其是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发展。

    报告从2021年开始到今年已走过4个年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代表报告工作组介绍了今年报告的主要内容。

    据介绍,报告以“减污降碳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主题,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更新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污染去除技术提质增效等指标,并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对比国内外发展情况、结合地方实践经验,分析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控制“高碳”防范风险

    在“双碳”背景下,如何控制有“高碳”标签的煤炭消费总量?

    生态环境部前总工程师刘炳江抛砖引玉,首先介绍了2000年以来全国煤炭消费基本状况,包括煤炭消费总量存在的小火电、燃煤锅炉污染物无法达标排放等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

    他从打破能源就地平衡、重构天然气与电网管网等基础设施、燃煤锅炉淘汰或改清洁能源等方面分享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技术路径,以及确保空气质量改善重大工程措施,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每月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环保电价政策建立与实施等。

    “减煤,策略上和政策上要在非电领域发力,这是当前减污与降碳同频共振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以突破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瓶颈。”刘炳江围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做了形势分析,并特别指出京津冀地区应率先实现无燃煤锅炉和窑炉,成为煤炭清洁利用的示范区。

    除了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次翻倍,未来温度、降水等极端事件将进一步增加,并对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表示,伴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极端性加剧,需要保持碳稳定来抑制温度的进一步上升,让全球变暖控制在一个期望的阈值里面。

    王会军还指出,加深对气候系统的科学认知,能够提高极端天气事件预测的准确度。另外,气候的极端性加剧还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需要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改善和保护人群健康

    “未来,我们既面临空气污染,又面临极端天气,以及疟疾、流感和登革热等疾病,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和改善人体健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指出,“这需要我们制定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路径,并选择可以取得最大健康防护效益的路径。”

    “气候变化行动能带来显著健康效益,加强预报预警体系与公共卫生的结合,这对易感人群健康的保护尤为重要。”朱彤介绍,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与健康宣言》,将健康置于气候行动核心,以改善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关注全球贫富和人口差异带来的公平问题。

    天气温度与死亡、发病、精神健康有关系吗?夜间高温、降雨、洪涝、台风会影响健康吗?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指出,“神奇的22-23摄氏度”不仅能够提升室内工作效率,还对社会化和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甚至对抗癌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气候变化健康效应的公平性仍面临挑战。”阚海东呼吁,更多地关注气候变化脆弱的人群如非洲地区,以及各国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敏感人群健康,是减少中国未来空气污染导致健康损失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张强也表示,应当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保护人群健康,作为碳中和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约束条件,以最大限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益。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1834-1.html
相关报告
  • 《降碳减污扩绿,全面绿色转型如何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1
    • 3月初,吉林长春东部新城,中建交通承建的长春地铁9号线项目传来了“绿色新声”。 这条全新的地铁线路针对传统施工临建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等问题,创新研发“分布式可周转光伏电站”技术。项目每采用1度光伏发电,可减少碳排放1千克,项目全周期预计实现减排205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表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近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朴世龙提出了三方面建议,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科学根基。第二,强化政策协同,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第三,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例如,要鼓励多元化经营主体参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工程固碳等前沿技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养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所需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保障等。 “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基础产业在全球处于并跑领跑位置,但由于产业机构、市场需求以及能源结构限制,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机制不健全,碳排放数据库缺失等,我国基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指出,需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产业碳管理体系创新。 针对航空业绿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党委书记符德呼吁,要全面开展绿色低碳航空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绿色低碳航空生态,持续推进绿色航空工业体系建设,推动生产方式数字化提升,以实绩实效推动航空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希望,能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甲醇和甲醇加注站国家标准,支持工业捕集二氧化碳和氢气制取甲醇产业规模化发展,指导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绿色甲醇的生态价值。
  •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的思考与实践——以赤岸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为例 》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6-30
    •   文章选取赤岸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案例,分析其通过三废“双循环”发展模式,建设气冷电多联供技术工程、低品位能源梯级利用等项目,在造纸、印染、热电等产业开展技术和装备升级,优化污水和废气处理工艺,采用生态环境空间智慧化管控等手段,成功实现减污降碳的路径实践。同时,梳理出循环经济、源头化石能源管控、生产过程清洁低碳改造、末端污染治理、智慧化建设等五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路径,并建议园区和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政企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整体绿色发展水平。